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1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1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23:1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聆听三首民歌,体验音乐情绪。
2.了解 “鱼咬尾”、“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3.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4.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
【教学活动】
课前播放沂蒙山风光、《沂蒙山小调》。
一、情境导入
1、刚才欣赏的风光图片和民歌是哪个地区?
2、中原地区区域图,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二、欣赏分析
1、《沂蒙山小调》
(1)欣赏由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思考:拍号?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前句的最后一个音与后句开头的音的关系?
(2)对比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思考: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何异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比较)
(3)讨论小结:彭丽媛演唱的版本是《沂蒙山小调》的一个“变体”,拍号、语言、速度、情绪等都不一样;两个版本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思考:伴奏乐器?听后感受?什么调式?
(2)哼唱《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衬词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3)对比欣赏《好汉歌》,演唱《好汉歌》,感受体验风格特点。
(4)讨论小结:
①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②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1)讲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歌曲的情绪
(2)对比欣赏江苏民歌《孟姜女》,演唱片段,感受歌曲的情绪。
(3)讨论小结: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词采用“四季体”的写法,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延绵不断,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由此可见: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这首民歌的民间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创作也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六声、七声为主。
三、拓展升华
中国“情”调,放歌世界-------欣赏宋祖英悉尼歌剧院演唱《孟姜女》。
四、评价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