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2024河南南阳期中)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部分内容。这些变法措施( )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吴起变法 明法审令,捐(裁减)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
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2.(2024江苏涟水一中月考)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商的思想
C.削弱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的特权
3.(2024河北定州期中)有学者认为,魏初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对此学者观点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改革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B.改革政策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
C.统治者政策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D.民族文化交融势必影响多样性
4.(2024北京丰台期中联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5.(2024重庆名校联盟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
6.(2023河北沧州部分学校期中)明朝中后期,大量土地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兼并,农民贫困,府库空虚。针对这种状况,张居正( )
A.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D.推行“摊丁入亩”
7.(2024山东大联考)《明史》记载张居正改革:“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这说明张居正的改革措施( )
A.相权过大威胁专制皇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作用
题组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8.(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月考)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康有为的这些言论( )
A.极力推崇古代大同思想
B.对欧美制度盲目排斥
C.尚未突破传统政治思维
D.试图为变法减小阻力
9.著名的史学家戴逸在谈到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空气,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戴逸强调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10.(2023河南洛阳创新发展联盟阶段测试)某历史学家认为,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毫不考虑变法对他人的影响,最终导致变法激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对。该历史学家意在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多方面势力强烈反对
B.变法缺乏群众的支持
C.康有为等人急于求成
D.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11.(2023山东聊城临清实验高中月考)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到1909年,全国共有59 117所学堂,在校生超过160万,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1902年至1910年,全国新建厂矿企业约330家,军事改革编练了一支具有现代化装备和素养的军队。依据材料,有关清末“新政”说法正确的是( )
A.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满足了革命群众的要求
C.培植了新的社会力量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题组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2.(2024江西萍乡中学、新余一中联考)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其出租的少量土地一般也予以保留;没收地主的土地,但对地主同样分给一份土地,使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改造成新人。这一规定( )
A.推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减轻了土地改革的阻力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D.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13.(2024山西临汾期中)美国《时代》周刊在1979年1月份第一期将邓小平评选为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理由是他让一个封闭的共产党国家步入了新的开放之路,把邓小平称为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建筑师”。《时代》周刊这一做法( )
A.加速了中日正式建交的实现
B.表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增大
C.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
D.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14.(2024重庆名校联盟期中)下图为1979—1987年我国广告营业额变化情况。这反映出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B.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完善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2024河北承德重点高中联考)商鞅变法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措施( )
A.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
B.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志
C.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2.(2024江苏苏州期中)下表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 )
文献 评述
魏收《魏书》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欧阳修 《居士集》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赵翼 《廿二史札记》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马端临 《文献通考》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
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
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
C.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3.(2024河南开封期中)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颁布《畿县保甲条例》。条例规定,以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每一农户凡两丁以上,则选一人来当保丁,在平时进行耕种,在战时入伍进行训练。每一大保当中选择最富裕的人担任保长,防止农民的反抗行为。这有助于( )
A.完善地方行政制度 B.消弭社会矛盾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维护地方治安
4.(2024重庆重点中学联考)张居正改革主要包括六项措施:“省议论”是避免空谈,讲求实际;“振纲纪”是整顿纪律,加强风纪;“重诏令”是提高办事效率,严禁推诿搪塞;“核名实”是按照综核名实、信赏必罚的原则裁汰冗官,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固邦本”是调整赋税,发展经济;“饬武备”是加强军队和边防建设。可见,张居正改革( )
A.以加强官员队伍建设为重心
B.迅速扭转了吏治腐败的问题
C.解决了明朝严重的边防危机
D.强化了统治者对民众的控制
题组二 中国近代和现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5.(2024山东部分学校联考)光绪帝下诏变法后,维新派将新旧之论上升为“正邪之论”,凡是不支持变法的,皆为邪。谭嗣同就曾建议光绪帝将公然质疑“正邪之论”的举人处死。由此可知,维新派的这些做法( )
A.旨在加强思想动员
B.挑战了皇权的威严
C.加快了改革的进程
D.易使自身陷入孤立
6.(2024河北承德重点高中联考)1909年,清政府成立直隶咨议局,选举出议长、副议长、常驻议员等,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件、议决岁出入预算决算事件和议决税法及公债事件等。直隶咨议局成立后成为地方势力和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的大本营。这表明直隶咨议局的成立 ( )
A.体现了清政府探索中央集权体制改革
B.表明民主共和已成为大势所趋
C.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反映出维新派获得政治主导权
7.(202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期中)《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中写道:“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作者意在强调清末新政客观上 ( )
A.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B.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D.得到中国人的全面支持
8.(2023天津瑞景中学期中)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市场的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一思想( )
A.是对改良计划经济的探讨
B.总体与苏联模式背道而驰
C.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彻底否定了市场经济
9.[2024江西赣州十八县(市、区)联考]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 )
年份 文件
1979 《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
1981 《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
1983 《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198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A.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D.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4陕西榆林府、靖、绥、横、定五校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革命和改革都是对社会现状的变革。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家把暴力革命看作历史进步的必然。亨廷顿认为:“革命是剧烈地、根本性地、暴力地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并不否定现存制度;是由社会统治力量内部的少数派发动的改变社会制度的政治活动;是在旧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自上而下的推行,但对旧统治阶层的大多数而言,依然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只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这两种社会变革的手段,才有可能获得预想的结果。
——摘编自李晓丹《浅析革命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的相关历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A 3.A 4.A 5.C 6.C 7.C
8.D 9.C 10.D 11.C 12.B 13.C 14.A
1.B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基本是按军功或者贡献确定官职或奖赏,废除贵族特权,这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各国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排除A项;“法律至上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变法对社会阶层流动产生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的主张是为了强国,这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形势的需要,A项正确。
3.A 材料“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体现了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激进,改革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因此改革应该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A项正确。
4.A 根据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A项正确。“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不是北宋衰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在改革上的不足,未涉及社会管控加强的信息,排除D项。
5.C “道者万世无弊”指的是道是万世都没有弊端的,出现了弊端是由于违背了道,言下之意是不应该进行变法革新,由此可见,朝廷对改革未形成共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推崇儒家来治理国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非朝廷强化权力的制衡,排除B项;材料涉及汉朝的改革经验,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6.C 依据材料“明朝中后期,大量土地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兼并,农民贫困,府库空虚”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出现危机。因此,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清理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多占的土地,改革税制,以开辟国家赋税的来源,C项正确。
7.C 根据“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张居正改革有利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C项正确。
8.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说明他意在减少变法带来的阻力,D项正确。材料中康有为的这些言论实质是借助传统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不是真正推崇古代大同思想,排除A项;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盲目排斥”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是对传统政治思维的突破,排除C项。
9.C 根据材料“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等信息可知,戴逸强调了戊戌变法在思想启蒙方面的意义,C项正确。
10.D 材料“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说明康有为对现实政治的了解较少,因此,该历史学家意在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C “59 117所学堂,在校生超过160万”培养了具有进步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新建厂矿企业约330家”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编练了一支具有现代化装备和素养的军队”促进了军事的近代化,这些说明清末“新政”培植了新的社会力量,而这些力量后来又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故C项正确。
12.B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但也规定了富农的土地财产不受侵犯,同时也给地主分一份土地,使其自食其力,这能够减轻土地改革的阻力,B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到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C 根据材料中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的理由可知,这是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C项正确。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排除B项;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1979—1987年我国广告营业额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广告营业额增长迅速,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项正确。单根据广告营业额的变化,无法判定产业结构是否发生重大调整,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排除C、D两项。
能力提升练
1.A 2.C 3.D 4.A 5.D
6.C 7.A 8.A 9.A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了什伍连坐制度、强制拆散大家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实力,A项正确。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等信息与激发地方强宗大族的斗志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奖励军功推动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非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务欲以夏变夷”可知,这些说法的共同之处是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
3.D 根据材料“以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防止农民的反抗行为”可知,这是王安石变法中保甲法的内容,此举有助于维护地方社会治安,D项正确。“保”“甲”不属于地方行政机关,排除A项;B项“消弭”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材料未提及君权的变化,排除C项。
4.A 张居正改革的六项措施中有四条涉及整顿官员队伍,由此可见,张居正改革是以加强官员队伍建设为重心,A项正确。材料仅列举了张居正改革的举措,没有涉及措施落实的效果,B、C两项错误;张居正改革的六项措施中并没有涉及对民众的控制,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维新派将新旧之论上升为‘正邪之论’,凡是不支持变法的,皆为邪”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于社会基础较为薄弱的变法运动而言,这种激进的做法容易激起更多人的反对,从而使维新派陷入孤立,D项正确。维新派的这些做法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运动,而非加强思想动员,排除A项;维新派的这些做法必须通过皇帝去施行,没有挑战皇权的威严,排除B项;维新派的这些做法容易激起更多人的反对,体现不出加快改革的进程,排除C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成立直隶咨议局,采用民主的方式,选举出议长、副议长、常驻议员等,成为地方势力和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的大本营,表明直隶咨议局的成立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在直隶成立咨议局,负责本省应兴应革事件,是清政府探索地方政治体制改革,排除A项;民主共和已成为大势所趋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维新派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这有利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故选A项;维护清朝统治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主观目的,排除B项;清末新政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A 依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可以看出,中共八大对经济思想进行了讨论,提出集体与个体相结合,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原有经济制度的探讨,A项正确;该思想是对苏联模式的补充和调整,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据材料“自由市场为补充”可知,这一思想没有彻底否定市场经济,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中的“社队企业”“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建立乡政府”等信息,以及时间段1979—198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于21世纪初,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对内改革,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10.答案 示例
主题:改革是推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1分)
阐述: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9分)
因此,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
解析
拟定论题 改革是推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实证举例 近代:以戊戌变法为例进行阐述;现代: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例进行阐述
总结归纳, 呼应论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改革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动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