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聆听三首中原民歌,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结合学生收集、聆听的中原民歌,概括认识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比较聆听《好汉歌》和《王大娘钉缸》,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以及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演唱或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做比较,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学情分析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教学难点:
1、了解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起承转合”、“鱼咬尾”。
2、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新设计
教学内容:
(一)《沂蒙山小调》
1.探讨莆田是怎么由来的,引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2.简单介绍本课重点
3.欣赏《沂蒙山小调》。
4.看几组图片,让学生感受沂蒙山秀丽的风光,产生对此的向往。(链接图片)
5.欣赏两首分别由方言和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边欣赏边思考问题:
(1)这首民歌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
(2)这首民歌旋律有什么特点?
(3)比较这两首民歌的异同。
6.带着问题聆听后,由老师介绍这首民歌的背景知识。(怎么样经过《十二月调》——《打黄沙会》——《沂蒙山小调》这种演变的过程)。
这首山东民歌,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带有山歌味的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特点: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特征。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7.老师带着学生唱唱旋律,再次感受这首抒情好听的民歌。
(二)《王大娘钉缸》
1.先展示2幅图片,让学生猜猜是那种表演形式?
2.老师先简单介绍一下“地花鼓”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边思考问题边欣赏《王大娘钉缸》这首地花鼓。
(1)这首民歌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
(2)有一首曾流行很长时间的流行音乐的旋律和这首民歌形似,思考是哪首流行音乐,由谁演唱的。(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
河南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多由一丑一旦表演,内容多为人民群众的生活。采用上下句的结构形式,上下句均为6小节,工整平衡。衬词部分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旋律的运行5-2,1-5最终完美解决。
4.(1)根据学生的回答,先给学生们听一首根据《王》改编的流行音乐《好汉歌》。此时可以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唱唱旋律,感受其异同。
(2)再给学生们看一个精彩、幽默的flash。(一边听,一边回答哪句和《王大娘钉缸》旋律相同)。(链接图片)
《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仍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
5.提出问题:民歌与创作歌曲有什么不同?
(三)《孟姜女》与《孟姜女哭长城》
1.导入孟姜女的图片,让同学各抒己见说一说孟姜女的故事。——链接图片。
2.欣赏《孟姜女》这首江苏民歌。
(歌词采用了“四季体”写法。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变异。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地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3.刚才听到的是一首江苏民歌,下面我们听一听,经过“同体异变”之后改编的《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民歌,并思考:这两首民歌分别给你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感受?
(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我们明显的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采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
4.这两首民歌都是根据孟姜女改编的,后者在前者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加花、修饰、改编而成的。这就是民歌中典型的“同体异变“的特征。
四、本课总结:
1.《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这两首民歌都是“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他们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很好的衔接起来,构成这种“鱼咬尾”的结构形式。
2.本课重点欣赏了三首中原民歌,它们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其音乐特点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节奏形式丰富,具有鲜明的中原民歌特点。
五、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中原民歌?找几首创作方法为“起——承——转——合”、“鱼咬尾”式的给大家唱唱。
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