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5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5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11:5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二知识与技能: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三过程与方法: 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的第三节内容《醇厚的中原韵》。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三首民歌,感受中原民歌的韵味。
3重点难点
一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难点:
二 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
三探究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问好
学生小组合作表演,培养学生合作表演的能力
1简单复习民歌体裁:劳动号子 山歌 小调
2简单介绍中原人的性格特点:进而引申中原民歌的特点:小调为主
欣赏作品
(一)《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引导学生发现: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学唱《沂蒙山小调》感受小调的悠扬婉转。
(3)拓展探究
以《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进行填词创作:学生展示创作成果
(二)《孟姜女哭长城》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2)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进一步认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强调: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三)《王大娘钉缸》
(1)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2)、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认识:衬词的重要性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认识: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3师生共同归纳
1)民歌的音乐特点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3)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二小结:民歌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