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对《沂蒙山小调》音乐要素进行分析,学生感受民歌。
2、知道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通过民歌欣赏和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高一学生设计。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思想、性格等方面迅速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同时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文化知识,对社会文化现象也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对现在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本课针对高一学生设计。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思想、性格等方面迅速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同时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文化知识,对社会文化现象也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对现在的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沂蒙山小调》音乐风格。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民歌吗?(或者唱),喜欢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我怎么发现没有几个同学举手,那我现在采访几个同学,好你来说说:
生:
师:你是觉得它特别难唱,请你旁边的这个同学讲讲,
生:
师:你觉得它跟不上潮流,特别土。这位同学够坦诚的。俗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民歌近感受民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看大家对民歌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
活动2【讲授】(二)探究民歌
1、欣赏《沂蒙山小调》介绍歌曲(课件2)
师:接下来请大家先来欣赏这首民歌《沂蒙山小调》,你听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生:
师:这首《沂蒙山小调》又叫<<沂蒙山好风光>>起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由当地民歌手用方言演唱,演唱者独特的音色和儿化音、滑音的运用,使歌曲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色彩,同时也表现出歌者赞美家乡的自豪感。音乐风格高亢 、嘹亮、粗矿、豪放。接下来我们跟琴把旋律演唱一下,演唱的时候注意用连贯的气息来唱,
活动3【讲授】(二)探究民歌
2、民歌与地形
师:刚才大家唱的不错,那你们有没有发现旋律有何特点?还没发现是吧?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下旋律线吧。(板书,边唱边画旋律线)请你来说说(有波形、下行、和平行线条,高低起伏不大,每一句的线条一气呵成)
生:
师:旋律婉转、流畅逐渐下行,句尾都在一个长音上。其实山东的地形地貌正像这些旋律线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活动4【讲授】(二)探究民歌
3、民歌与性格
师:大家对山东人有什么印象呢?
生:粗狂、豪爽、大气、正直、淳朴。
师:恩,大家说的很好,那这些特点又隐藏在歌曲的哪些地方呢?现在请大家用划拍的形式来感受歌曲的节奏、速度、节拍的特点。(划拍听音乐)
生:
师:节拍:规整
速度:中速
节奏: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没有太多的的装饰音感受到 平稳 宽松 简单重复。
结构:工整、短小 。 第1、2、3句的节奏基本相似,两个小节为一个乐句,共四个乐句。
师:请大家来唱唱对比一下,你们还能感受到山东人的那种直爽、豪迈和淳朴吗?
活动5【讲授】(二)探究民歌
4、民歌与文学
师:你们不要以为山东人长得五大三粗的,其实他们也是粗中有细,你们有没有发现它的创作手法有什么巧妙之处呢?现在老师唱第一句旋律,你们接第二句,唱三句,大家有什么发现?
(唱三句旋律)请你来说说?
生: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与后一句的第一个音是相同
师:说的很准确,这种创作手法就叫“鱼咬尾”,在你们文学创作中叫“顶真”,相当于我们在小时候玩的成语接龙,现在我们就来个旋律接龙:2 1 6 5
“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在很多的民歌中都采用了,手段非常的巧妙。在这首民歌中还有一种创作手法也与文学有关,请看大屏“白日依山尽,哦我听到有人说出来了,“起承转合”,对,在古诗中起承转合表现在词上,那么在我们的音乐中表现在旋律上。(分析《沂蒙山小调》曲谱的起承转合)
起句:音乐的主体呈示
承句:通过重复或变化来巩固主体
转句: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节奏旋律变化较大)
合句:全段的结束,具有终止感
活动6【作业】(三)、总结、拓展
师:音乐感受到这,你们对民歌是否有了全新的认识,你来说一下:
生:
师:是呀,民歌确实正像你说的那样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而且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歌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我们要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思考:对于中国传统民歌,你我能做些什么?
2、完整跟琴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小调》
3、在学唱福州民谣《一粒橄榄溜过溪》音乐声中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