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和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甚少,希望通过本堂课的鉴赏,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老百姓的生产劳动、语言特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民族音乐感兴趣,对民族文化有感情,从而肩负起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3重点难点
民歌的音乐特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和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首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试着判断它属于我国哪个地区?
(播放音乐课件《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生:河南。
师:河南属于中原地区。一说到中原,熟悉金庸的同学肯定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原的武林人士,比如《天龙八部》当中的乔锋与中原武林结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经常会出现一些中原人士。
“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原韵”呢,就是山东、河南、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了。
活动2【讲授】授新课
(一)山东民歌(板书标题)
简单介绍《沂蒙山小调》并带着问题聆听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到山东,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歌曲创作背景:《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在20世纪40年代时,我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这时,在山东沂蒙山区出现了一个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这个反动武装不去打击日寇,却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了。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去聆听这首歌曲。
从旋律、情绪、语言方面说说歌曲的音乐特点?(播放音乐)
师:这首新民歌虽为“小调”,但由于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首小调音乐当中,演唱者使用的是什么语言?
生:山东方言
师:是的,各民族民歌都具有本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而且旋律与该民族的语言密切结合。都是用方言演唱,比如我们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简单范唱)
高高山上哟,一树哟,槐哟喂。
手把栏杆儿瑟,望郎来哟喂。
娘问女儿哟,你望啥子哟喂?
你望啥子嘛?!
哎,我望槐花瑟,几时开哟喂。
你看,这里面使用的就是方言,我们四川人能听懂,传唱很容易,其他地区的人就不一定能完全明白歌词的意思了。所以说,民歌里使用本地语言是民歌的音乐特点之一,它能体现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板书:1、具有本民族本地区风格特色;
2、使用方言。
(二)河南民歌(板书标题)
1、听赏《王大娘钉缸》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引导学生回答)我们熟悉的晚唐定都在洛阳,北宋定都在河南开封,……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比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都是在河南省的,所以说河南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那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一起来听一听。(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请看,这首歌也富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使用了方言。这跟老师前面提到的特点一样。《王大娘钉缸》是一种流行于河南民间的歌舞——地花鼓的代表曲目。是一首明快、诙谐、轻松的民间歌舞曲。由一旦一丑共同表演,演唱内容反映了百姓的平常生活,具有一种特殊的活力和亲切感,因此,地花鼓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民歌起源于劳动和生活。(板书:3、与生活劳作紧密相关),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劳动号子》等。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危状态日益加剧,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些民间音乐,这对于振兴我国的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河北民歌(板书标题)
1、请学生简单讲解孟姜女的故事
师:去过了河南,我们再来到河北,看看这个地方又有哪些音乐呢?
孟姜女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这个悲惨的故事?
生:(在江南松江府,有一个女孩叫孟姜女,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万喜良被抓去修建长城,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结果丈夫已被折磨致死,孟姜女悲痛万分,连哭三天三夜,哭倒长城八万里,最后以身殉夫。)
师:谢谢你,这样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有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带着问题聆听两个版本歌曲
(1)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师:这首歌曲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的,比较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和江苏民歌《孟姜女》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先听河北版本的。(放音乐)
师:同学们请看,这首歌曲也采用的是本地的方言,所以我们如果不借助于书上歌词的话就很难听懂了。
(2)再来聆听江苏版本的《孟姜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听江苏民歌《孟姜女》,老师来唱,好不好?
3、引导学生概括民歌的变异性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两部作品,首先,相同点:故事内容都一样,
不同点:音乐的表现手法却不一样。《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总共4个乐段,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用 “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更加详实而细致。总共有13段,篇幅较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当它流传到哪个民族,就会适应那个民族而有所改变。
(板书:3、地方特征明显(音阶、调式、节拍)
4、曲式结构短小,篇幅较长的常采用同一旋律反复多段歌词。)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异?(引导学生回答)
生: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师:是的,民歌的歌词旋律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和变化,从而在这个地方广泛流传。这也证实了前面老师所讲的民歌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这一特点。
(四)介绍民歌的音乐特点
师:欣赏了这三个省份的民歌,每个不同地区的民歌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民歌都有哪些音乐特点呢?(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再总结。
1、不同民族的民歌,其音乐都各具本民族的风格特色。
2、各民族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的语言密切结合,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
3、民族音乐地方特征明显(音阶、调式、节拍等)。
4、民歌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密切联系。
5、民歌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采用相同旋律不断反复的方式。如:《孟姜女哭长城》
三、总结
总结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今天鉴赏了哪几首作品?
生:山东——《沂蒙山小调》、河南——《王大娘钉缸》、河北——《孟姜女哭长城》
师:对,通过鉴赏这三首中原音乐的代表曲目,使我们感受和体验到了歌曲的音乐情绪,以及民歌的音乐特点。(播放课件复述)。
活动3【作业】拓展与探究
师:同学们,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因此我们应该对祖国的民歌感兴趣,对民族文化有感情,更应当肩负起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拓展与探究第4题:
请同学们收集更多的山东、河南、河北民歌,听一听,唱一唱,发现音乐上的共性特征,从而巩固对中原民歌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