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接触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认识中原地区的文化。
(二)对歌曲唱法的辨认有一定的提高,并且能够自行对歌曲进行分类及基本分析歌曲的结构。
(三)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了解丰富的民间音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逐渐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对于《醇厚的中原韵》这一课,学生会有着较好的情感基础,河南民歌、小调会在身边听到,如《王大娘钉缸》这样的曲调,能在街头巷尾感受到。教材中的选用的曲目,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且又有不同的歌唱家演绎,能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渊源,增强学生对中原民歌的认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二)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一)认识并且辨认歌唱的形式与歌曲唱法,并能够独立分析作品结构。
(二)如何使学生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关系,并能自行总结,加以应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现场演唱河南民歌《编花篮》导入
现场演唱河南民歌《编花篮》,利用学生对家乡比较熟悉,引导学生对中原民歌的兴趣。
(利用学生对他们周围的东西比较感兴趣的心理,选择了河南民歌,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开展课程。)
师:听后又什么感觉?
生:歌曲比较熟悉;有点亲切!
生:没有伴奏,单调。
师:对,这种民间歌曲给人的感觉一开始确实是不那么动听,但是它在音乐中却有着很重的地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民歌。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活动2【讲授】《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等中原民歌教学
1、欣赏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比较一下与《编花篮》有何区别,从而初步总结山歌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感受有什么特点?和我们河南地区的民歌对比感觉如何? 生:声音都较细尖;
生:有像戏曲……
师:山东山歌的声音都比较高亢,修饰音较多的特点,并且用方言演唱。
师:联系到原生态唱法,让学生更形象了解这种土生土长的唱歌方式。
(用启发法,让学生联想到近年比较风行的原生态唱法,拓展学生视野。)
师:请同学看歌词,介绍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2、欣赏由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试比较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从而带出用方法演唱的歌曲与这种山歌的不同点。
生:伴奏不同,彭丽媛的伴奏比较丰富;
生:彭丽媛的比较好听,没有那么刺耳;
师:我们都知道彭丽媛是民族唱法的歌唱家,演唱时有一定专业方法支持,但是民间歌手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所以不讲究方法,声音偏直。
(教法:利用对比法,针对学生对民族唱法的概念模糊,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找出两者的不同,进而对民族唱法有进一步的了解。)
3、师:看《沂蒙山小调》中的歌词,我们会发现歌词中一直有“那么”这个字具有民歌的口语化的特点,那么找找看《王大娘钉缸》中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教法:利用前一首歌曲的特点自然引出下一个要学的歌曲,避免了歌曲之间联系的中断,使课堂进行顺利)
生:“呀儿哟仪个呀儿哟” 。(让学生照是位他们在后面说《好汉歌》有点初步的印象,便于学生想到《好汉歌》)
4、欣赏《王大娘钉缸》
①师:首先先看歌词,都在讲些什么?
生: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师:不错,这首河南民歌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的代表曲目,由旦角和丑角共同表演,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
②师:现在请学生带这样一个问题聆听音乐:你觉得听这首歌曲让你联想到所熟悉的哪首歌曲?(带着问题欣赏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便于聆听中思考)
生:好汉歌。
③聆听《好汉歌》并请同学们一起演唱,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梁山好汉中的一员,正在举杯畅饮。(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体会歌曲的魅力)
④简述民歌与创作歌曲的联系。
(先让学生尝试回答,老师总结,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生:用了民歌中的东西。
师:好,意思是用民歌作为创作歌曲的素材。
⑤ 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举例,加深印象
如:《 susan说》 京剧《苏三起解》
《一千零一个愿望》 巴赫《小步舞曲》
⑥师:民歌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体现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与劳动相关联,节奏自由丰富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
5、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①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②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师: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师: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江苏的《孟姜女》歌曲旋律流畅,情绪悲伤。
师:对啦!歌曲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活动3【活动】师生讨论、归纳、总结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不断作反复。
(2)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活动4【作业】探究身边的中原民歌
(1)聆听中原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结合学生收集的中原民歌的资料,概括认识其风格特征,写成小论文。
(2)学习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局式的结构形式,尝试着音乐创作。
(3)据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编写小剧本,分角色表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