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拓展优质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拓展优质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4 09:0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白居易
卖炭翁
唱一曲小人物的时代悲歌
听一段大诗人的无我心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作者简介
字词学习
伐薪 两鬓苍苍 辗冰辙 翩翩两骑
口称敕 回车叱牛 宫使驱将 系向牛头
chì
bìn

chì

niǎn
jiāng
xīn
zhé
卖炭翁,伐薪xīn/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bìn/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zhé。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jì/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jiāng/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líng,系xì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于)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熏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价低而希望天气更寒冷。
木柴
做什么用。营,谋求。
灰白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译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宫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上歇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 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轻快的样子
太监
太监手下的爪牙
公文
皇帝的命令
调转
吆喝
译文:那翩然而来的两个骑马来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朝皇宫走去。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吝惜不得。他们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驱赶

同“值”,价钱
吝惜不得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译文再现
被烧制


诗歌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整体感知
运输
掠夺
——
——
找出诗中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词语:
整体感知
可怜
文本探究
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里的“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预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这里荒无人烟,豺狼出没,距离长安集市五十里路。
资料助读:"伐薪烧炭"全过程
首先需要砍伐木头,然后搬运,再将长长的木头锯成小段,粗的劈成细的;再放进窑洞里烧制。烧炭时则需要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一公斤的炭,要烧十几天,才可以烧制成功。
“伐薪烧炭”概括了工序的复杂和劳动过程的漫长,突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文本探究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烟火色”指脸上的颜色,“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十分艰辛。
“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比,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的极为生动传神,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苍老和生活的艰辛、悲惨。
肖像描写
文本探究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设问,通过卑微的愿望表现了生活的贫困。
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文本探究
外貌、心理描写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愿天寒”。
抒写出卖炭翁复杂的矛盾心理及艰难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二字,寄寓作者的无限同情。
文本探究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一尺雪”突出了雪之大,天气之严寒。
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老人生活的艰难。
“辗”字写出了天寒地冻,已经结了冰,
“辙”突出了牛车的重量,炭很多。
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与生活的艰辛。
文本探究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困人饥”说明了南山到长安路途遥远。
“泥中歇”表现出老人的疲惫劳累。
透过“炭”可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翁?
可怜
处境悲惨
年岁已高
生活悲苦
劳动艰辛
年老体衰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
肖像描写
文本探究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手把”“口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
文本探究
动作描写
“回”“牵”等动作,刻画了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丑陋嘴脸。
文本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写出了老翁受压榨欺凌的悲愤、辛酸、
无奈、绝望。
文本探究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炭的价值与所得进行对比,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透过“炭”可知,这是一群怎样的宫使?
可憎、可恨、可恶
趾高气昂
仗势欺人
霸道凶残
蛮横无理
专横跋扈
······
公使的行为几近于掠夺,千余斤的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价值根本不对等,但在文中是什么让炭与红纱的价值不仅对等,还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
宫市
资料助读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别人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采购员)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直百钱物买人直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宫市
写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因为白居易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卖炭翁》从体裁上看,是首乐府诗;
从内容上看,是首叙事讽喻诗。
讽喻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讽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白居易的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用诗歌展民生百态,于对比中体悟民之多艰
(1)“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3)“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透过“炭”可知,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状况?
宫市制度给劳动者带来沉痛灾难
统治者剥削压榨人民
底层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封建社会黑暗腐败
······
深层探究
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能感受到以卖炭翁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怎样的内心世界,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对统治阶级的控诉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底层劳动人民)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
课文主旨
本诗讲述了卖炭翁以烧炭卖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悲悯情怀
“安得万里裘(qiú),盖裹周四垠(yín)。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近日不能忘。”“剥我身上帛(bó),夺我口中粟(sù)。”“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这就是白居易,一个有悲悯情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的悲悯是对人间疾苦的感同身受,是设身处地,触景生情,推己及人,心有戚戚然。他的悲悯是疮痍在目的忧愤感,是飞蛾扑火的壮烈感,是钢刀剜心的痛彻感。所以他的痛必定是叠加的,是民病之痛的总和。
讲解完毕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