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2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2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17:2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和学唱《编花篮》,体验河南音乐的特点,能够对河南的音乐、自然及人文感兴趣。感悟河南人的性格特点,从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关系中,体验民歌中所描绘河南人的性格——快乐、豪放、爽朗、粗犷….了解河南文化,加深对河南的民族文化的热爱。
2重点难点
了解体验《编花篮》的民族音乐风格、特点,体会河南人的精神面貌。感悟河南人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勇敢智慧的优秀品质。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讲解导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河北地区,因为我们是河南人,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我们河南地区的民歌。那么河南民歌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引出《编花篮》)
二、 赏析《编花篮》
1唱。学生思考:作品描绘的场景、动作、情绪以及调式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作品描绘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上山摘牡丹的美好心情。流畅欢快的节奏和明朗向上的曲调描绘出摘花姑娘麻利的动作、和欢快的情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作品采用民族调式宫调式
2听。(师生表演)体验河南人劳动时的快乐情绪,感悟河南先慢后快的节奏特点。与说话节奏雷同(得劲儿,真得劲儿,得劲儿得劲儿真呀真得劲儿)歌与言都是当地人的心声,即性格的真流露。3再唱。要求:强拍加重。学生思考:强拍加重更好地展现河南人啥样的精神风貌?互动总结: 河南人率直朴实,干任何事都舍得铺下身子干,所以说话和唱歌都似中锋运笔,绝不懈怠。强拍加强更加传神地描绘出河南人憨厚、实在,干活肯下力气,有劲、有精神的特点,也展现了咱河南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4找。找谱面上地方戏的音调和特征。学生思考:这些东西给你什么样的独特感受?教师总结:1倚音2小六度大跳,3偏音7的运用4重复小结。总的感觉是河南味更浓。其中重复小结171 5 展现的是多人动作划一的劳动场景,河南人说话爱甩腔,所以加7对语言方面的特点有独特展示。偏音7是一个色点,能传神地描绘出河南人亲切的特点,曲调因为7的加入更显得犹如:万绿丛中的一点红,白雪大地的一红梅,平添一丝新意和无限生动。
5做曲。教师示范,学生写曲
示范:
6师生总结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粗犷的气质和淳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歌曲采用由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还使用了变宫(si),构成了六声宫调式。这个音在曲中多次出现,虽属经过音但却使旋律显得非常的流畅和有新鲜感。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全曲在进行上包含了各种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与欢畅的旋律进行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欢乐、舒畅、充满着喜悦的心情。歌曲的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河南人的语言节奏和语气节奏的特点在这首歌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所以难怪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把它作为河南的民歌典范来学习和演唱。但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三、解读“河南民歌”《编花篮》身世之谜
《编花篮》表达的大意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上山摘牡丹的美好心情。这首歌节奏欢快流畅、曲调明朗、积极向上,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编花篮》是一首原创歌曲,但现在常被冠名为河南民歌的名头。《编花篮》词作者是钟庭润,曲作者是郭复善。新中国成立前郭复善参加了八路军,主要搞文艺创作。新中国成立后,郭复善先到省歌舞剧院担任指挥,后转到省文联任曲艺编辑。1958年,郭复善在当时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了河南省文联干事钟庭润的歌谣《编花篮》,顿时这激起了郭老的创作灵感,仅两个小时就为这首童谣谱了曲。1959年,北京《歌曲》半月刊第3期首发了《编花篮》,词作者钟庭润,曲作者署名筱轩(郭复善的笔名)。196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歌曲《编花篮》,演唱者是广州战士歌舞团的知名歌唱家王曼云。多少年来这首歌曲被作为民歌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目前,仍是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类音像制品的抢手曲目,如今已被整整三代人所传唱。还唱出了国门,唱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在今天已被公认是河南民歌改编作品中优秀的代表作。可以说,《编花篮》是河南乃至中国音乐园地中一朵艺术奇葩。 原歌词不是这样的,应该是“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有块棉花田,朵朵开得像牡丹,金牡丹来银牡丹,银牡丹呀……采,采,采新棉,三朵两朵采一篮,俺把那花篮送北京,毛主席见了夸奖俺。夸俺的蓝儿编的巧,夸俺的棉花开的艳,谁见了谁喜欢。谁喜欢呀。”
2009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音乐》教材中,将收录脍炙人口的《编花篮》这首歌,而且将首次署上作曲作者郭复善的名字。而在此之前,这首歌一直被冠以“河南民歌”。为了讨回这个署名权,这位78岁的古稀老人已经整整奔波呼吁了20年。
题外的话,我同意摘牡丹的歌词,我认为牡丹花瓣像元宝,象征财富,而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快乐,所以摘牡丹可理解为摘快乐。河南人是个勤劳快乐的民族,世界各地人来洛阳看花主要是来洛阳寻找快乐。
四、介绍河南民歌
1、河南概况
河南,简称“豫”,省会是郑州。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这里地广人多,四季分明。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河南,风景迷人,山清水秀,有许多名胜古迹:少林寺、龙门石窟、黄帝故里、清明上河园、殷墟和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石人山、鸡公山等。每年四月的牡丹花会的盛况准确地展示了河南的文化和生活魅力。
河南的戏曲文化已经形成一个品牌《梨园春》,这个品牌正以它无限的民族魅力,迅速地被全世界人民所关注和热爱
2河南民歌概况及特点
河南民歌醇厚、质朴、清新、明快,特点鲜明。主要分布广泛:信阳、安阳、南阳、开封、洛阳、周口等地区。其中信阳的民歌较为突出。有这么一句话“河南民歌在信阳,信阳民歌在商城”信阳人说商城是信阳民俗保存较好的地方。商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日子苦这些因素为民歌的保存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农人解忧愁”情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等十余种,民歌渗透到婚丧嫁娶、劳动耕作等生活方面,旷野里,河南人会吼出高腔山歌,打柴时会唱出冬季里腊梅花儿开,起五更上山去打柴,插秧时会唱人人一把秧在手门口唱山歌手插秧,放牛时,牧童会分班对唱,一问一答…….
听几首民歌:《王大娘订缸》 《八月桂花遍地开》《懒婆娘骂鸡》《姑嫂赶会》《对花》《打夯歌》总结:河南民歌的特点:
(1)、河南民歌内容广泛,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倾吐心声的如《送情郎》;有传授知识的如《十二月》;有寓教于乐的如《劝夫》;有自娱自乐的《懒婆娘骂鸡》《小鸡咯哒》.等。
、形式多样:有情歌、号子、山歌、田歌、水歌、灯歌、叫卖小调、儿歌、时政歌、仪式歌、叙事歌地方特色浓郁,各种各样声音的模仿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情感丰富。民歌来源于民间,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所以既有地方特色,也发映出一方水土所养育的人民的精神风貌。
五、传承发展
(1)传承:河南民歌很多,但广泛流传的很少,有很多原因:A、原生态民歌的总结工作没有做好。B、加工改编演唱没有做好。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大量的音乐工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了对河南民间音乐的挖掘和整理,目前出版的一些音乐作品有:《项城民歌》《南阳民间歌曲集成》《开封民歌》《豫西民歌》《商城民歌》《信阳民歌》《周口地区民歌》相信这些民间音乐的整理对促进河南民歌的发展和流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加工改编方面,也有了可喜得成绩。一个叫王昌芝的音乐专辑《河南民歌演唱专辑》问世了。王昌芝是河南省歌舞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1985年,在“第一届聂耳、冼星海声乐大赛”上,她从2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与彭丽媛、董文华分享了金、银、铜奖。1992年,她在北京举办独唱音乐会,赢得了实力派民族歌唱家的美誉。如今,她的新专辑终于与世人见面,对提升河南民歌知名度和保存珍贵的河南民歌资料意义深远。专辑中的《绣荷包》的唱法是全国首创,中州风味很浓,歌词动人,加上王昌芝的精彩演绎,已经被列为学校教材;《摇篮曲》如画一般真实、生动地记录下了当地民俗;《对花》虽然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在传唱,但是王昌芝的唱法独具特色。王昌芝的独特演唱风格,表现出了河南民歌淳厚、质朴、清新、明快,特点鲜明,在给听者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宣传了河南民歌。
(2)发展
欣赏片段音乐1《好汉歌》2《我们是黄河泰山》3《黄河,我的中华魂》4、《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介绍几首新的创作歌曲:1《你家在那里》2、《在中国大地上》
学生思考: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有什么关系?
总结,也作为本课总结:民歌来自于民间,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个性特点展示了人民的精神风貌。河南的民歌展示了河南人豁达、直爽、粗犷、大度的性格特点,和热爱生活、勤劳勇敢、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创作歌曲中大量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正说明了我们对民族音乐中民族精神的喜爱,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根,这种民族魂魄也必将永远地传承下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