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4 09:0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4课 文言文二则
《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叶公好龙》 《东施效颦》
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学弈》也是一篇古文。
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的山
东邹城东南)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 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 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
学习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重 点 )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
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 难 点 )
初读感知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14 文言文二则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将 g !
读一读:主席希望将,(jiāng) 来这些优秀的军人里能出 现几员大将 (jiàng)。



的读
注意加
)
)
将领
将来
(
(
n
g
lji
「jiā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多音字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秋”,是人名。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 加。弈:下棋。
全国。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 出去后可以将箭收回。
只听弈秋的教诲。
【学弈】
【弈秋】
【通国】
【惟弈秋之为听
【鸿鹄]
理解词语
因为。
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不如。
这样。
理解词语
【之】
【弗若】
【为】
【与】
【然】一 —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 一
个专心致志, 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
听的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我会写
指导朗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
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
/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 曰:非/然也。
品读释疑
弈 秋 , 通 国 之 善 弈 者 也 。 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
其 一 人专 心 致 志 , 惟 弈 秋 之 为 听 ;
人 虽 听 之 ,
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总以为
-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 ,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 虽
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与 之 俱 学 , 弗 若 之 矣 。 为 是 其 智 弗 若 与 曰 : 非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然 也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 最擅长下棋的人,为 下文两个人跟他学下 棋做铺垫。
讨论交流:
《学弈》中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
表现有什么不同 结果如何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
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 弓缴而射之
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条件一样
态度不同
一心二用→失败
这是课后第3题哦!
O 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 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
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
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结构主旨
一人专心致志
一人三心二意
只有专心致志
才能有所成就
学有所成
弗若之矣
课文结构
学 弈
《学弈》记叙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 一个专心致
志, 一个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不专心听的人不如前一个 人学得好。 说明了做什么事情都得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 道理。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做事必须专心致
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含
义深刻,是孟子的传世之篇。
( 争辩 )
( 面面俱到 )
zhī yuán
zì kuì fú rú
( 支援 )
自愧弗如 )
一 、看拼音,写词语。
zhēng biàn miàn miàn jù dào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诲。
2.为是其智弗若。与 弗若: 不 如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3.孰为汝多知乎 孰: 谁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二、 解释加点的字,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之 弈秋的教诲
O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
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助读资料
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 》一书,流传于世。
学习目标
1.会写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重 点 )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
课 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重点)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 难 点 )
初读感知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14 文言文二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读提示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认为。
辩论,争论。
正午。
离。
到,到了。
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辩斗】
【以】
【去】
【日中】
【车盖】 【及】
理解词语
寒凉。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汤:热水。
盛物的器皿。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同“谓” ,说。
你。
判断。
谁。
理解词语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决】
【孰】
【为】
【汝】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
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 孔子也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
我会写
一 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 儿曰: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
一 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品读释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指导朗读
孔 子 东 游 , 见 两 小 儿 辩 斗 , 一 儿 曰 : ” 我 以
孔子到东方游学,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 一个小孩儿说:“我
日 始 出 时 去 人 近 , 而 日 中 时 远 也 。 ” 一 儿 曰 :“
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说
我 以 日 初 出 远 , 而 日 中 时 近 也 。 ” 一 儿 曰 :“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 白 初 出 大 如 车 盖 , 及 日 中 则 如 盘 盂 ,此 不 为 远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就小得像一个盘盂,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 一 儿 曰 :“ 日 初 出 沧 沧
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 另 一个小孩儿说:
凉 凉 , 及 其 日 中 如 探 汤 , 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热,
者 凉 乎 ” 孔 子 不 能 决 也 。 两 小 儿 笑 曰 : “ 孰
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
为 汝 多 知 乎 ”
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两小儿各自提出了什么观点 依据是什么
一儿认为早晨太阳离人近,中午太阳离人
远; 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
人近。
:一儿从视觉角度出发,用两个比喻句“日初出大如 车盖” “日中则如盘盂” ,具体说明他认为太阳刚升起 来时看上去大,离人近;正午时太阳看上去小,离人远。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
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引起人们的思索,
突出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一 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一儿用“沧沧凉凉” “如探汤”分别 描述早晨和中午太阳照在人身上的感 觉,从而说明中午气温比早晨高,所 以中午太阳离人近。
“孔子不能决”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 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以反问句式结束 全文,并无讽刺之 意,反而显出小孩 子的纯真可爱。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 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
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 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 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 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
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 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 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 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
王求
车专
太 阳
气转



阅读方法解密 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说明观点的时候需要有
根据,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可以增强说服力。
运用:《两小儿辩日》中,两儿的观点不同,但他
们说明观点时都有事实根据,以致于“孔子不能决也”。
讨论交流:
通过对两个故事内容的了解,说说应该怎样学,如何辩。
通过《学弈》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
切不可三心二意。通过《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我知道了
辩论时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有支持观点的依据。
o 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两小儿辩日》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
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 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是
远小近大。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覺,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
一样,这是近的时候感覺热而远的时候感覺凉。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 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 这是课后第3题哦
o 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他 们是怎样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
时候离人远。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
来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
离得近的事物看起来大的常识。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
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
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冷,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
发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感觉凉的常识。 这是课后第4题哦
结构主旨
( 另一儿:日始出远 日 点相反
起因:两小儿辩斗
一儿:日始出近
碧于观察
大胆质疑
知识无穷
学无止境
中 无:近大远小
另一儿:近热远凉

点相持
两小儿辩日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课文结构
日中远
理由
观点
《两小儿辩日》通过写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
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作出正 确判断的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 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 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文章节选自《列子·汤问》,它叙述了古时候,两小
儿凭自己的直觉, 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 一个认为
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
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没有作出判断。说明了认识自然,探求
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了宇宙无限,
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推荐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
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
曰 : “宁信度,无自信也。”
思考: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堂拓展
词语解释
① 《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
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 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者: ……的人。
③度:测量。
④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⑤坐:同“座” ,座位。
⑥操:携带。
⑦履:鞋。
⑧度:量好的尺码。
⑨反:同“返” ,返回。
市罢:集市散了。
译 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
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
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
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
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点 评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
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 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 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实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 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 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 本上的才是真理,书上没写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 行动就要碰壁。
三、判断。 (对的打“v”,错的打“x”)
1.《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孩子善于观察,敢于质疑。
( ) √
2.孔子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无所不知。 ( × )
3.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个孩子的观点是正
确的。 ( × )
四、 精彩赏析。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运用 的方法写出了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
第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是 , 第 致 人的学习态度
却 是 _ 。 从 两三化大意同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推测出
西个人学习的结果会完全不同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这句话用_ 日初出沧沧穗凉 日中如探作谢比,
表明了一儿认为_ 近者热而远者凉 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