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聆听、演唱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认识并体会民歌的风格特征;进而研究生活条件、地方方言、社会发展对形成民歌之地方风格的影响。
2、通过文化与音乐结合讲述的方式,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到民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3、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概念性认识。
2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平常更倾向于流行音乐,对民歌兴趣不大,加之书本内容老化,有待更新,所以把其中的两首欣赏曲目换成大家耳熟能详的《茉莉花》和《龙船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民歌的兴趣,便于学生学唱。
3重点难点
1、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2、学唱《茉莉花》。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听几首歌曲(《小河淌水》、《对鸟》、《玉龙雪山》),这三首歌曲属于什么类型的歌曲?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不同于流行歌曲,属于民歌,而且歌曲的旋律婉转流畅,是典型的南方民歌。
二、飘逸的南国风
1、赏析《弥渡山歌》·
(1)云南民歌
(2)弥渡地理位置: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岭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无量山,加上相距不远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蕴含民歌的大好地方。
(3)欣赏视频《弥渡山歌》
(4)思考:歌词分为几句?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旋律结构有什么特点?
歌曲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
歌曲一共有八句,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歌曲主要是赞美爱情的山歌,前六句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暗示着爱情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最后两句揭开主题,表现了追求爱情的决心。
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三部分组成:起——平——落,起的部分为引腔,它只有两小节的长音。这种引腔在南方民歌中常见。如刚才我们欣赏的《小河淌水》。引腔之后是歌曲的主体——四个简洁而匀称的短句。最后,引腔再次出现,强化了主题思想,使音乐更加清晰而完整。
2、赏析《好一朵茉莉花》
(1)《好一朵茉莉花》背景:《好一朵茉莉花》源于《鲜花调》,它最早出现于凤阳花鼓之中,并由此传遍全国,《茉莉花》在中国多个地区有多个版本流传,各个版本的曲调、歌词往往大同小异。那么我们今天将要欣赏的《茉莉花》在中国民歌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
欣赏视频《好一朵茉莉花》思考: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
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演唱者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歌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
歌曲采用了独唱的演唱形式;
歌曲旋律优美、婉转、抒情;
演唱者的情绪是欣喜的、喜爱的、欢乐的。。。。
歌词抒发了一种喜爱茉莉花,热爱生活的情感;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一个羞涩腼腆的少女形象。
学唱《好一朵茉莉花》拓展:欣赏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宋祖英、席琳迪翁共同演唱的《茉莉花》
3、赏析《龙船调》
(1)《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龙船调》以《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2)欣赏视频《龙船调》
(3)思考:
这首歌曲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歌曲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
《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直畅.这种山歌风味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随后的短句: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生活气息很浓。再加上后面半说半唱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总之,这首短短的民歌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词义精炼,旋律更是极其流畅、优美动人,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
(5)和学生互动,学湖北地方方言。
三、总结:
通过欣赏三首歌曲总结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以及南方民歌的特征
(1)这节课欣赏了这么多的民歌,请同学谈一谈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影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南方民歌的特征有哪些?
(2)教师总结:
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结构、演唱形式、伴奏乐器等相关因素上。
影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多为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条件、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审美观念等因素。
南方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吴声”“楚声”为代表的南方音乐风格。
南方民歌跟我们上节课所欣赏的西北民歌特征是不一样的,西北民歌的旋律大多都是高亢嘹亮,内容外在奔放,而南方民歌在歌词创作上善用比兴,内容含蓄内在,其结构形式大多短小精悍,在旋律上多表现为婉转、流畅、细腻、抒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