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5)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5)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17: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们正直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道德,伦理等观念逐渐形成,音乐教育恰恰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性、情感性的教育,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会丰富学生内心对美的理解,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演唱等方法,能更好的感受和理解音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鱼咬尾”创作手法,学唱《编花篮》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堂:教师先唱一首《沂蒙山小调》:
导言:老师唱的这一首歌与你们平时唱的通俗歌曲一样吗这是一首民歌,民歌就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即兴演唱的歌曲。具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特点,并且易唱、易记、易流传。每个地方的民歌风格都不同,我们身处中原想不想了解一下我们中原地区的民歌风格呢?
学生回答:不一样,心里很想学这首歌
让学生感受民歌与通俗歌曲的不同,感受到民歌也很好听对老师有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授新课:1、讲解中原一词
主要是河南省,还有山东、河北三个省份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所以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刚才我唱的就是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这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感受中原民歌的风格。
学生了解中原历史
明确中原音乐所指的范围,让学生对中原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2、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3、欣赏《沂蒙山小调》4、让大家欣赏片段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开幕式,节奏上有一些变化,伴奏乐器也有一些变化,更时尚了一些。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由几个乐句构成 仔细观察一下,每两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 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举例《春江花月夜》还用于古代诗词(多媒体展示)
介绍在山东举行,当东道主山东队上场时全场气氛异常热烈,那么大家注意它的背景音乐就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思考回答谈感受。
聆听音乐感受中原音乐风格
学生讨论后总结音乐风格:旋律舒展、感情奔放,爽朗中蕴含着山东农民健美的气质和淳厚朴实的情感。 老师举例让学生掌握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通过聆听感受这首民歌的让学生知道民歌也可以在大场合出现)
5、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出示钉缸图片并介绍这首歌曲。
(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谈谈听后感受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有什么特点,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4)、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多媒体展示)
很惊奇充满好奇心思考后能准确回答问题
聆听音乐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
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用学生喜爱的歌曲与民歌作比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通过老师的引导明确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6、河北民歌《孟姜女》
(1)、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2)、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3)、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
学生聆听
思考、回答
进一步认识、探究 “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7、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
提问说一说中原的
民歌还有那些?
(1)欣赏一遍《编花篮》,再次感受河南民歌的醇厚韵味(2)用河南话念一遍体会这首歌与方言结合紧密(3)教唱这首歌(出示谱例)
回答
河南民歌《编花篮》
用河南话念一遍体会这首歌,学唱这首歌。
学生对中原民歌知道的不多,但对《编花篮》很熟,很有兴趣
这首歌最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原民歌醇厚的韵味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8、聆听《包楞调》、《回娘家》片段。
播放《包楞调》、《回娘家》片段,
听音乐
加深对中原民歌的印象,进一步感受中原民歌的风格特点
9、总结归纳中原地区民歌的风格?
音乐风格:(1)、粗犷的气质 (2)、醇厚的情感 (3)、诙谐的格调 (4)、爽朗的热情 ,并且多用方言演唱。
引导学生口头总结和归纳(分别从旋律方言乐器等方面考虑)
与南方民歌、西北民歌对比
学生讨论:中原地区民歌的风格?然后回答
使学生对中原民歌的风格有更清楚地认识
布置作业:搜集中原地区的民歌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欣赏了中原地区的民歌,知道了中原民歌的风格。但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很多地方的民歌我们还没有听过。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想了解中国音乐,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民歌。希望大家多听我们的民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歌,发扬继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有一句话你们要记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下课!同学们再见。
课下查阅资料、交流探讨。
将本节课内容拓展到民歌对世界的影响、地位,鼓励学生热爱中国民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