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本章节教学目标
Do.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Re.在感受、体验作品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
Mi.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民歌变体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以对传统民间音乐了解得比较少并且兴趣缺缺,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还是比较敏感的。所以针对这一现状的思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挖掘成为了音乐赏析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针对他们爱动,爱唱,兴趣广泛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适合于他们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
3本章节重点难点
Do.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音乐情绪,认识其音乐风格;
Re.探究创作歌曲与民歌间的区别以及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Mi.学习“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尝试着进行音乐创作。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Do.聆听《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Re.在感受、体验作品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
Mi.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民歌变体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学时重点
Do.学会鉴赏学唱《沂蒙山小调》,学习“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Re.赏析《沂蒙山小调》从而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学时难点
Do.分析作品风格特色、旋律特点和框架结构
Re. 运用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创作一个四句式作品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草帽姐”歌唱视频欣赏导入,对山东民歌大概有一个初步印象,借此引入山东民歌。
活动2【讲授】教学内容
授新课:一、《沂蒙山小调》
1、首先让学生听《沂蒙山小调》,然后初步引导其分析出作品的地域及风格特点。
Do.根据唱词沂蒙山可分析出歌曲地属: (山东)
Re.演唱风格 (高亢嘹亮、粗犷豪放、感情奔放、乡土味颇浓) 2、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故《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3、再次聆听后补充完整分析。
Do.根据唱词沂蒙山可分析出歌曲地属: (山东)
Re.演唱风格 (高亢嘹亮、粗犷豪放、感情奔放、乡土味颇浓)
4、学唱《沂蒙山小调》 唱中初步感受鱼咬尾的连贯性。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5、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旋律特点。
Do. 前三乐句的特别之处(文学中称顶真,音乐创作中称“鱼咬尾”)
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
Re.活动:
小组讨论自己所了解的鱼咬尾作品并进行展示。
Mi.四句式 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第四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6、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演唱风格及特点。) ???与范唱版本有什么不同 (节拍、速度和演唱风格风格方面比较。)
范唱版本采用了原来的小调4/4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
彭丽媛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3/4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二、拓展活动
1、创编活动:
运用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创作一个四句式作品;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学生作品展示
3、课后练习:
自己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民歌变体创作。
活动3【活动】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自己所了解的鱼咬尾作品并进行展示。
活动4【活动】创编活动
以《春晓》为题,运用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创作一个小作品;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