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3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配套教学设计(3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09:34: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各自意义以及区别。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自我探究和判断一首歌曲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山东、河北、河南(也即为中原地区)的民俗风格情韵与其音乐中所表达的中原情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的课程,高一年级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和感知能力。本节课程位于“西北腔”和“民族风”之后,故此对民歌的掌控力以及概念性的大体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反复连续几节课的民歌“堆叠”可能会让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学唱上面,河北民歌与河南民歌学唱有一定难度,但是其比较具有特色的特点则容易被抓住。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原音乐情怀以及学唱和听辨相关歌曲
难点:创作歌曲与民歌异同点的梳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在上课开始展示具有中原地区特色的美食图片与著名景胜图片,配以《沂蒙山小调》的前奏,在展示中原地区民俗风景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心理上关于中原地区音乐的一个暗示(设计思路:以中原地区特色的美食和景致来提起学生对中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1min
活动2【讲授】沂蒙山小调
播放一段未知名的视频(合唱版《沂蒙山小调》)和聆听一段未知名的音乐(民歌《沂蒙山小调》),聆听要求为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区分二者的不同点,同时教师加以引导 得出创作歌曲与民歌的异同。然后点明,本节课在了解和感受中原音乐情韵的同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找出创作歌曲与民歌的不同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归纳总结。 5min
活动3【活动】沂蒙山小调
学习演唱《沂蒙山小调》,演唱体验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乐句划分,然后提及在《沂蒙山小调》中的民歌创作手法。以第一节课的音乐的基本要素与形式要素进行启发(同时对过去知识进行简要回顾),教师示范乐曲伴奏左手和弦,通过和弦体现的感情变化的明朗暗淡,带领学生用音乐感情变化曲线把抽象的情感变化变成具象的图形变化,得出 “起承转合”写作手法。用提示图片启发学生进而发现另一民歌写作手法“鱼咬尾”,并进一步加以总结。10min
活动4【讲授】孟姜女
引入听一首河北民歌,听辨要求为听出歌曲所描述的故事以及歌词的特点。提问学生并总结歌曲所传达的意图,然后通过ppt提示,进而讲解十二月体和四季体的民歌写作手法。听宋祖英版本的《孟姜女》一段,进一步来探讨创作歌曲与民歌的区别,得出一定结论。10min
活动5【讲授】王大娘钉缸
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讨论歌曲的演唱以及乐曲的情感特点 河南地花骨,总结滑稽幽默的河南曲子特点。通过“依儿呀”引出其创作歌曲《好汉歌》,聆听《好汉歌》对比二者,再一次总结创作歌曲与民歌的不同点。10min
活动6【活动】课程总结梳理
了解完中原几个地方歌曲特点后。学生自主简要讨论问题,总结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异同点,得出结论,教师总结。课程结束 4min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