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4届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测试卷(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2024届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测试卷(六)(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6-03 21: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2024届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测试卷(六)
化学试题
(本试卷2个大题,14个小题。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以下生活常见现象中没有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葡萄酿酒 C.铁器生锈 D.春暖花开
2.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Cu ⑤ ⑥
A.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①④ B.②中的数字“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
C.③和⑥中的数字“3”均表示3个原子 D.⑤表示表示铝加氧气等于氧化铝
3.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下列举措不符合这一构想的是( )
A.废弃垃圾集中回收,燃烧发电,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B.CO2不是空气污染物,其含量不断上升会导致温空效应增强
C.为防止水体污染,污水应大量水稀释达标后再排放
D.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本草纲目》中记载“舶上铁丝……日久起销(锈)……所刮下之销末,名铁线粉”
B.《天工开物》中记载“侯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
C.《浸铜要略序》中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锻炼成铜”
D.《抱朴子》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5.向含有 HCl和 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至过量,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过程中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C.D.
6.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稀释浓硫酸
C.探究分子运动 D.检查装置气密性
7.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捕获、储存、利用和转化等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人工光合固碳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B.反应中的各物质均属于氧化物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参加反应的与的微粒个数比为2:3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空1分,共46分)
8.工业上采用“联合脱硫脱氮技术”处理烟气(含CO2、SO2、NO),流程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Ⅰ中常用喷头将石灰乳喷出,此做法的目的是 ,且不采用石灰水而用石灰乳的原因是 ,写出反应Ⅰ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反应Ⅱ发生的化学反应会生成,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3)该流程的优点是 。
9.明代著作《天工开物》对“海水盐”有此记载:“凡海水自具咸质”“凡煎盐锅古渭之‘牢盆’……用铁者以铁打成叶片……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
(1)“咸质”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2)“以铁打成叶片”,铁能被打成铁片是因为铁具有良好的 。
(3)“燃薪”后灶底可得草木灰(含),农业上可作 。
(4)“共煎此盘”时,需要不断往灶底通风,原因是 。
(5)“滚沸延及成盐”是指盐水沸腾直至固体逐渐析出,此过程相当于实验室中的 操作,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0.氧化铁(Fe2O3)在工业上又叫氧化铁红,是不溶于水的红棕色粉末,常用于油漆、油墨、橡胶等工业中,也是常用的催化剂,在空气中灼烧亚铁化合物或氢氧化铁等可得高纯氧化铁。以下是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O、SiO2)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的生产工艺流程。
【查阅资料】SiO2难溶于水,也不与CO、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1)在通入CO之前,需要将硫铁矿烧渣进行粉碎,目的是 。
(2)高温条件下硫铁矿烧渣中的Fe2O3与C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操作1能得到硫酸亚铁晶体,说明硫酸亚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4)实验室中完成操作2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所得的滤液是硫酸亚铁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1.2023年6月,我国首个海上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正式投用,填补了我国海上封存技术的空白,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双碳”目标里的“碳”指的是 。
(2)取封存后的含水层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色,原因是反应生成了 (填化学式)。
(3)在封存之前要先“捕捉”,项目小组同学设计了“捕捉”二氧化碳的流程,如题图1所示。
①煅烧炉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②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捕捉的原理: 为促进溶液对的吸收,“捕捉”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③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写一种即可)。
(4)被封存的可用于 ,也可以转化成其他物质如淀粉。
①转化过程:在纳米纤维的催化下和氢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甲醇(如题图2所示),甲醇经过系列反应生成淀粉。请画出题图2中丁物质的微粒图: 。
②实验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相似,请写出一条该项研究成果可能的价值: 。
12.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它的单质及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某学习小组模拟工业生产用废料铁泥(主要成分是Fe2O3、FeO和Fe,其他杂质不与硫酸反应)提取Fe,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1)步骤Ⅰ中使溶液和杂质分离的操作名称是 。
(2)写出步骤Ⅰ得到FeSO4溶液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 。
(3)步骤Ⅱ加入H2O2溶液反应后,得到的X溶液的溶质中属于盐的是 ,步骤Ⅲ发生的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4)步骤Ⅳ中洗涤是洗掉Fe(OH)3上附有的少量Na2SO4杂质,为了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向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中加入一种试剂检验,该试剂是 (填化学式)。
(5)在步骤Ⅴ中,学习小组为了研究CO与Fe2O3的反应过程,查阅资料发现,CO与Fe2O3的反应是逐步进行的。第一步是Fe2O3被还原成Fe3O4,第二步是Fe3O4被还原成FeO,第三步是FeO被还原成Fe,每一步都有CO2生成。
①请写出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步:;
第二步: ;
第三步:。
②CO与Fe2O3的反应过程中,得到的产物与反应温度有密切的关系,学习小组用热分析仪进行热反应测定,获得相关数据,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固体质量—反应温度关系图。根据图2分析:反应温度500~600℃时得到的产物是 ,若要将Fe2O3完全转化为铁单质,温度必须达到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某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如下图所示。
材料2:我国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里面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材料3:水是常见的灭火剂,但是有些物质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如一级遇水燃烧物质氢化钠(NaH),遇到水快速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可燃性的气体单质,该气体单质可由电解水得到。
(1)“材料1”中可除去水中溶解的一些杂质和异味的是_____(填标号)。
A.沉淀池 B.过滤池 C.吸附池 D.清水池
(2)“材料1”中“投药消毒”环节,常加入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则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ClO2可发生如下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 。
(3)“材料2”中“山水”所含硅酸(H2SO3)有益人体健康,硅酸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4)“材料3”中氢化钠(NaH)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
(5)“材料3”中氢化钠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 。
14.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5年10月,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C15H22O5),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启发来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研究团队以黄花蒿为原料提取青蒿素的流程如图1。研究团队先后经历了用水、乙醇、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最终确认只有低温、乙醚冷浸等方法才能成功提取青蒿素。其中,科研人员用不同溶剂提取黄花蒿中的青蒿素,提取效率见表。
溶剂 水 乙醇 乙醚
提取效率 ≈0 35% 95%
黄花蒿叶片是提取青蒿素的主要器官,植株叶片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决定着青蒿素的产量。土壤中氮含量影响植株的生长动态和青蒿素含量。我国科研人员在等量土壤中添加不同质量的尿素[CO(NH2)2],制备供氮量不同的土壤样品,研究供氮量对黄花蒿叶片中氮元素含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
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我国获取青蒿素的主要途径,但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较低且青蒿素需求量大,因此,研究利用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合成青蒿素具有广阔的前景。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C15H22O5属于 (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2)图1中,破碎的目的是 。
(3)表中,用水做溶剂,提取效率几乎为0,说明青蒿素具有的性质是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图1中分离浸取液和残渣的操作是过滤。
②由图2可知,黄花蒿叶片中的氮元素含量越高,青蒿素含量越高。
(5)分析图2,说明供氮量对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 化学中考模拟测试卷(六) 第 1 页,共 3 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冰雪融化只是雪的状态发生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葡萄酿酒过程,葡萄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了乙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器生锈过程中,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了氧化铁,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春暖花开,是一种自然现象,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从本质上看,花开是植物进行生化反应,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有新物质生成,有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B
【详解】A、①3N2表示3个氮分子,不能表示宏观物质,④Cu宏观上可以表示铜这种物质,故A说法错误;
B、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则②Fe3+中的数字“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故B说法正确;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则③3H中的“3”表示3个氢原子,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则⑥中的“3”表示铵根离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C说法错误;
D、化学方程式中“+”读作“和”,“=”读作“生成”,⑤表示铝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3.C
【详解】A、将废弃垃圾集中回收,焚烧发电,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能减少污染、充分利用资源,不符合题意;
B、CO2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其含量不断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不符合题意;
C、为防止水体污染,污水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用大量水稀释,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题意;
D、“低碳”理念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节约资源,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详解】A、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A、初始溶液中含有HCl和CaCl2,显酸性,pH<7,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至盐酸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pH=7,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待氯化钙反应完全,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过量,溶液显碱性,pH>7,故A错误;
B、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一开始就产生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质量逐渐增大,至盐酸反应完全,气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气体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一开始不会产生沉淀,至盐酸反应完全,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开始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不断增大,至氯化钙反应完全,沉淀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故C正确;
D、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大,至盐酸反应完全,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的质量继续增大,至氯化钙反应完全,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过量,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且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A、B中的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当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B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符合题意;
D、该装置通过长颈漏斗和外界相通,无论装置是否漏气,导管口均无气泡冒出,无法用图中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省略不写,A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由题意可知“”由1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是CO2,“”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是H2O,“”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是HCOOH ,“”由2个氧原子构成,是O2,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反应后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为“0”价,所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C正确,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与“”的微粒个数比为1:1,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1)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浓度太小 /
(2)+3
(3)保护环境,除去有害气体
【详解】(1)反应Ⅰ中常用喷头将石灰乳喷出,此做法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不采用石灰水而用石灰乳的原因是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浓度太小;
由流程图可知,反应Ⅰ中发生的反应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或;
(2)反应Ⅱ发生的化学反应会生成,其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3)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流程采用“联合脱硫脱氮技术”处理烟气(含CO2、SO2、NO),则其优点是保护环境,除去有害气体。
9.(1)NaCl
(2)延展性
(3)钾肥
(4)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充分
(5) 蒸发结晶 物理
【详解】(1)“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水中的氯化钠有咸味,故“咸质”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2)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铁能被打成铁片是因为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农业上可作钾肥;
(4)“共煎此盘”时,需要不断往灶底通风,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匙更充分;
(5)“滚沸延及成盐”是指盐水沸腾直至固体逐渐析出,此过程相当于实验室中的蒸发结晶操作,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0.(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
(3)增大
(4) 引流 饱和
【详解】(1)将硫铁矿烧渣进行粉碎能够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故填: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Fe2O3与CO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3)操作1为冷却结晶得到硫酸亚铁晶体,说明硫酸亚铁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填:增大。
(4)由图可知,操作2将硫酸亚铁晶体与溶液进行了分离,为过滤操作,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①填:引流。
由结晶的定义可知,物质的饱和溶液才能够发生结晶,所得的滤液是硫酸亚铁结晶后的溶液,应为硫酸亚铁的饱和溶液,故②填:饱和。
11.(1)二氧化碳/CO2
(2)H2CO3
(3) 分解 NaOH+CO2=Na2CO3+H2O 搅拌(合理即可) 生石灰/氢氧化钠
(4) 制作干冰(合理即可) 减少对农作物的依赖(合理即可)
【详解】(1)“双碳”目标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2)紫色石蕊变红,说明生成了酸性物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其化学式为:H2CO3;
(3)①煅烧炉中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成氧化钙与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②捕捉室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CO2=Na2CO3+H2O;
搅拌可知反应物充分接触,为促进溶液对CO2的吸收,“捕捉”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是搅拌(合理即可);
③该流程中氢氧化钠与生石灰既作为生成物,又作为反应物,可循环利用;
(4)被封存的CO2可用于制作干冰(合理即可);
①在纳米纤维的催化下CO2和氢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甲醇(如题图2所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不变,故丁为水,其微粒图为;
②人工合成的淀粉与天然淀粉相似,大米、面粉都是天然淀粉的重要来源,故可减少对农作物的依赖(合理即可)。
12.(1)过滤
(2)(或或)
(3) /硫酸铁 复分解反应
(4)BaCl2(或合理即可)
(5) 四氧化三铁/Fe3O4 800
【详解】(1)过滤可以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则步骤Ⅰ中使溶液和杂质分离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2)步骤Ⅰ中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氧化亚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铁和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则得到硫酸亚铁的化学方程式有:、、;
(3)步骤Ⅱ加入H2O2溶液反应后,硫酸亚铁被氧化为硫酸铁,则得到的X溶液的溶质中属于盐的是硫酸铁;
步骤Ⅲ硫酸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4)步骤Ⅳ中洗涤是洗掉Fe(OH)3上附有的少量Na2SO4杂质,根据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则为了检验是否洗涤干净,向最后一次洗涤后的滤液中加入BaCl2(或 Ba(NO3)2 ),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已洗涤干净;
(5)①第二步是Fe3O4被还原成FeO,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即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高温下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②根据图示,反应温度400℃时,发生第一步反应,即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根据铁元素守恒,48g氧化铁可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为:,400~500℃ ,氧化铁逐渐反应,当温度达到500℃时,固体质量为46.4g,说明此时氧化铁完全转化为四氧化三铁,则反应温度500~600℃时得到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
48g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为;根据图示,当温度达到800℃时,可完全转化为铁,故若要将Fe2O3完全转化为铁单质,温度必须达到800℃。
13.(1)C
(2) +4 NaCl
(3)1:24
(4)
(5)隔绝氧气
【详解】(1)A、沉淀池的作用是沉降水中的大颗粒杂质,不符合题意;
B、过滤池的作用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符合题意;
C、吸附池具有吸附作用,可除去水中溶解的一些杂质和异味,符合题意;
D、清水池的作用是盛放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二氧化氯(Cl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由可知,化学方程式左边有6个氯原子、18个氧原子、6个钠原子和6个氢原子,化学方程式右边有5个钠原子、5个氯原子、18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X,则1个X中含有1个钠原子和1个氯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NaCl;
(3)硅酸(H2SO3)中氢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4)氢化钠(NaH)遇到水快速生成氢氧化钠和一种可燃性的气体单质,该气体单质可由电解水得到,则该气体为氢气,故氢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5)“材料3”中氢化钠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14.(1)有机化合物
(2)增大黄花蒿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青蒿素充分溶解
(3)难溶于水
(4) 对 错
(5)在供氮量为0.0~0.6g kg-1范围内,随着供氮量的增加,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合理即可)
【详解】(1)C15H22O5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
(2)图1中,将黄花蒿破碎的目的是:增大黄花蒿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青蒿素充分溶解;
(3)表中,用水做溶剂,提取效率几乎为0,说明青蒿素难溶于水;
(4)①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所以图1中分离浸取液和残渣的操作是过滤,故说法正确;
②由图2可知,黄花蒿叶片中的氮元素含量达到一定值后,青蒿素含量达到最高值,随后氮元素含量升高,青蒿素含量反而减小,故说法错误;
(5)分析图2数据可知,在供氮量为0.0~0.6g kg-1范围内,随着供氮量的增加,黄花蒿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 第 1 页,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