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配套教学设计(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配套教学设计(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0:00:3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的感受与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演唱其中一首南方民歌,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初步认识探索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基本掌握了这几个地区和民族的民歌的基本特征,并对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及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学生已经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听赏活动中,并且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初步理解与掌握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小河淌水》,学生感受作品、体验作品,进入学习的意境。(课件1)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初步感受南方民歌的风格与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从听辨引进新课)
(二)、新课导入
(1)、师:在前面几节课分别欣赏了西北民歌、蒙古族民歌、藏族、维吾尔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今天先要带大家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南方的民歌。
(2)、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课件2)
南国风——南方的民歌。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南方地区是指哪些地方呢?(课件3、4)秦岭——淮河以南
首先老师要带领大家去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大家还记得课前放的音乐吗?有谁知道她是哪里的民歌?对了是云南。好,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那里的景色与音乐吧。
(三)、新课教学
1、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1)、云南风景图片(课件5、6、7、8、9、10、11)
(2)、(课件12)欣赏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视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a、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b、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c、这首山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3)、(课件13、14):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起--平--落。
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这种长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对唱时因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唤起对方的注意,并激起对方感情上的反应,故往往开始先唱一个漫长的引腔,再唱主要内容。平----歌曲主体四句,落----引腔再现重复第四句。(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弥渡山歌》的引腔,引导学生感受山歌节奏较自由的特点。)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4)、(课件15)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歌词
这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歌词前六句用了比兴(托物言志)的手法,暗示着爱情的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点题,表现了追求爱情的决心。表现手法巧妙而充满美感,极具南方含蓄的色彩。
(5)、(课件16)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表达比较含蓄的歌曲,如《槐花几时开》,对比《大阪城的姑娘》、《想亲亲》感受其直白的歌词。(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分析来初步认识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认识民歌的地域特征。)
2、欣赏浙江民歌《对鸟》
(课件17)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已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之类的民歌。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
(1)、聆听浙江民歌《对鸟》
设问(课件18、19):①能否概括这首歌曲中的旋律特点?
②能否在这首歌当中找出具有浓烈地方色彩的地方?
学生集体讨论,回答问题。(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2)、师(课件20):《对鸟》是一首浙江乐清的民歌,内容是为少年儿童增长自然知识的。这种题材非常特殊。曲调高亢、响亮、悠扬,节奏自由、舒展。旋律清新爽朗、真切自然,颇具儿童对山歌的纯真色彩。在生活中被广泛传唱,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经久不衰。它作为乐清山歌中的经典之作,现已驰誉海内外。又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南方色彩颇浓。
(3)、如果把歌曲换用普通话演唱,效果如何?为什么?(课件21)
(设计意图:通过原唱与普通话演唱的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地方语言是形成地方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
知识归纳:地方语言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有地方语言这个特点,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
(4)、你还听过类似的民歌吗?(课件22)
这首歌采用了对唱的形式演唱,问者和答者各唱一段,轮流更替。类似民歌有《什么结秄高又高》。(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演唱)
3、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1)、教师介绍歌曲(课件23):《幸福歌》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开来的新民歌,由湖北民歌手蒋桂英创编,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歌曲的内容歌颂了解放后农民的幸福生活,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翻身农民满怀信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面貌。
(2)欣赏《幸福歌》(课件24)
(课件25)设问:
①、歌曲的音乐情绪怎么样?(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②、请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从民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来看,民歌的形成和发展与什么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什么呢?
这首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也说明了民歌的发展同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代的新民歌,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时代的风貌。
(3)(课件26)师生一起合作演唱《幸福歌》,体验“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4、归纳南方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课件27)。
以形成“吴声”、“楚声”为代表的南方风格;
歌词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
结构多短小精悍;
旋律多委婉、流畅、细腻、抒情;
演唱形式多样。
(四)、拓展与探究
1、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课件28)
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的民歌都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这就是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而形成这样的相对稳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是因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欣赏,感受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形成是由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构成)
(课件29)你还会唱哪些南方民歌?选一首唱给大家听听。你还收集了哪些南方民歌的音像资料?请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龙船调》、《采茶舞曲》、《采槟郎》等等)(欣赏湖北民歌《龙船调》)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拓展学生欣赏视野,从中总结出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课件30):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几首南方民歌的欣赏,了解了南方民歌的音乐风格特征,并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到本课为止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将告一段落,但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做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但要了解,更应继承、传承、发扬光大!期待同学们不但能够听懂我们民族的民歌,将来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甚至发展我们的民歌!(课件31)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弥渡山歌》比兴起平落赞美爱情
《对鸟》对唱(问答)节奏自由旋律清新爽朗吴地方言
《幸福歌》一领众合热烈欢快乐观向上
影响民歌的民族风格的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