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4年高三考前最后一卷
语文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生产力质态来看,它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同时也是绿色生产力;从生产力自身系统性来看,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从特点特征来看,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生产力总量的增加,更是生产力的深刻变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生产力及其发展既受生产力诸要素及其变动的影响,也受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影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清除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种障碍,激发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创新发展活力,有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要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更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要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摘编自邱海平《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材料二:
当下,“新质生产力”成为各条线各领域高频词汇,各地迅速掀起学习和讨论热潮,纷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调。但个别地方似乎“唱歪了经”,把新质生产力当成无所不包的“筐”,不管什么想法和举措都往里“装”。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新质生产力一旦被泛化和滥用,不仅会模糊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背离其科学逻辑,陷入言之无物的“概念空转”,更会混淆发展重点、错失发展机遇。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极具前瞻性的概念,既是改革与发展所需,更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命题。各地表现出你追我赶的热切与紧迫,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更遑论破题与解题,切忌一哄而起。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新”在哪里,“质”在何处?如何避免大而全、无重点的新质生产力规划?如何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何将“因地制宜”的方法论贯彻到位?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真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思考。
理解一个概念,须得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领会、反复学习、深刻理解,决不能只“蹭”概念不求甚解,甚至将其当成一种“叙事包装”。比如说,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视为新质生产力的对立面,这种认识当然不对,但也要防止传统产业随意“嫁接”新质生产力。麦田里、工厂里当然能够“长”出新质生产力,但个别行业、企业的“生拉硬靠”只会让人感觉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比如,有酒企宣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有企业仅是在生产线上增加一些简单自动化设备,就号称“拥抱新质生产力”。新旧不分、主次混淆甚至把其当作营销噱头,只会让原本深刻严肃的新概念变得庸俗化、浅薄化。事实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无时无处不新质”,那也就失去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这种现象何其熟悉。以前几年爆火的“元宇宙”为例,其本是一种高端前沿技术,但不少地方一哄而上、一窝蜂砸钱进军“元宇宙”,把这个概念“玩坏了”。经历过烂尾、停滞和泡沫散去后,今天真正在“元宇宙”领域取得突破、做出成就的,不是喊得最响、炒得最凶的,而是扎得最深、做得最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喊口号喊不出真正的新质生产力。真正的贯彻落实,是完整、准确、全面地学习领会,并且有效行之。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无论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还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做实的,而不是我们已经做成的;需要我们拿出实打实的规划、思路、行动,而不是把“新质生产力”标签一贴了之。
(摘编自陈立民《谨防新质生产力陷入“概念空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它的提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和“质”的要求。
B.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系统性特征,它是由多种要素突破升级而催生的,它的加快发展也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问题。
C.发展理念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有很强的战略性和纲领性,能引领新质生产力更好地发展。
D.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并不冲突,在麦田、工厂中也能够发展新质生产力,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应时时处处都追求有新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在科技、创新、绿色等方面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尽快摆脱。
B.具有高质高效等特点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增加生产力总量,能推动生产力深刻变革,而后者的意义大于前者。
C.只有在原创性、颠覆性、高水平和核心的科技上下功夫,才能发展传统、新兴和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D.对于新出现的概念,首先要确定其内涵和外延,理清其科学逻辑,这样做就能避免陷入言之无物的“概念空转”。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整体论证结构是层进式,从是什么到怎么做,在谈做法部分运用了总分式。
B.材料二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全面,对问题的分析论证体现出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C.材料二第二段用多个疑问句来排比论证,增强了论证力度,把读者思考引向深入。
D.材料二第四段使用元宇宙的事例进行类比,来证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哄而上。
4.材料一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下面是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向交互的理论框架图,下列选项对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数实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载体,体现为提供真实的数字经济土壤等三方面作用。
B.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二者属性相同,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属于同一层级的概念。
C.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提升技术水平、打破行业界限、重构经济系统,推动数实融合不断深入。
D.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二者的良性发展能相互促进。
5.材料二第三段使用了词语“蹭”和“叙事包装”,请阐释其含意并简析其作用。(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旗子的故事
应修人
“同志!路票!”
陈老头站定了脚步仔细一看,打着红领巾,拿着木棍子,明明都是少年先锋队队员,他奇怪起来。
“咦,我是老陈呀!小同志!”
这些少年张着手,接着彼此的木棍子,立刻包围拢来,把老头围困在中间,嘻嘻哈哈地笑着,七嘴八舌地嚷着:
“老同志,正是问你要!要特别路票!”
“要你讲一个故事,红军的故事!”
“你到瑞金当代表回来,讲一个新闻当路票!”
“陈同志,不怕你赖,不怕你逃走!……”
陈老头笑起来,他大声说:
“好,我来讲一个!讲一个新闻给你们听!大家都坐下来!”他自己先一屁股坐下,正对着山顶的旗子。那些队员也都跌跌扑扑坐下来,把木棍子靠在肩头,满面笑容地听陈同志讲下去。
离开瑞金一百八十里路,四面是山的山谷中,有一个寨子叫太平寨。
太平寨团团造起很高很高的围墙,大得总有,唔,总有这样大的竹林子十个大。许许多多地主、有钱人、土豪、劣绅住在里面享福。他们用从我们农民身上剥削去的钱,买了几百枝枪,办了什么“民团”,就是团匪,天天走到外面横行霸道,压迫我们穷人:抢米,偷东西,烧房子,杀人。杀一个穷人,就好像杀一只小鸡。穷人要太平,只有赶走有钱人!
有一天,红军就同当地的农民商量好,一起去攻打太平寨。
红军同志一听到今夜去攻打太平寨,大家马上唱起《国际歌》来,一个个都非常高兴,他们把红旗举得越发高,把口号喊得越发响亮,把每双粗糙的手掌拍得通红通红。真是说不尽的快乐,写不尽的兴奋。等指挥员出发的命令一下,立刻跟着红旗,精神百倍地走,走,走,走,一直走到太平寨的后面。这时天已经黄昏,月亮已经上山,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太平寨四周围的山头都占领了,一下子山头上都插满了红旗。
杀啊!冲锋啊!!努力啊!!!汗水和血水浸透红军的布衫了。“民团”的火力松了,稀少了;红军的火力更紧,更猛烈,就在天翻地覆的一阵狂喊中,一直冲到了太平寨大门口。在迷蒙的月亮光下面,一个用枪柄把大门口的青天白日旗的旗杆打断,另一个就把手里一面很大的红旗插上去,几个用枪托向大门直撞,其余的往一丈多高的围墙上爬。
忽然红军一齐退了,这是指挥员的命令,他要退一步进两步,明天调炮队再来攻打。伤员已经送回,红军是连烈士遗体也不留给敌人的。但是去救寨门口红旗下面的一个伤员时,他不肯回来。他躺在地上,两手紧紧抱住红旗的竹竿不放,他熬着痛说:“我受伤,很重,快要死了……我死了也要保护这红旗!我们插下的旗子,不许敌人来动一动……”
他到底在红旗下面死了。
第二天清早,红军调集了新的部队,准备去炮轰太平寨。指挥员正要发命令,这时候,瞭望员来报告了什么,指挥员立刻下了散开的紧急命令,等到西边天空里隐隐约约有一个黑点看得出来,红军队伍已经隐藏得无影无踪,只剩着三两个农民在山头晒太阳。
天空里黑点越来越大,越大越清楚,变成了蜻蜓,变成了燕子,变成了老鹰,老鹰肚皮上画着一个“青天白日”——唔,你真聪明,猜得一点不错!这老鹰正是白军的飞机,飞机嗡嗡嗡嗡飞过来,要找生蛋的地方,要找有红军,有农民,有穷人的地方生蛋。它从太平寨上面飞过,看见寨门口有一面很大的红旗。
“妈的!一万块钱的犒赏,今天稳可以到手!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房子,不是红军的部队,准是什么苏维埃机关!”
老鹰快乐得在半空里兜了几个圈子,朝着太平寨一连丢下十几颗炸弹。大概有一颗丢中了,太平寨有一个屋子烧了起来,烧去了一两间房子。飞机高兴得几乎跌下来,嗡嗡嗡嗡地飞回白军那里去报功讨赏了。
在山头上晒太阳的农民发出了一个暗号,立刻从四面八方集合了红旗和红军,指挥员立刻下了前进的命令,太平寨的四周围重重叠叠拥满了红旗和红军。一会儿,太平寨两扇大门砰的一声向里而开了。红军把“民团”的步枪和子弹都收下了,把一向躲藏在太平寨里的土豪、劣绅、地主、有钱人,一个个捉起来,一共捉到五百多个!从此白色的太平寨变成了红色的太平寨。
红军同志整好队伍向太平寨大门前进。昨天晚上插上的那面大红旗,一动不动地站在老地方,红旗下面满地是血,那个同志两只冰冷的手紧握着红旗的竹竿,他的眼睛还睁开着——他亲眼看到了最后的胜利!全体红军向他立正,哀乐奏了起来,政治指导员含着眼泪,走到红旗下面,一手拉住红旗,一手指着地上的血,叫着:“没有我们的血,绝没有我们的胜利!白军飞机丢炸弹,只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旗子!谁把旗子插到这里?谁到死还保护这旗子?都是我们工农自己!我们工农的血染红了旗子,我们的旗子永远是红的,红的!”
指挥员同政治指导员取下了那面红旗,郑重地盖在那位死了的同志的身上,红旗的边上浸着他流在地上的血,他那还睁开着的眼睛也就自然地闭上了……
陈老头嘴一停,站起来。那班静静听着的少年先锋队队员立刻跳起来,叫起来,抢着同他握手。
太阳停留在山顶的旗子上,竹林子千千万万枝的竹子,枝枝都向着旗子低头,那旗子越发红了!
(选自《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少年先锋队队员们问老陈要特别“路票”,是要求刚从瑞金回来的他讲讲红军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先锋队队员们的好奇及对苏区革命的向往。
B.红军同志一听到去攻打太平寨时,有着说不尽的快乐,是因为攻打剥削阶级,保护工农大众的机会来了,白色太平寨将变成红色的太平寨。
C.这些少年开始是“张着手,把老头围困在中间”,完全不信任老陈;到最后“立刻跳起来,叫起来,抢着同他握手”,完全信赖红军陈老头。
D.从文本“准是什么苏维埃机关”等来看,小说所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故事,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结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表现了“到死还保护这旗子”的工农战士的勇敢、刚强的品质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B.小说描写太平寨之战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体现了红军战士的整体形象,又突出了指挥员的镇定自若、护旗战士的视死如归。
C.小说“立刻跟着红旗,精神百倍地走,走,走,走,一直走到太平寨的后面”,连用五个“走”字,突出了路途的遥远、战事的紧迫以及红军战士饱满的革命干劲和热情。
D.红旗(旗子)在本文的作用很单纯,它是全文的线索,还有象征意义,象征革命,象征希望,指引人民不怕牺牲,奋勇前进,从而深化主题。
8.陈老头讲旗子的故事时多用儿童口吻,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6分)
9.小说结尾“太阳停留在山顶的旗子上,竹林子千千万万枝的竹子,枝枝都向着旗子低头,那旗子越发红了!”,有人建议删去,试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江介,字邦直,德兴人。少读程子书,至水清性善之说,喟然太息,视平日所不过为利禄尔,亟走谒徐逸平于常山而师之。官进贤令,以旱赈恤有劳,旁县吏多受赏,先生曰:“子饥而母乳之,何赏为!”会诏蠲民田半租,先生以为输租之弊,虽合①勺必取盈。若但蠲其半,仅有利于大户。彼输一升者,名减五合,而仍一升也。不若取贫民三升以下者悉蠲之。部使者程大昌以闻,从之。大昌喜曰:“君虽官止百里,而惠加一路。”隆兴帅守龚茂良尤重之。改兴国令,陈其邑五事,时不能用。转四川总领司主管文字。东川大饥,总领主饷,不豫民事,先生请以库之羡钱赈之,遂昌守李焘亦亟称之。通判恭州,卒。所著有《玉汝堂集》。先生诚悫敦重,有得于龟山②之传。其于逸平讳日,为不御酒食者终身。两宰县,可比古之循吏。门人以程端蒙为最。
(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
材料二:
永乐时,皇太子过邹县,见民间灶釜不治,衣皆百结,叹曰:“民隐不上闻若此乎!”时布政石执中来迎,太子责之曰:“为民牧,而视民穷若此,亦动念否?速往督郡县,取勘饥民口数,发官粟赈之。毋惧擅发,予当自奏也。”至京,即奏之。上曰:“昔范纯仁犹举麦舟③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赤子乎!”
洪熙④元年,上闻准、徐、山东民多乏食,召杨士奇等草诏免夏税。士奇曰:“可令户、工二部与闻。”上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卿等姑勿言,速遣使赍行”。左右言:“地方千余里,宜有分别。”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尺寸较量耶?”
(节选自张岱《快园道古》)
[注]①合:容量单位,一升十合,一合十勺。②龟山:宋理学家杨时的号,徐逸平曾拜其为师。③麦舟:指宋范纯仁以麦舟助父亲范仲淹故旧治丧事。④洪熙:明仁宗朱高炽年号。上文的“皇太子”即朱高炽。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上曰A恤民B宁过C厚D为天下E主F可G与民尺寸H较量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息,大声长叹,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含义不同。
B.母乳,文中指母亲哺乳,与现代汉语“母乳喂养”中的“母乳”含义不同。
C.宰,文中作动词,主管。宰县,意为主管一县的事务,即担任县令一职。
D.地方,文中指土地方圆,其中“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六七十”中的“方”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介担任进贤县令时,朝廷诏令免除百姓田地一半的租税,他认为不如将交纳三升以下贫民的赋税全部免除,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B.江介性情诚朴敦厚,他的老师徐逸平去世后,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怀念,他终身不再饮酒。他两度担任县令,可以与古代的循吏相比。
C.朱高炽做太子时,一次经过邹县,看到百姓生活穷苦,就责备当地主管民政的官员石执中,让他赶快前去督促郡县,采取救济措施。
D.身为皇帝,朱高炽非常关心民生,他对杨士奇说,救济百姓就像救援困于火灾或落入水中的人一样,应该快速将钱物送到贫民手中。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昌喜曰:“君虽官止百里,而惠加一路。”
(2)见民间灶釜不治,衣皆百结,叹曰:“民隐不上闻若此乎!”
14.江介、皇太子身份的朱高炽和皇帝身份的朱高炽对穷困百姓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书愤(其四)
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剧盗:强悍的盗贼。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实未闻”衬托出外族入侵的血腥场面,写出了战祸的无比惨烈。
B.颔联对“宗父”追忆和对“岳家军”的期盼,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C.颈联“公道何人肯散群”句将希望寄于公道和人心,直接流露对统治者不满。
D.尾联“祝炉熏”写年老无法上战场,但会祈祷神灵帮忙,爱国情怀始终不渝。
16.“白首自知疏报国”中的“自知”与教材《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自许”,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2)李白在《行路难(其三)》中写道:“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但他的《行路难(其一)》的举止却是与此观点相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墨客描写长江的古诗词众多,将长江置于广袤空间,写出长江万千气象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服装、家具、家电,曾是引领我国外贸出口的“老三样”,如今领跑者正转向附加值更高的电、光、锂“新三样”。随着全球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我国有望从世界最大的化石能源进口国,转型为 ① 。
“新三样”何以 A ?从需求端看,在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双重影响下,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随着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突出,阻止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的广泛共识。当此大背景下,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短缺,却倒逼欧洲国家加速能源转型,把节能增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目标不断具化,以保障长期能源安全。以上因素都大幅提升了海外市场对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绿色产品的需求。
从供给端看,我国 ② 足以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影响新能源普及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价格。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成长,成本下降和产品 B 的速度不断加快。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新建光伏、风电项目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部分地区新能源项目发电成本已经低于煤电基准价。 ③ ,这样的能源产品怎能不受欢迎?不断降本的背后,是我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国。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在高效晶硅电池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单位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C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领先的产业规模和效率、成本优势。
18.请在文中标英文字母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使表达准确连贯,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在文中标数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19小题。
竹简、扇子、竹伞……行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日前,中国针对迫在眉睫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问题,向世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小到一次性的饮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装、建筑、运输、化工等众多领域,竹制品正在成为替代塑料制品的环保选择。
能一举成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这些特点功不可没:生长快,分布广泛,规模可观,具备独特的物理力学特性,减碳固碳能力也远超普通林木。虽然竹制品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为塑料替代品的首选。工业制造“保驾护航”、科技创新点“竹”成金与市场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助力“以竹代塑”的真正实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也在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对竹子情有独钟。而“以竹代塑”为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怀增添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包含了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达、消费升级的智慧,还有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情怀,更有推动全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担当。开辟环保新赛道,中国提出好“竹”意。
21.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D.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2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有特色。(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4月10日下午在京会见马英九时的讲话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发展理念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错,曲解文意,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可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而不是“发展理念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2.D 【解析】A“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尽快摆脱”错,曲解文意,根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同时也是绿色生产力”可知,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不是“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尽快摆脱”;B“而后者的意义大于前者”错,于文无据,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生产力总量的增加,更是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可知,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C“只有……才能……”错,表述绝对,根据“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知二者不是唯一的条件关系。
3.C 【解析】“用多个疑问句来排比论证”错,材料二第二段用多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但不是“排比论证”。
4.C 【解析】“打破行业界限、重构经济系统”错,读图错误,根据图表可知,是“打破固有行业界限、构建全新的经济系统”,而不是“打破行业界限、重构经济系统”。
5.含意:①“蹭”:不结合实际情况,不深入思考、学习深刻地内涵和外延,而强行地依附或靠拢。②“叙事包装”:本质上不作出改变,只用时新的理念作为外衣来进行华丽的“嫁接”,或者牵强附会。(意对即可,每点1分)
作用:①一方面用流行的热词,通俗易懂地指出和强调不能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深刻的理念当作营销噱头。②一方面用比较书面化的术语,指出不能在“新质生产力”和实际情况新旧不分、主次混淆。③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对待“新质生产力”,要认真领会、反复学习、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每点1分)
6.C 【解析】“完全不信任老陈”理解有误,“张着手,把老头围困在中间”,是生怕老陈不给他们讲故事。
7.D 【解析】“红旗(旗子)在本文的作用很单纯”说法有误,应该是作用很丰富。
8.①用儿童的口吻去讲述一个故事,孩子们更加容易理解和认识红军战士饱满的革命干劲和热情以及不怕牺牲的精神。②儿童视角更侧重于叙事中感觉过程的心理特征,更能使读者感受到震撼、感染。③语言更生动形象,故事叙述更精彩,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每点2分)
9.示例一:可以删去。①情节上,删去后,以孩子们同老陈握手结尾,与第一段孩子们围住老陈呼应,首尾结构完整。②主题上,删去结尾,主题表达更含蓄。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③人物形象上,删去结尾,对革命战士的形象没有太大影响。(每点2分)
示例二:不可以删去。①情节上,以景结情,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②主题上,旗子是革命、希望、人民不怕牺牲,奋勇前进的象征,这样的结尾更能凸显主题。③人物形象上,借物喻人,旗子能让人联想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屹立不倒的光辉形象,丰富了战士们的形象。(每点2分)
10.ADF
11.A 【解析】A错误。含义相同。都是“大声长叹”的意思。句意:(不禁)感慨长叹。/我长声叹息禁不住泪流满面啊;B正确。母亲哺乳;/用母乳。句意:孩子饥饿时母亲给他喂乳。/用母乳喂养;C正确。句意:江介两次担任县令;D正确。句意:土地方圆一千多里。/方圆六七十里。
12.B 【解析】“他终身不再饮酒”错误。由原文“其于逸平讳日,为不御酒食者终身”可知,原文说的是,徐逸平去世后,江介终生不在徐逸平的忌日饮酒。
13.(1)程大昌高兴地说:“先生虽然官职只是县令,却将恩惠施加给一路。”
(2)(他)看到民间不整治锅灶,人们穿的衣服都打着很多补丁,感慨地说:“百姓的痛苦不能使皇上听到,到了这种程度啊!”
14.①江介:请求用官库多余的钱救济百姓。
②皇太子(朱高炽):敦促地方官发放官米救济百姓。
③皇帝(朱高炽):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百姓夏季赋税。(每点1分)
15.C 【解析】“直接流露”错误,应是“间接表达”。
16.(1)相同点:都有收复失地的报国精神意志,都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2)不同点:①“自知”是自己明了白首老去疏于报效国家,有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之感;②“自许”是自我称许,“塞上长城”无人赏识,只能自许,表达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壮心。(每点2分)
17.(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8.A.异军突起 B.推陈出新、更新换代 C.脱颖而出
19.在此大背景下,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短缺,又进一步倒逼欧洲国家加速能源转型……
20.①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出口国
②物美价廉的清洁能源产品和完备的制造能力(把握住核心词:清洁能源产品和制造能力)
③便宜好用(如果写成“绿色低碳,价格便宜”更好)
21.D 【解析】原文画横线句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强调;C表示直接引用诗句;D表示特定称谓。
22.①“保驾护航”运用了比拟人,点“竹”成金化用了“点石成金”,“有形之手”运用了比喻。
②形象地表现了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市场政策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③多用四字词语,使句子整齐美观。(每点2分)
23.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引用刘安《淮南子》的句子“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其生存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具体特性,百事都有其出现、存在的各种具体根据,都知道应该保住自己的根本、本源。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意在告诉我们,两岸同胞始终一脉相承、心手相连,理应守望相助,家国团圆是历史的大趋势。
综合看来,万物都有其根,共同的血脉和根基,让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让海峡两岸是一个大家庭,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团结友爱、携手打拼,共同去追梦、筑梦、圆梦。因此两岸中国人要精诚团结,携手同心,为大家谋福祉,为民族创未来。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同根同源,融合发展,和平统一。然后展开论述,一是共同的根脉决定了海峡两岸共生共荣;二是两岸和平发展,恢复大交流的荣景。建构心灵契合;三是时代的趋势决定世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支持和帮助,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携手共进,共同繁荣。接着论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同根同源一家亲”的理念。比如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解和尊重;关注和支持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温暖和爱心;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实现理想目标。
立意: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2.同根同源同聚首,海峡两岸一家亲。
3.血脉相连,固守其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江介,字邦直,是德兴县人。年少时读程颢的著作,读到“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的论述,(不禁)感慨长叹,看到平时不过是为了利禄(奔波),便急忙赶到常山拜谒徐逸平,并拜他为师。(江介)担任进贤县令,因旱灾救济百姓立有功劳,身边县吏大多受到奖赏,江先生说:“孩子饥饿时母亲给他喂乳,有什么奖赏的呢!”恰逢朝廷诏令免除百姓田地一半的租税,江先生认为交纳租税的弊端,是即使一合一勺也一定取足。如果只是免除百姓一半租税,仅仅有利于有财势的人家。他们交纳一升,表面上减免五合,但仍然(交纳)一升。不如筛选出交纳三升以下的贫民,全部免除他们的赋税。部使者程大昌把江介的建议上报皇帝,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程大昌高兴地说:“先生虽然官职只是县令,却将恩惠施加给一路。”隆兴帅守龚茂良特别器重他。江介改任兴国县令,上奏陈说县里五件事情,当时不被采用。后转任四川总领司主管文字。东川发生严重饥荒,江介担任总领主饷,对百姓的事情毫不犹豫,先生请求用官库中多余的钱救济百姓,遂昌太守李焘也极力称许他。江介担任恭州通判,去世。著述有《玉汝堂集》。先生诚朴敦厚,从杨时的传授中有所收获。江介终生不在徐逸平的忌日喝酒吃饭。江介两次担任县令,可与古代循吏相比。他的弟子中程端蒙最为优秀。
(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
材料二:
永乐时,皇太子经过邹县,(他)看到民间不整治锅灶,人们穿的衣服都打着很多补丁,感慨地说:“百姓的痛苦不能使皇上听到,到了这种程度啊!”当时布政使石执中前来迎接,太子责备他说:“(你)作为治理百姓的长官,却看着百姓如此穷困,动心不动心呢?赶快前往督促郡县,核查饥民人数,发放官米来救济他们。不要害怕擅自发放,我会亲自上奏的。”太子回到京城,立即上奏(发放官米救济百姓的情况)。皇上说:“从前范纯仁尚且拿麦舟接济父亲的旧友,何况百姓是我的子民呢!”
洪熙元年,皇上听说淮、徐、山东百姓众多,食用不足,召杨士奇等草拟诏书免除夏季租税。杨士奇说:“可以让户部、工部参与其事并了解内情。”皇上说:“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助困于火灾或落水的人。有关部门考虑国家经费不足,一定抱有不予解决的想法,你们姑且不说出去,赶快派使者带着钱物前往。”皇帝身边的官员说:“土地方圆一千多里,应该有所区别。”皇上说:“救济百姓宁可过分,作为一国之君,难道和百姓计较那点钱物吗?”
(节选自张岱《快园道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