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17)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1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16:3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三首民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和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初步认识到民歌的变异性
3、比较聆听《好汉歌》和《王大娘钉缸》后使学生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衬词是什么。
4、通过聆听不同歌唱家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并初步了解“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2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对民族歌曲可能不感兴趣,所以要争取吸引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首相似作品间的对比。
教学难点: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醇厚的中原韵
1请同学来讲讲孟姜女的故事,然后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述完整的孟姜女的故事来让同学了解,并在同时印出上课内容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和江苏民歌《孟姜女》。
活动2【讲授】过程2
2对两首作品进行比较,有何异同?为什么?(从旋律和歌词中)因而引出同体变异这个知识点。
3讲解知识点“同体变异”。并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江苏民歌和河北民歌。
4欣赏由两个不同的演唱家演唱的同一首作品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并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这两为歌唱
家唱的同一首作品之间有什么区别。并从中来概括出山东民歌的特点。并初步了解“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式。
5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并从旋律上来和创作歌曲〈〈好汉歌〉〉进行比较。并感受、体验这两首歌曲各自的音乐风格。
活动3【活动】过程3
6请同学们来演唱〈〈好汉歌〉〉中的衬词部分,来体验这首创作歌曲,并结合民歌〈〈王大娘钉缸〉〉进行理解,什么是衬词。
活动4【练习】过程4
7知识点: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以〈〈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的对比做为基础。从四个不同的方面来思考)
活动5【作业】过程5
拓展与探究: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机构方法。并尝试用这个方法进行创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