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课件(18)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课件(18)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15:48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深圳外国语学校  姚洁妮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音乐鉴赏
从历史上看,中原是汉民族祖居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从版图上看,它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是中华大地的心脏,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曾被填上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歌词,后来被重新改编,删去“打黄沙会”的内容,保留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加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
歌词——简单质朴
旋律——鱼咬尾(衔尾式、接龙式)
《小桃红·情》无名氏小令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
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
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顶真体”(联珠格)修辞格
中国民族调式
1 2 3 4  5 6 7 
宫 商 角 清角 徵 羽 变宫
结音——起承转合
2——1——6——5
商——宫——羽——徵
民歌与诗词
诗歌——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早期,诗歌乐舞合为一体,诗即歌词,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从歌中分化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等,其中《诗经》中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收集了各地民歌,是《诗经》中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
民歌与诗词
词——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配合音乐吟唱。起源于乐府诗,产生于隋代民间,发展于唐宋。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原用“四季体”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版的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
江苏——“孟姜女”
创作——
民歌,是老百姓在日常劳作间或茶余饭后,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歌词内容较简短,曲调节奏具有地域特色,音乐风格深受当地民风影响,表现手段贴近老百姓生活和情感需求。
流传——
口耳流传,凭记忆口传心授。流传过程中,受到地域风格的影响,和个人化的加工,旋律节奏变化较大;歌词内容相对稳定,但会受到地方语言的影响而略有变化。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汉族民俗歌舞形式。据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地花鼓多为一旦一丑两人表演。
戏曲版《锯缸》
民歌 创作歌曲
创作人 老百姓 专业音乐人
创作手段 即兴,口传心授 严谨,有谱
流传过程 流传中被加工变化 旋律歌词固定
风格 鲜明的地域特色 突出的个人风格
艺术性 生活化 艺术化
小结:
1、民歌与诗词,渊源深厚,诗歌本一家,歌中有诗意,诗中有韵律;
2、民歌的创作和流传,丰富多彩,变化多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亲近民风;
3、中原民歌,既质朴淳厚,又粗犷强悍,时而抒情婉转、时而诙谐风趣。
推荐曲目:
包楞调(山东)
小白菜(河北)
回娘家(河北)
绣荷包(河北)
小放牛(河北)
编花篮(河南)
中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