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配套教学设计(2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配套教学设计(2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0:14:4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本节课的几首民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风格特点,初步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民歌与地域环境、地方方言、社会发展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大理本地情况,从大理弥渡的这首《弥渡山歌》入手,溶入部分大理民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听视野,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民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南方民歌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溶入学生较为熟悉的《小河淌水》、《蝴蝶泉边》等本地民歌及其他南方民歌,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南方民歌的特点。
3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难点:1:认识民歌与地域环境、地方方言、社
会发展的联系。
2: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认识民歌之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重要表现及其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飘逸的南国风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综艺大观】节目在大理的专场演出时曹颖演唱的《弥渡山歌》
(设计意图:从这一亮点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演唱《茉莉花》。
(设计意图: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与之前所学民歌的风格进行比较。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飘逸的南国风》【课件】
二. 新课教学
(一) 感受南方民歌风格的特征及民歌的地域特征
简单介绍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课件】请弥渡的同学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欣赏《弥渡山歌》。
设问:(1)歌词表达了什么内容?
(2)旋律有什么特点?
(3)那句旋律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4.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引导明确。【课件】
(1)《弥渡山歌》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前六句采用比、兴的手法。(比:比喻,兴:即物起兴)
(2)旋律由三部分组成:起——平——落
(3)旋律特点:含蓄、婉转、飘逸
5. 教师范唱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弥渡民歌《小河淌水》,师生进行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进一步认识和体会相关知识点)
6. 归纳总结:【课件】
地理环境是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
欣赏浙江民歌《对鸟》。 【课件】
设问:(1)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能否找出歌曲中具浓郁地方色彩之处?
(3)用普通话演唱效果会如何?(尝试)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明确。【课件】
(1)歌曲音乐清新爽朗,真切自然。
(2)歌曲用浙江吴地方言演唱。
3教师例举并范唱云南民歌《小乖乖》,师生一道分析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地方方言蕴含的浓郁的民族特色及在民歌中的出色表现力)
归纳总结:【课件】
地方方言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地方方言特点能给各地民歌增添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感受社会发展对民歌的影响
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 【课件】
设问:(1)歌曲有怎样的音乐情绪?
(2)歌曲采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3)歌曲反映的是哪个年代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明确。【课件】
(1)歌曲情绪热烈欢快、充满乐观向上的激情。
(2)歌曲采用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3)歌曲内容是歌颂解放后农民的幸福生活。
3.教师例举并范唱云南民歌《阿瓦人民唱新歌》、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歌曲反映的内容和表现的情绪。)
教师领唱,学生合腔,共同演唱《幸福歌》。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此曲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
归纳总结:【课件】
社会发展对于民歌的音乐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演唱南方民歌
1. 请同学演唱自己收集的南方民歌。
2.归纳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 【课件】
(设计意图;一方面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另一方面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一并总结出南方民歌的音乐特点)
(五)拓展与探究
1.把南方民歌与之前几课不同风格的民歌进行比较,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索,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课件】
2.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先生说,“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期待同学们一方面能够听懂和喜爱我们民族的民歌,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我们的民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