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下表为中国古代曾经实行的授田法,据此可知( )
秦国 授田制:每户授田百亩,每年向农户征收其所产粮食的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曹魏 屯田制:以军队形式编制流民,分给耕地,用官牛耕地,收十分之六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以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授露田不得买卖,授桑田为世业,限制买卖,向农户收取租调
唐初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向农户收取租庸调
①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形态
②自耕农经济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③授田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④均田制从根本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北魏至唐前期,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北齐时即已“始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唐中期开始征收的“义仓粟”,则根据土地多少交纳,“亩纳二升”。这一过程( )
A.适应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动
B.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C.使社会贫富差距大大缩小
D.增加了农民赋税负担
3.唐代两税法中户税的征收,原本是每户按人丁和资产折算成货币缴纳的,但“自定两税以来,钱日重,物日轻”,实行不到30年,即被迫多次下令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这一变动反映出,当时( )
A.货币征税条件尚未成熟
B.民众赋税负担愈发沉重
C.土地兼并之风再度抬头
D.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
4.明朝中后期,赣南、苏松、浙江等南方地区率先推行类似一条鞭法的改革,效果很好。而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中,也是南方比较顺利,北方遭遇到巨大阻力。一条鞭法在南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D.土地兼并异常严重
5.清朝初年,统治者为保证丁税收入,把战乱期间逃亡之人的丁银匀于现丁之中,以致农民“稍可存活者,丁至数两。即贫无立锥者,亦每丁一两矣”。这说明清初( )
A.赋税主要征收对象存在反复
B.丁税收入是政府的主要财源
C.摊丁入亩的政策落到了实处
D.赋役制度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6.据如表推论合理的是( )
清代摊丁入亩前后某县分档人丁平均负担变化统计表
100亩 以上 60— 99.9亩 30— 59.9亩 10— 20.9亩 10亩 以下
摊丁前 (两/丁) 0.5750 0.3426 0.2187 0.1345 0.1014
摊丁后 (两/丁) 1.8574 0.4122 0.2242 0.1008 0.0280
负担变 化(%) +223.0 +20.3 +2.5 -25.1 -72.4
A.改革强化人身管控 B.朝廷废除重农抑商
C.社会活力有所提高 D.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7.下表为清代部分时期财政收入统计(单位:万两)。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关税逐渐成为清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B.繁重的苛捐杂税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C.田赋比重下降折射出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关税收入增加缘于被迫开放了通商口岸
8.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这一过程( )
A.体现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B.实现了国家关税自主权的收回
C.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正式确立
D.促进了中国赋税制度首次统一
9.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部分年份海关关税平均税率的大致情况。其变化( )
年份 1951年 1985年 1992年 1993年 1996年
平均 税率 52.9% 42.9% 39.9% 36.9% 23%
A.限制了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
D.体现了关税主权的回归
10.下面为我国1986年个人调节税中新增应税项目表,表中信息表明了( )
新增应税项目
1 承包、转包收入
2 私营企业投资者工资收入
3 投稿翻译所得收入
4 劳务报酬收入增加八项:化验、测试、办学、录音、录像、展览、咨询、介绍服务所得
A.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B.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C.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
D.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11.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各地以州县为单位,依据新近清查的土地数额,将原来额定田赋、力役、贡办等应承担的赋役,除了苏、松、常、嘉、湖地区供应京师食用的白粮以外,一概折合为白银,官收官解……明中叶以后的赋役体制变动趋势在清代继续发展。经过康熙朝60余年的恢复与发展,清朝自1712年起,实行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的政策,以全国丁银额数字最高的1711年为准征收丁役(折银征收,即“丁银”),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计算丁役。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又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至清中叶农业税制改革的主要影响。(6分)
12.秦国服4年的劳役者如果向官府领取衣服,按布钱比价,“钱十一当布”,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可以缴布,也可缴钱。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布”在秦国具有货币功能
B.秦国民众承担的徭役种类多
C.古代赋役征发以土地为依据
D.秦国货币体系极为混乱复杂
13.公元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两税法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B.封建社会阶级矛盾被消除
C.唐宋间贫富差距大大缩小
D.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的抑制
14.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 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唐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5.明中叶后,税目繁多,人民不堪重负,张居正乃作“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的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一条鞭法”的推行( )
A.杜绝了额外征税现象
B.推动雇佣关系产生
C.加强小农与市场联系
D.促使白银流入中国
16.如表所示为1864—1879年清政府进出口平均税率的变动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1864 1869 1874 1879
进口税率(%) 5.22 5.17 5.93 5.89
出口税率(%) 9.24 9.10 10.02 10.22
A.中国逐步收回关税自主权
B.民族工业发展具有广阔空间
C.中国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D.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材料
17.下图所示是南京国民政府部分年份的关税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图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
B.列强对华侵略的减弱
C.关税自主权真正收回
D.片面最惠国待遇废除
18.(2023·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 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B A A C D C A A B B A A A C C A
11.(1)主要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资产为主(重人头轻田赋局面改变);商税比重上升,农业税总额稳定,但比重下降。(6分)
主要原因: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稳定财政收入、巩固统治,进行税制改革。(2分)
(2)赋役征银,大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白银货币化;人头税取消,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等等。(6分)
18.(1)主要问题:均田户数多而受田户数少;农民实际受田亩数都比应受田亩数少;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贵族与平民受田亩数差别大。
原因:安史之乱的破坏;无限制的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数量有限;经济衰退、赋役繁重、农民四处流亡。(8分)
(2)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征钱导致钱重物轻,对于农民不利;柳宗元认为两税法按户征税的做法使得贫富差距扩大;二者都主张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法。
白居易是从农民利益出发,代表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柳宗元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两人从百姓利益和政策实施影响的角度,认识到了两税法的弊端。但是,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端,并没有认识到在当时唐朝社会的发展状况下,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现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传统税制的弊端。(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