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它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等行为;实行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政策。这些法规( )
A.巩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有助于提升妇女社会地位
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2.1978年3月,依据宪法恢复人民检察院,两个月后正式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1979年9月决定设立司法部。随后的几年内又相继通过了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新婚姻法在内的一批基本法律。这( )
A.反映出政府职能的逐步拓展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C.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
D.有助于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3.1982年宪法的通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宪法修改草案(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第二阶段全民讨论(1982年5月至8月);第三阶段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1982年11月26日至12月4日)。这部宪法( )
A.通过历程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B.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产物
D.标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4.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修订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由主任和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组成;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并相应地恢复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和州长、县长等称谓。这一规定( )
A.落实了依法治国战略
B.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
C.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D.推动了基层民主发展
5.如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大事件。下列事件与意义关系对应最准确的一组是( )
序号 大事件 意义
①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 中共十五大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 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基础性地位
A.① B.②
C.③ D.④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作为首要的立法宗旨规定在第一条之中;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用以保护自然人的生命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基本民事权利;增设居住权,用以满足特殊情况下人们对生活居住的需要;等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B.“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定位
C.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D.回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7.如图是1950年顾群创作的年画《女司机》,人们高举“向先进妇女学习”的横幅。该作品( )
A.反映女性成为工业化主导力量
B.引导了新社会价值观念构建
C.表明了“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D.激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8.如图是1964年创作的宣传画,图中两位纺织女工在研究生产。该作品旨在( )
A.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B.表明妇女是工业建设主力
C.倡导勤劳奋斗的社会风尚
D.确立轻工业经济主体地位
9.口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是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下表列出了不同时期中国共青团的口号,对其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
时期 口号
1922—1925年 “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
1925—1927年 “到群众中去”“到农村去”“到军队去”
1937—1945年 “全体青年武装起来”
1949—1956年 “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1978—2001年 “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2002年以来 “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
A.动员话语从公民话语转向阶级话语
B.动员内容从革命动员转向服务青年
C.动员方式由注重社会化转向政治化
D.动员对象由知识分子转向工农群众
10.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 )
A.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
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
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D.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梁启超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反对照搬,认为学习西方的法律制度与思想,应根据本国的情况,有鉴别地吸收。“万不能将他社会之思想全部移植,最少亦要从本社会遗传共业上为自然的发与合理的针砭洗练”“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或“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梁启超认为,中国不仅要引进西方的法律学说,而且要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制定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等国内法。应加强研究和发展国际法。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
材料二 2018年,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执法和司法,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功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与人民的美好生活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之治最靓丽的风景线。
——摘编自张文显《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良法善治”的特点和意义。(8分)
12.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 )
A.突出了主权在民 B.彰显了人文精神
C.构建了法制体系 D.规范了公民行为
13.下表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部分)。这表明( )
时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 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001年 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十八大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提升国家执政能力
B.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C.调节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4.如图是1950年创作的名为《提高文化》的宣传画。该作品( )
A.体现了民众对国际形势的关注
B.宣传了国家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D.倡导适应国家发展的社会新风
15.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修改“八二宪法”,将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修改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
B.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C.政治制度体系初步确立
D.法制建设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16.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
17.下表所示为现代中国有关“劳动教育”的若干表述。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劳动教育( )
提出者 表述内容
毛泽东 (1958年)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
邓小平 (1978年) 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习近平 (2018年)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A.满足了社会的劳动力需求
B.根据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调整
C.忽视了对意识形态的塑造
D.始终滞后于科学知识的传授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20世纪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1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C D A B D B B C B A B D D D C B
11.(1)法治思想:学习借鉴西法,批判继承传统法治遗产,中西结合;完善立法,制定民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等,适应现代化需要;研究和发展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和制度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和影响。(6分)
(2)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服务人民。意义:服务人民,“良法善治”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保障;是中国特色法治体系,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8分)
18.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当家作主;经济百废待兴;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这一时期工人、农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竞赛运动,将经济生产与政治需求相结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保障。
20世纪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八字方针提出;美、苏战争威胁,国际环境恶化。这一时期的劳动竞赛以“比学帮赶超”为主题,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竞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科技领域突破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并逐步建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竞赛重视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多元激励,更注重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