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八单元基础复习
五年级 下册
基础知识
课文详解
语文园地
考点提示
目 录
CONTENTS
基础知识
01
杨氏(shì) 甚聪惠(shèn) 诣其父(yì) 为设果(wéi)
应声(yīng) 答曰(yuē) 家禽(qín) 乃呼儿出(nǎi)
未闻(wèi) 琴弦(xián) 揿电铃(qìn) 瘙痒(sāo)
享乐(xiǎng) 秽物(huì) 拇指(mǔ) 轧伤(yà)
拧开(nǐng) 仓库(cāng) 复杂(zá) 薄弱(bó)
易读错的字音
附庸(yōng) 纽扣(niǔ) 憎恨(zēng) 处处(chù)
养尊处优(chǔ) 窈窕(yǎotiǎo) 胚胎(pēi) 屏障(píng)
澄澈(chéng) 天赋(fù) 草履虫(lǚ) 涨红(zhàng)
面临(lín) 困窘(jiǒng) 简单明了(liǎo) 差(chà)不多
情不自禁(jīn) 惩罚(chéng) 弹动(tán) 痴笑(chī)
易读错的字音
“梁”:右上角不要写成“刃”,漏掉最后一点。
“纽”:右部是“丑”,中间横画不要出头。
“貌”:右上角是“白”,不要多写一横。
“仓”:下部是“?”,上部“人”要覆盖住下部。
“享”:下部是“子”,不要写成“了”。
栋梁 造诣 家禽 拇指 搔痒 污秽 螺丝 相貌 渺小 分享 附庸 爱憎
易写错的字
梁:桥梁 诣:造诣 拇:拇指 拧:拧紧
粱:高粱 指:指挥 姆:保姆 狞:狰狞
享:享用 纽:纽扣 庸:平庸
亨:大亨 扭:扭身 康:健康
形近字
姿态→姿势 渺小→微小 消受→享受 差异→差别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祸患→祸害 迫害→伤害 误解→误会 妨碍→阻碍 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机敏→机灵 澄澈→清澈 迷恋→痴迷 惩罚→处罚 一本正经→不苟言笑
轻盈→轻巧 天赋→天资 驱逐→驱赶 舒展→伸展 绞尽脑汁→冥思苦想
近义词
机敏→迟钝 秀丽→丑陋 渺小→伟大 强硬→软弱
薄弱→雄厚 团结→分裂 惩罚→奖励 澄澈→浑浊
进化→退化 轻盈→笨拙 淘气→乖巧 安静→吵闹
舒展→收缩 随心所欲→谨小慎微 默不作声→喋喋不休
反义词
AABB式词语:
直直落落 清清楚楚 是是非非 匀匀实实 平平整整 明明白白
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左膀右臂 左邻右舍 南征北战 东奔西走 天翻地覆
含有数字的成语:
一本正经 三心二意 五湖四海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一心一意
含有人身体部位并有比喻意义的词语:
眉目(事情的头绪) 骨肉(亲人) 手足(兄弟)
臂膀(得力助手) 心腹(最亲近、信任的人)
咽喉(关键、重要的地方) 手腕(手段)
词语积累
课文详解
02
杨氏之子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的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妙答客人孔君平问题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主要内容
2.杨氏之子迅速听出了客人孔君平话里的玄机,于是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
主要内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总起句】总起全文,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九岁的杨氏子)及其特点(十分聪明)。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访孩子的父亲可以看出,两家的关系很好,经常来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家时,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重点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此是君家果”暗含的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看来杨梅是你杨家的果子啊。
重点句子
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答曰”表明杨氏之子很快就作出了应答,可见他虽然年幼,但思维敏捷。而且杨氏之子也从姓氏入手,由“孔”想到孔雀,并且采用了否定的句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有礼貌,又巧妙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子呢”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由此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幽默风趣。
重点句子
【语言探究】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吗?说明理由。
妙。杨氏之子也和孔君平一样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姓想到了孔雀,但他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巧妙反驳了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说法,又表现了对客人的尊重。
问题探究
【整体感知】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思维敏捷、懂礼貌、机智幽默的孩子。
问题探究
本文情节简单,语言风趣幽默,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的九岁的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文章主题
手指
1.《手指》的作者是丰子恺,课文结构总分总,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详细描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说明五根手指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从而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哲理。人心齐,泰山移。
主要内容
2.五根手指中,我最佩服的是大拇指 ,因为它最肯吃苦,毫无怨言;中指曲线优美、养尊处优;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无名指和小指舞蹈演员常作兰花状。手指本是寻常之物,作者却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
主要内容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总起句】【全文关键句】开门见山,概括说明作者对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的认识——姿态不同,性格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句话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对五根手指的具体描写。
重点句子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大拇指的介绍,引出下文对食指的介绍。
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对比】将食指与其他三指进行对比,突出食指线条强硬、不柔美的外形特点。
重点句子
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
【对比】将食指与大拇指进行对比,突出食指做的工作复杂。
重点句子
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比喻】作者由中指、无名指、食指的样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公、关平和周仓,手指与人物之间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样作比新颖、贴切,语言也更生动、活泼。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
【照应前文】表明态度。与第一段中“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相照应。
要搬东西,叫他独当一面,其他四指都抱团;要端碗时,叫他扣紧碗沿。
【模仿表达】你还能举出大拇指“最肯吃苦”的例子吗?模仿文中的表达,试着写一写。
问题探究
【写法探究】第2段写出了大拇指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的?
特点:外形不美;最肯吃苦,默默无闻;不图名利。
作者先总写大拇指的某一特点,再进行具体描写。如,先总写大拇指形状算不上美,再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具体描写;先总写他最肯吃苦,再连举六个事例表现大拇指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的特点;先总说讨巧的事轮不上他,再举出“招呼人”“给人搔痒”两个例子,写出大拇指不图名利的特点。
问题探究
【写法探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食指的特点?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食指的特点,先将食指与其他三指进行对比,突出食指线条强硬的特点;再将食指与大拇指进行对比,说明他做的工作复杂、精细,表现了他勤奋、勇于探险、机敏的特点。
问题探究
4.《手指》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大拇指:社会上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者,老实憨厚、为集体为他人默默付出的同学等。
食指: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消防战士,班集体中的活动积极分子,家里的“顶梁柱”等。
问题探究
本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作用,说明了五根手指虽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只要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从而阐明了“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文章主题
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一文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主要内容
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倒叙】设置悬念——“为什么笑声会招致惩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动作描写】“一点”“跃起”“飞向”写出了“我”飞行时动作的轻盈。
重点句子
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树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
【排比】三个“在”写出“我”看到的景色,说明飞行很美好。
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板着面孔一本正经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神态描写】“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写出老师在讲人的发育和进化时严肃的样子。
重点句子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一语双关】这句话一是暗指了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如哥白尼、布鲁诺都曾遭遇过驱逐和迫害;二是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即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提取信息】“我”的“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我”的“童年的发现”是在九岁时发现的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内容梳理】“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请你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梦中飞行—求教老师—痴迷于研究—想出了眉目
问题探究
【内容探究】得知自己的“发现”和科学家的观点一致时,“我”有什么反应?“我”又遭遇了什么?
反应:“我”非常高兴、自豪,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遭遇: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我”被老师轰出了教室。
问题探究
【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是一个天真可爱、求知若渴、执着探究并善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问题探究
【个性感悟】你在生活中有过什么“发现”吗?说一说。
示例:我们坐的凳子上有时候会有个圆圆的小洞,这个圆洞其实可有用了,好几个这样的凳子摞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圆洞,凳子之间就成了密闭空间,哪怕是大力士也很难将它们分开。
问题探究
本文用倒叙手法和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我”在童年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鼓励我们要大胆求知、勇于探究。
文章主题
语文园地
03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的主题是: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欢欢:本单元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有的对话很巧妙,有的叙述很风趣。
欣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氏之子》一课中,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对话,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你来我往,真是巧。
嘻嘻:《手指》一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五个各有特色的手指形象,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乐乐:费奥多罗夫被老师误会的时候,用自我调侃的语言来安慰自己,让一件普通的事情显得活泼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交流平台
点拨:
1.巧妙地运用语言,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吸引读者;充满智慧的语言,能启发人的思维;生动形象的语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杨氏之子》通过对话,利用姓氏的特点做文章。《手指》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展示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童年的发现》的“我”被老师误会的时候,用自我调侃的语言安慰自己。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善于运用语言,使文章有特色。
词句段运用
1.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
◇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这个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的动作真灵巧,就像猴子在树林中攀缘、穿行。
点拨:把人比作事物或者把事物比作人,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第一段话将“中指”比作“关公”,将“无名指”和“食指”比作“关平”和“周仓”,形象地体现出中指的地位;第二段话把“体操运动员”比作“猴子”,体现了运动员动作灵巧的特点。
词句段运用
从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想一想怎样写更生动 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游子回到家乡 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 云朵在天空飘荡
示例:
游子回到家乡——他阔别家乡三十余载,今天终于回来了,就像倦鸟归巢,看着故乡的一草一木,双目中泛起了一层迷蒙的水雾,怎么也消散不去。
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啪嗒啪嗒,像一颗颗透明的豆子敲击着窗户,然后顺着窗玻璃滑到窗台上去了。
云朵在天空飘荡——云朵在天空飘荡,像一团团棉花糖,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词句段运用
2.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但在五指中,大拇指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使用了五个分号,说明写的是并列的几个意思。
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是本段的关键句?围绕关键句是怎么展开的?
点拨:第一句话是概括句,整段话围绕关键句举了五个方面的例子。这段话运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作者先概括描写了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一系列的具体事例来表现大拇指的这一特点,句式工整,富有情趣。
词句段运用
再来读读这段话,说说还发现了写法上的什么特点。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句式工整,能感受到作者对大拇指肯吃苦精神的充分肯定。
仿写:
例1:螺丝是最不起眼的,但它的用途却是广泛的。例如二胡、小提琴要靠它固定琴弦;钟表要靠它连接其他零件;电视、空调、电视靠它锁稳固;几块木板靠着螺丝也能装成一把椅子。
例2:在这个班里,只有毛毛是最调皮的。班里的窗户玻璃破了,那是他踢足球时的“杰作”;班里的黑板上画满了小乌龟,那是他的美术作品;同桌的椅子瘸了一条腿,那是他的“小发明”——卸掉螺丝;一个小女生的书包里被塞进了一条玩具蛇,那是他的“实践课作业”。
日积月累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
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
④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⑤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
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考点提示
04
1.《杨氏之子》:
①考查课文的背诵;
②考查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之处。
3.《童年的发现》:
考查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4.语文园地:
①考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的表达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描述一种情景;
②考查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并能进行仿写;
③考查“日积月累”中关于“为人”的名言的背诵。
考点提示
2.《手指》:
①考查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大拇指:扶住琴身,抵住喷出的水,按住流血的伤口,顶住重东西,翻书页,撤电铃。食指: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去试探或冒险;打电话、扳枪机;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中指:取物时,最先碰到物,在旁扶衬其他手指。无名指: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弹奏乐器、扮兰花指等。小指:掏耳朵、抹鼻涕、弹奏乐器、扮兰花指等。),及由此联想到的生活中类似的人;
②考查课文揭示的“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③考查课文的拟人化手法,及运用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考点提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