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十七条规定:“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缔结契约的权利,只要他们不把它用来破坏任何涉及社会秩序的法令。”该规定( )
A.维护了罗马皇帝的专制统治
B.注重协调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
C.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成文法
D.旨在促进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2.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代罗马民法( )
A.坚持无罪推定 B.保护平民权益
C.维护贵族利益 D.注重犯罪证据
3.下表所示是英国《大宪章》第39条和第40条的规定,据此可知,《大宪章》( )
第39条 “凡自由民除经其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剥夺其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
第40条 “朕不得对任何人滥用、拒绝或包揽权利或赏罚”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具有人权精神
C.彰显了议会至上原则
D.追求公平公正
4.《拿破仑法典》中几乎有1 000多个条文规定了契约之责。例如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拿破仑制定该法典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契约自由的基本原则
B.维护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C.保护所有人的财产所有权
D.打击反法同盟等封建势力
5.在1723年的“国王诉剑桥大学案”中,王座法庭裁决恢复了本特利的学位。担任该案件复审的首席法官指出:本特利在受到对他不利的指控时没有获得任何申辩的机会,这与自然公平是不相容的。上述案例可以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国王有权干涉司法
B.司法重视程序公正
C.法官依据先例判决
D.法庭坚持无罪推定
6.美国司法制度中有一条款称为“米兰达权利”。在审讯犯罪嫌疑人之前,警察必须明确告诉被讯问者有权保持沉默,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米兰达权利”( )
A.推动律师制度的发展
B.强化了立法机关的地位
C.蕴含司法程序的正义
D.保护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7.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在理论上,法律总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B.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C.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8.为了进一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教会在11世纪提出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谓“七圣事”,包括洗礼、忏悔、婚姻、圣餐、终傅、圣秩和坚振,如图即中古时期一幅描绘婚礼场面的绘画作品,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
A.保存了古典文化 B.主导了基层治理
C.强化了服务意识 D.承担了教化功能
9.“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意在说明中古时期欧洲( )
A.基督教会广泛影响西欧社会
B.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C.宗教法庭可以审判一切案件
D.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二为一
10.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这体现了( )
A.欧美各国法律相互借鉴
B.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
C.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
D.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律疏议》中的量刑原则
原则 内容
尊长卑 幼相犯 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
夫、妻妾 相犯 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
良贱相犯 凡下犯上递加一等,上犯下递减一等
主奴相犯 原则上相用父祖子孙相犯之例,主犯奴减免,奴犯主加重
——摘编自李放《法学问题集解》
材料二 公元5世纪晚期,各日耳曼王国在教会“智人”的协助下纷纷编撰成文法典,史称“蛮族法典”。公元643年编定的《伦巴第(日耳曼人建立的封建王国)法典》规定,凡罗马人与伦巴第人之间发生争讼时,一律适用伦巴第法;而在罗马人自身之间发生争讼时,则适用罗马法。8世纪该法典进行了重大的法律改革,主要内容是:(1)在序文中引用圣经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2)尊奉教皇为全世界宗教界的领袖,承认教会的释奴权力和方式具有法律效力;(3)采用罗马法和教会法关于遗产继承的法律规范。
——摘编自张学仁《浅谈罗马法与日耳曼法的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量刑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蛮族法典”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共同地位。(6分)
12.(2023·全国甲卷)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13.下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B.罗马法培育公平公正原则
C.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缘由
D.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14.12世纪后半叶,英王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司法改革,将巡回法庭、陪审制度和令状制度等引入司法审判程序中,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的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这一改革( )
A.加强了世俗君主权力
B.推动了“民法系”的发展
C.否定了封建教会权威
D.维护了臣民的合法权益
15.1804年,法国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从而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典范。由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摆脱了封建势力的束缚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D.成了普通法系的源头
16.阅读如表“法兰克王国大事记摘编”,这表明当时( )
时间 概况
511年 国王克洛维召开奥尔良宗教会议,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宗教法则
6世纪中叶 法律规定主教可以修改法官判决和处分渎职法官
7世纪初 主教开始参加法兰克王国的立法,并规定最高神职人员犯罪只能由教会处理
A.基督教会的影响力增强
B.王权依附于教权
C.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扩大
D.封君封臣制完善
17.进入中世纪,抄写成为僧侣获取功德的重要途径,“每一封信、每一行字和每一个标点,都意味着一项原罪获得了宽恕”。他们抄写的书籍除《圣经》、教徒著作外,还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奥维德的诗,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等。这一现象表明基督教会( )
A.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C.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西欧文化
D.有力维护西欧封建主的统治
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法律制度和其他社会现象,如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等是密切相联系的,离开了这些现象就不能说明法律的本质、特点及发展规律。法律制度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自己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摘编自由嵘、胡大展主编《外国法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西方法律制度”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1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B D B B B C A D A C B C A A A C
11.(1)特点:礼法结合;尊卑分明。
成因: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继承魏晋以来法律经验;借鉴隋朝统治的教训。(6分)
(2)历史背景:日耳曼民族的迁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有部落习惯法传统;罗马法律体系完备;基督教的地位举足轻重。(4分)
(3)共同地位:成为东西方法制建设的蓝本,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6分)
18.示例:
论题: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2分)
阐释:近代,西方各国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西方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立法与司法独立;在法律内容上,强调保障个人的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8分)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各国法律制度虽各不相同,但又呈现出共同的基本特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