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醇厚的中原韵
中原大地处于北方,主要指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自古以来中原就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杂居地带,中原华夏与汉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包括音乐文化)在这里融合,即有区别而又相互依存。
山东民歌
《沂蒙山小调》 - 简介 1940年,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与我抗日军民对抗。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来的。
《沂蒙山小调》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 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场。 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思想内容:
歌颂共产党,赞美沂蒙风光。
演唱
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是由彭丽媛所演唱,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活泼生动,热情洋溢。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从文学角度上可以说是顶真格式旋律。
旋律发展==》
唱一唱
河南民歌
王大娘钉缸是在河南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王大娘钉缸》是钉缸者出场时唱的一段歌曲,流传全国各地。通过钉缸者称羡三位好姑娘的情节,塑造了一个幽默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王大娘钉缸》
1、这首歌曲的伴奏有何特点?
2、说一说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3、同学们再听一次《王大娘钉 缸》,同时思考一下,它与哪一首歌曲很相似?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
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
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
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民歌为创作歌曲提供创作素材, 是作曲家
的创作源泉之一。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
《牛郎织女》
《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孟姜女哭长城
相传秦始皇时期,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河北民歌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反应了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暴政的勇气和思想,歌颂了孟姜女的坚贞(封建礼教),也表现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对幸福的憧憬、追求。
歌曲曲折回转,强弱、轻重、快慢、高低、收放对比鲜明。又注意协调统一,重点表现在哀怨委婉,凄厉悲苦。后半部分的激烈悲壮, 含而不露,钢中有柔,愤中有怨。
歌曲的伴奏情绪压抑而悲伤
孟 姜 女
江苏民歌
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 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歌曲的变异性特征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演唱上,体现了南北风格上的差异,一刚一柔,粗犷与细腻形成了鲜明对比。
民歌的音乐特点
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
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
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风格: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音乐有粗犷的气质,醇厚的情感,诙谐的格调和爽朗的热情。
中原民歌的风格
豫剧风味浓厚 爽快明朗 如《编花篮》 主要有劳动歌曲、节日喜庆的灯歌、悠闲小调和一些商贩叫卖曲等。最常见的调式是徵调,其次为宫调、羽调、商调,大都由单一部式构成或变型构成。其曲式结构,重复旋律引入某些新材料使乐思扩展,并置向着不同方向展开,其旋法特点是节奏基本相同,而各乐句旋律、落音不同。
音乐文化来源于生活,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的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渗透于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