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欣赏—探讨—体验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参与意识;
2、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感受、体验、创作音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中原音乐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
2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中原音乐了解的并不多,对于中原音乐兴趣也不是很浓,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并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巩固。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1、了解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并能简单创作小歌曲。
2、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音乐导入
师:聆听音乐,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编花篮》。
生:河南民歌。
师: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河南是属于什么地区的呢?
河南是属于中原地区。
师:中原音乐又指的是哪几个省份呢?
河南、山东、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中原感受它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一)、河南民歌
1、听赏《王大娘钉缸》并简单介绍“地花鼓”。
师:首先,我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那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北宋就定都在河南开封,晚唐时定都在洛阳,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美丽的景色,像洛阳的龙门石窟,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都是在河南省的,所以说河南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那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王大娘钉缸》是一种流行于河南民间的歌舞——地花鼓的代表作之一。由一旦一丑扮作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合作表演,丑角表演诙谐、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涩。采用对唱形式,演唱内容反映了百姓的平常生活,具有一种特殊的活力和亲切感。
2、带着问题听赏,这首作品与哪首歌曲很相似?
师:老师演唱其中旋律,提示学生。那你们觉得这个歌曲旋律很熟悉吗?似乎在哪里听到过呢?
生:《好汉歌》
3、聆听《好汉歌》,并与《王大娘钉缸》比较。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啊,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看着图片来聆听着这首《好汉歌》,感受一下梁山好汉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魄。
师:在听的同时演唱《好汉歌》,同学们唱的非常好
4、归纳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差别。
师:这首《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出示图表
(二)山东民歌
1、简单介绍《沂蒙山小调》并带着问题聆听
师:去过了河南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一下山东了。说到山东民歌,我想有一首肯定是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了,是什么呢?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在20世纪40年代时,我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这时,在山东沂蒙山区出现了一个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这个反动武装不去打击日寇,却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了。
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聆听一下这首歌曲。
(1)说说歌曲的音乐特点。
(2)歌曲共有几个乐句,你能否发现前三个乐句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3、欣赏《沂蒙山小调》。(王世慧)
4、简单介绍“鱼咬尾”与“起承转合”(放谱例让学生们看)这两个创作方法。
师:“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师:介绍完“鱼咬尾”这种音乐写作手法,那同学们在这首歌曲里还发现了什么其他的创作方法吗?
生:略
师:“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起”:音乐主题的呈式。“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合”:综合全曲,大团圆。
5、拓展与探究
从《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中,你会发现一些民歌的创作方法。例如:鱼咬尾的创作方法;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请你试着用这类方法写一首短曲。词的内容可以是诗歌或学习中的概念。
生:略
(三)河北民歌
1、简单讲解孟姜女的故事
师:这是在江南松江府,有姓孟和姓姜的两户人家,种下一棵葫芦,长大变成了一个女孩,叫孟姜女,嫁给了丈夫万喜良,可是在新婚之夜丈夫被抓去修建长城,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结果丈夫已被折磨致死,孟姜女悲痛万分,连哭三天三夜,哭倒长城八万里,
以身殉夫。这样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有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2、带着问题聆听两个版本歌曲比较一下江苏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民歌的变异性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旋律的异同
师:《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这也说明了民歌是由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它的旋律歌词等会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流传到了哪一个地区或哪一个民族,就会适应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特征和风格。而《孟姜女哭长城》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活动3【活动】拓展与探究
以《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以中学生的生活内容为素材,编一个小歌舞表演给大家看。
活动4【作业】创作与发展
尝试创作一首起承转合或“鱼咬尾”结构的小歌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