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配套教学设计(98)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配套教学设计(98)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03:0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特点,认识、理解蒙古族、壮族民歌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喜欢、热爱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树立尊重民族音乐的正确态度。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们的合作精神与探索精神。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短调”、“山歌”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两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在演唱、欣赏、品味中,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2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3重点难点
1、聆听几首民歌,感受及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两个民族的风格特征。
2、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掘学生创造的巨大潜能。
4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
2、对少数民族的民歌,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要保证必要的音乐时间活动。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以及民族风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
3、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请学生欣赏几段歌舞,跟着老师一起互动。(展示新疆、蒙古、壮族等歌舞)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这少数民族音乐各自有自己的风格
活动2【活动】鉴赏蒙古族音乐
1、播放《辽阔的草原》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这首歌曲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总结长调民歌的特点:
曲调悠长,起伏较大 ,节拍自由,节奏宽广,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
2、根据长调的特点来判断《嘎达梅林》是不是长调歌曲?
通过与长调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短调的特点: 短调:结构规整,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特征。
3、我们再来判断另外一首曲子《赞歌》,看看是长调还是短调?并让学生阅谱,讨论并发现形成独特风格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欣赏歌曲,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并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对长调、短调可以进行简单的辨别学生主动对比欣赏可以掌握这两个少数民族简单的音乐特征。
活动3【活动】鉴赏壮族音乐
1、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感受壮族音乐特点。
2、你唱我和对山歌(感受对歌)播放视频《中外对歌》,再让学生自己去对山歌(第一段),了解对歌的特点。
学生唱、跳结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
活动4【讲授】壮族、蒙古族民歌特点
壮族民歌: 旋律朴实优美、节奏自由。壮族的山歌都是原声态唱法,一般不用乐器伴奏。
蒙古族民歌:以长调为主,曲调悠长,起伏较大 ,节拍自由,节奏宽广,乐器主要马头琴。
活动5【活动】深入
学生以讨论并分小组回答的方式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 3.社会生活与民族性格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
活动6【活动】拓展
让学生分组在展示并体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
学生展示:《侗族大歌》《壮乡美》等歌曲;学蒙古族舞蹈动作等。
体验、实践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歌唱和舞蹈动作的学习感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巩固学习的知识。
活动7【讲授】总结
音乐的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活动8【作业】小组作业
课后搜集整理喜欢少数民族歌曲,编排一段简单的舞蹈并表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原由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