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爱和城学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爱和城学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4 08:4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自主学习反馈二
八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亲笔信:“庆龄先生……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此信邀请宋庆龄北上商筹建设大计取得的成果包括( )
①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②确定了新中国的国歌、国徽
③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占农村人口约90%的贫农、中农(雇农已不复存在)占有全部耕地的90%以上,原来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左右,另有2%的土地为农村其他人所占有(包括部分公用土地)。”这是哪项事件的影响( )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革命 D.改革开放
3.歌曲是时代的最强音。下列歌词最能体现新中国成立的是( )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C.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江山人民保
D.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4.下面是李华同学整理的建国初期《山西日报》所刊登的部分文章标题,它们共同反映出( )
◆《我省抗美援朝运动已普遍开展,应坚持宜传教育与岗位工作》(1950年12月)◆《我省捐献慰劳款救济款已愈30亿元》(1951年6月)◆《慰劳中朝人民部队救济朝鲜难民,全省捐款已愈15亿》(1951年2月)◆《全省人民超额缴清飞机大炮认捐款,缴款已超过600亿元》(1951年12月)
A.山西是志愿军兵源的主要输送地
B.抗美援朝推动了山西工业的发展
C.山西政府和人民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5.为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的历史,八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下列资料,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以此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B.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
C.档案馆保存的相关档案 D .反映此段历史的电影
6.1953~1957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8%,其中钢产量增长率为31.7%。这期间,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大跃进”运动的推广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如图显示了各工业领域分布的占比,这说明该计划( )
A.旨在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现了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D.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8.同仁堂合营后,解放了生产力,经过短短几年的穷力,企业面貌大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初步改变了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材料反映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9.为下面表格拟定一个主题,应是( )
时间 人物 口号/主张/计划
1861年 曾国藩 自强求富
1953年 我国政府 “一五”计划
1978年 邓小平 改革开放
A.地主阶级的探索 B.工业化的起步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端 D.中国近(现)代化历程
10.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比较中国共产党的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都确定了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 ②都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从下面的示意图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中国实现工业化 B.国企改革加快推进
C.邓小平理论形成 D.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12.下列四组词汇中,高频率出现于中共十八大以后的是( )
A.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南方谈话 B.经济体制改革
C: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D.中国梦 一带一路 两个一百年
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当前各地逐步推行土地流转,即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对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进行转移和交换,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这有利于( )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C.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弊端 D.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
14.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前身是一家老国营企业,成立于1953年,曾被授予“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长期以来,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说明( )
A.企业缺少生产经营自主权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国有企业实行了政企分开 D.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15.1992年4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放开粮食购销经营、放开城乡粮食销售价格,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粮食统销的省份。到1992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县(市)放开了粮价,接近总县额的20%,涉及2亿多人口。以上史实可以归入的主题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设立经济特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6.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21年的18.5%,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至2021年的3.12万亿美元,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这主要得益于( )
A.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B.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17.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我国提出了( )
A.“一五”计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18.下图所示的“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都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都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都符合“一国两制”原则 D.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19.1979年首届“省港杯”足球赛后,香港各界人士组成参观团在赛事期间到广州交流访问逐渐成为惯例,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回乡投资。这反映体育活动的开展( )
A.成为粤港沟通的主要渠道 B.增进粤港的交流与合作
C.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施 D.加快了香港回归的步伐
20.归纳和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请问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B.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 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志愿军保卫祖国,奔赴战场 全国人民积极支援前线 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待命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并肩作战
(1)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国家形象的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简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
3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材料三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永远铭记……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深圳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资本与技术的胜利,而是观念与制度的成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田。它成功的经验也不仅仅属于深圳,更是印证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摘自陶一桃《经济特区成功经验及启示意义》
(1)材料一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4分)
(2)材料二邓小平讲话后,党和政府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窗”和“中国道路”各自的具体内涵。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4分)
历史答案
1.D 2.C 3.D 4.C 5.C 6.A 7.B 8.B 9.D 10.D
11.D 12.D 13.D 14.A 15.C 16.C 17.D 18.B 19.B 20.A
31.(1)举措: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利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建立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
(2)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32.(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举措:改革开放。
(2)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窗”:经济特区;“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地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