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7)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7)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18:1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
②能力目标: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③情感目标: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体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这两首歌曲,初步认识并运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创作具有“鱼咬尾”特点的简单旋律片段,初步了解中原民歌的基本特征。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3教学过程
3.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1、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欣赏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思考:①乐曲由几个乐句组成?结构有什么特点?
②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2)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和风格方面作比较。
活动2【活动】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介绍流行在河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①《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②对比民歌与创作歌曲。
活动3【活动】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1)比较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与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活动4【活动】4、师生共同归纳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民歌的音乐特点
(1)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
(2)①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
②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③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