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2学情分析
由于很多学生对音乐的了解甚少,很难在一节课中使其理解音乐是什么,只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渗透,使其感受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在今后学习中逐步渗透对音乐的理解,循序渐进。
3重点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活动2【导入】新授课
1、《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 (2)欣赏《沂蒙山小调》,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2、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1)、请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2)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3)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3、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4、拓展与探究:民间音乐几乎是我们进行音乐创作的永不 枯竭,永不过时的一口甘泉,我们若能将 某个素材巧妙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升华,那 么这个作品一定会成为雅俗共赏,深入人 心的经典佳作!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