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5 10:3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2024江苏常州联盟校月考)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商鞅本是魏国国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才能成为秦惠文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  )
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B.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C.察举制度日渐完善   D.魏国文化教育发达
2.(2023浙江衢州高级中学月考)汉桓帝、灵帝时期有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2024浙江杭州四校联考)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
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B.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
C.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4.(2023河南南阳期中)“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谓之上计。”这一制度(  )
A.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
B.保证中央控制地方财政
C.促使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避免了地方官弄虚作假
5.(2024广东清远名校期中)下表是东汉部分刺史治所与所在郡国的治所情况。这样的安排(  )
刺史 豫州刺史 扬州刺史 凉州刺史
所在郡国 沛国 九江郡 汉阳郡
郡国治所 相 阴陵 冀
刺史治所 谯 历阳 陇
A.意在保障有效监察
B.造成了社会政治的混乱
C.强化了郡国的实力
D.说明更重视对郡的防范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6.(2024广东阳江期中)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出科举制(  )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7.(2024山东烟台期中)宋人云:“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宋太祖)开宝六年,下第人徐士廉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乃诏入策进士,终场经学,并试殿庭……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一洗故习,大哉宏模,可谓知所先务矣。”这说明宋代科举(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考试科目多元化
8.(2024山西长治期中)隋文帝对吏治进行改革,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并每年由吏部考核;同时还规定,州、县佐官三年一换,不得重复任用;吏部选官,尽量都用外地人。上述改革(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助于完善监察体系
C.清除了门阀士族势力 
D.推动了科举制度变革
9.(2024河北承德重点高中联考)唐朝时期,御史台下设三院。侍御史(台院)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中侍御史(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监察御史(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礼、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据此可知,唐朝(  )
A.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
B.通过台谏合一强化皇权
C.中枢机构设置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
10.(2024广东信宜期中)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  )
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B.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
C.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
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1.(2024河北定州期中)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一定人数的制度。这一措施(  )
A.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C.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D.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12.(2024河南商丘名校期中)据统计,明代的进士,出身民籍的占了2/3、出身官籍的还不到4%。到了清代,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总人数中,约占13%,而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这说明,科举制(  )
A.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升
B.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形成了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
D.动摇了士族统治的根基
13.(2024辽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期中)明弘治时,科道官上疏:“我朝朝觐考察……盖委之巡抚、巡按,俾报其贤否;又参之布、按二司及直隶州、郡之长,俾究其实;吏部、都察院又迹其岁报殿最,以为朝觐去留之据。如有不当者……科道得以劾之。”这说明,明代(  )
A.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B.考核机制相互制约
C.监察制度更趋完善   D.官员考核程序严密
14.(2024河北邢台五校质检联盟期中)《大清律例》规定:“凡官吏(因枉法、不枉法事)受财者,计赃科断,无禄人,各减一等;官追夺除名,吏罢役(赃止一两)。俱不叙用”“各省有犯贪、酷官员,该督抚随时访察,题参革审,永不叙用”。这表明清朝(  )
A.实行严刑峻法治国   B.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C.中央监察功能丧失   D.官员管理制度严格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2024广东电白期中)下表中的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东汉获乡论支持者仕进途径表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江革 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举孝廉为郎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
2.(2024江苏盐城六校期中)在唐代,文人进身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还可以通过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这表明唐代(  )
A.统治集团内部派系复杂
B.形成多元选拔人才机制
C.世家大族把持入仕途径
D.科举考试迈入成熟阶段
3.(2024湖南长郡中学期中)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张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贫穷,尤其是杜衍,早年丧父,又不为继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为书商帮工以糊口;范仲淹的事迹与杜衍颇相似。据此可知宋朝(  )
A.官员执政能力的提高
B.政府注重伦理道德教化
C.选官制度的良性发展
D.拓宽了平民参政的途径
4.(2023广东佛山期中)西周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战国到秦朝的选官制度为军功爵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流选官制度;隋唐以后,科举制占据主流。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得出(  )
A.选官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
B.选官方式越来越公平公正
C.选官标准越来越注重血缘
D.选官制度越来越趋于固化
题组二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与监察
5.(2024河南南阳六校期中)汉武帝时设置的司隶校尉,是代表皇帝从事监察百姓与官员的特殊机关。其最初目的是治“巫蛊之狱”,捕奸猾之徒,在“巫蛊之祸”平息以后,司隶校尉专职监察百姓。汉成帝之后,司隶校尉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可以监察三公。据此可知,司隶校尉的设置(  )
A.适应了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B.保障了政府吏治的清明
C.有效地冲击了封建迷信活动
D.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6.(2024湖北鄂州部分高中教科研协作体期中)据记载,汉成帝时的朱博,任冀州刺史时“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同时期的何武,其任刺史时“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这些反映了汉代(  )
A.地方官吏的执政能力增强
B.监察官员地位与职权的提高
C.有效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D.政府重视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7.(2024河北示范性高中期中)唐以前的谏官均为宰相的属员,而宋代台谏官由宰相任免变为皇帝“亲擢”。宋代法律明文规定“选谏官、御史,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此规定旨在(  )
A.推动台谏合一制度的确立
B.进一步澄清朝廷吏治
C.促进监察程序的完善
D.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8.(2024河南南阳期中)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  )
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
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
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
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9.(2024山东兖州期中)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  )
时期 制度 相关法律/ 规定 考核标准/ 内容 考核机构
秦汉、 魏晋 上计 汉《上计律》 西晋《五条课郡县法》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尚书台
隋唐、 宋代 考课、磨勘 《唐六典》 宋《守令四善四最》等 官吏品质、道德修养 吏部、考课院
明清 考察、考满、京察与大计 《明会典》 《大清律例》等 能力、操守、政绩和贪腐情况 内阁、吏部、都 察院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察不断完善
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
题组三 思维训练
10.(2024河南洛阳期中)下图为北宋太祖至哲宗七朝御史中丞(监察官)的出身统计图。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政府重视监察官员队伍建设
B.政府的行政效率较高
C.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
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2024福建南平中学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
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B 3.D 4.A 5.A 6.A 7.C
8.A 9.D 10.C 11.B 12.B 13.D 14.D
1.A 根据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而材料中“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可由布衣变为卿相”都说明当时的贵族政治受到冲击,A项正确。
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性增强,察举制逐渐失去了乡里清议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世官制的主要标准是血缘,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是门第、族望和才能,C项排除;科举制的主要标准是考试成绩,D项排除。
3.D 根据材料可知,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在职官员担任中正官对本地士人状况进行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就将选官权收归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一政策实际上并没有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排除A项;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排除B、C两项。
4.A 材料表明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情况编造计簿,逐级上报至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即上计制度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A项正确。
5.A 
监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刺史是要监察地方,并不会强化郡国的实力,排除C项;材料中的安排意在保障有效监察,并不是更重视对郡的防范,排除D项。
6.A 由材料“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等信息可知,唐代出身贫寒的官员往往比较正直,不阿谀逢迎、随波逐流,这对维护国家法纪,保持吏治清明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
7.C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进士大多数都是知举门生,而发展到宋代不允许进士出自私门,打破了知举门生的传统,减弱了门阀士族对科举考试的影响力,有利于加强皇权,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宋代科举考试科目多元化,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时期将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任免和考核的权力收归中央,同时地方官员定期更换,多任用外地人,这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吏治的改革,而非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C项“清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吏治的改革,与科举制的变革无关,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御史台之下设置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机构,各掌不同的具体监察事项,职责分工明确,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排除A项;宋代台谏合一,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分权制衡原则,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官员任命后会有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如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监督和评价机制,体现了政府重视官员的监督管理与评价,C项正确。南宋时期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的发展历程,无法得出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官员的监督与评价的重视,与文书程式无关,排除D项。
11.B 《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经典,元朝决定实行科举制,把该书作为重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元政权的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
12.B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科举取士中出身平民的占比很高,说明阶层流动更加明显,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科举制对官员文化素质的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公平公正,但是无法推知是否形成了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制对士族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
13.D 材料中“朝觐考察”是对外地官员考核,“巡抚、巡按”“布、按二司及直隶州、郡之长”“吏部、都察院”甚至“科道”等都参与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说明官员考核程序严密,D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层级机构对官员的考核,并不能体现政府机构重叠,也未涉及考核中的制约问题,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并非监察,排除C项。
14.D 依据材料“官追夺除名,吏罢役(赃止一两)。俱不叙用”“各省有犯贪、酷官员,该督抚随时访察,题参革审,永不叙用”可以看出,清朝官员管理制度严格,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2.B 3.C 4.B 5.A
6.B 7.D 8.C 9.C 10.A
1.A 根据材料“乡邑称孝”“知孝让”“乡里称之曰‘江巨孝’”“以孝养致名”等信息可知,地方舆论对人才的选拔有很大的影响,A项正确。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排除B项;C项“支配”表述过于夸大,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录取的事迹和途径,没有体现门第出身,不能说明阶层流动固化,排除D项。
2.B 
科举选拔方式与内部派系复杂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有科举考试入仕途径,C项错误;多种入仕途径不能说明科举考试迈入成熟阶段,排除D项。
3.C 
材料反映了宋代部分官员的出身情况,并未涉及官员的执政能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伦理道德教化与选官制度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平民通过科考参政,无法得出选官途径拓宽的信息,排除D项。
4.B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爵制,再到九品中正制,最后到科举制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选官标准从重视门第变为重视才学,选官方式从世袭或推举变为公开考试,说明了选官方式越来越公平公正,B项正确;“选官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选官标准越来越淡化血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不是选官制度的固化,排除D项。
5.A 
6.B 根据材料可知,汉成帝时刺史朱博已经拥有固定“治所”,刺史何武已经染指地方其他事务,这说明在西汉成帝及其之后,刺史已经突破纯粹的监察职权,可以干涉地方行政的其他事务,说明监察官员地位与职权的提高,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与地方官吏执政能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与基层治理体系无关,排除D项。
7.D 
材料信息 获取信息 获得结论
宋代台谏官由宰相任免变为皇帝“亲擢” 皇帝掌握台谏官员的任命,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任免权 通过剥夺宰相对台谏官员任免权、推荐权,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 (D项正确)
凡执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 剥夺了宰相对台谏官员的推荐权
8.C 根据材料“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监察与行政体制相互补充配合,有行政经验之官选任监察官员可避免“陈肤泛之语”,监察官员又部分承担了行政官员的职责,说明明清制度运行注重实际效果,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明清时期制度运行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无法体现监察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机构的相互牵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排除D项。
9.C 
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官员的考核制度,没有反映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考核标准从注重政绩到既重政绩也重德行,B项错误;材料中的考核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没有涉及地方考核,排除D项。
考场速决
由题干中的“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可知,制度在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中是不断完善的,可直接得出C项正确。
10.A 联系思维是运用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努力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在分离中看到渗透的思维方式。
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官员的出身,仅凭这一数据看不出整个官僚系统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官员主要由进士担任,并非进士及第主要担任监察官员,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前后制度的比较,得不出“进一步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
11.答案 示例
看法: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2分)
理由: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从而扩充了官僚阶层队伍。(8分)
通过实施科举制,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入仕为官,从而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2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结合所学可对选官制度的评价进行分析,如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也可以以演变历程的完整性进行补充。其次,对看法进行论述,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