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16:2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2学情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先进的班集体。
3重点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中原韵
导语:上课,问好
好,先请大家聆听两首歌曲,听完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学生回答(略)
大家说得非常好,前者是江苏民歌:委婉动听,细腻柔和!后者是河北民歌:高亢嘹亮,真挚深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等三个省份的区域。(看图片)
1、《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看图片)
(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
提示: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请大家听另外一个版本,彭丽媛,演唱。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比较。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音和后句开头的音,有什么联系?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在我国民间音乐中称“鱼咬尾”,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使乐曲更加稳定进行。
小结对比:
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2)、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
①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②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1)、 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鱼咬尾 ,起—承—转—合)
(2)、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
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4、师生共同归纳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
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5、小结本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