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新设计
民歌欣赏
2教学目标
1. 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
3. 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4. 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5.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学情分析
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性差。喜欢流行音乐不喜欢民族音乐,通过前面教学,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利用本地民歌,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4重点难点
1. 民歌形成、作用、特点的介绍和欣赏。
2.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分析民歌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3、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中国民歌欣赏
欣赏《小河淌水》、放音乐,插入讲解: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活动2【讲授】民歌概念
民歌是人民群众的歌,民间的歌,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而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活动3【讲授】民歌的分类
民歌根据其内容、作用、风格、特点、场合、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活动4【活动】号子
①让4个学生表演梁平《抬儿调》,让学生体验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乡土音乐。
②让部分学生抬钢琴,并喊“嗨唷”,使同学们动作一致,节奏一致。
观看《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思考号子的节奏与劳动节奏有什么关系?
③老师总结号子特点
活动5【活动】山歌
①欣赏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思考:这首歌曲声调、节奏有什么特点?
②欣赏《脚夫调》感受地域特点
③教师演唱重庆民歌《槐花几时开》学生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总结山歌的特点
活动6【活动】小调
①欣赏江苏《茉莉花》教师范唱河北《茉莉花》
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比较不同地方对同一民歌内容的不同音乐表达,从音乐中理解不同区域音乐文化深层次人文文化的内涵。说出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茉莉花》的音乐风格的区别。重点在听觉上感受音乐的区别,在音乐的主题旋律上充分的进行对比,从中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进而理解民歌是不借助手写出记谱方法,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并口耳相传,是不体现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②欣赏《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③总结小调特点
活动7【活动】民歌三种不同类型的特点对比和总结。
巩固练习,听音乐,辨别民歌类型
收集已学民歌,把它们进行分类。
5.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