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2023山东济宁月考)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人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清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 )
A.表明新式教育体制全面确立
B.解决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C.说明传统选官制度不合时宜
D.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2.(2023河北沧州部分学校期中)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清政府此举( )
A.解决了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B.保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C.进一步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D.适应了选官制度变革的要求
3.(2024河北邢台五校质检联盟期中)下表所示是1909年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情况。这一状况 ( )
项目 学堂总数(所) 学生(人) 高校学生(人)
数量 52 348 1 560 270 20 648
A.说明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
B.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人才支撑
C.改变了传统教育落后局面
D.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形成
4.(2024河南洛阳期中)晚清以来,新式学堂不断发展壮大,留学生日益增多,许多士子通过新式选官模式跻身于仕途。这一变化( )
A.优化了晚清的官僚队伍结构
B.进一步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C.得益于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
D.表明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5.(2024广东深圳名校联考)晚清主要采用考试选官制度,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文、礼仪、地理、科学、经典和历史等,全面考查考生的知识和修养,对参加考试的考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这说明,晚清的考试选官制度( )
A.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B.缓解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D.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6.[2024福建福州八县(市、区)一中期中联考]下表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这反映了晚清( )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
1901年 《学堂选举 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奖励游学 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奏定学 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新式教育开始起步
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
C.考试与甄别相结合
D.选官方式新旧并存
题组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7.(2023福建泉州期中)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的机关,掌管考试权。无论大小官吏都必须经过考试……必须是考试合格的人,才算有效。……再一个是纠察权,专管监督政府官员……的事。”这一思想 ( )
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8.[2024福建福州八县(市)协作校联考]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任职令》,实行新的文官制度,取消了散官、勋官等虚官,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官等、俸禄与其职务不再脱节,而是相互对应。这一改革( )
A.顺应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
B.保证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
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社会基础
D.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9.(2023重庆南开中学期中)下图是民国二十年颁布的一张甄别证书。下列有关这张甄别证书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证书颁布于北洋政府时期
B.是文官考试后颁发的证书
C.女性不具备被甄别的资格
D.甄别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
10.(2023安徽滁州定远中学月考)民国时期实行公务员甄别,规定:审查成绩合格者发给合格证书,可任用公务员;但凡剥夺公权尚未复权者、亏欠公款尚未清结者、曾因赃私处罚有案者、吸食鸦片或代用品者,均不得任为公务员。这表明民国时期( )
A.公务员甄别只关注政绩
B.甄别合格的官员都具有实际才能
C.公务员考核注重德才兼备
D.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11.(2024河北邯郸九校期中)1945年,铨叙部部长贾景德指出,近年来高等考试举行的次数和录取人数逐渐增多,“各机关员额有限,叙补不易,分发遂感困难”“高等考试及格人员之任用机会,于法律于事实均受相当之限制”。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
A.公务员录取筛选严格
B.公务员考试与任用相脱节
C.公务员制度没有成效
D.公务员考试缺乏法律保护
题组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2.(2023浙江三校联考)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前提是( )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扩大录用规模和范围
C.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D.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2024山东菏泽期中)1905年,御史陈曾佑评价当时的大学堂分科,“学农者,为种植土化之事;学工者,为物理化学之事;学商者,为算筹贸易之事;学医者,为解剖医学之事。所学不同,却一概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将尽舍其所学,而从事于编、检乎 ”这反映出( )
A.旧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B.新式学堂利于培养专业人才
C.选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D.晚清官员秉持重农抑商思想
2.(2024河南郑州十校期中)1903年癸卯恩正并科会试在河南贡院举行,这次会试一是将首场试《四书》《五经》考题改为试“中国政治史论”5篇;二是将第二场《孝经》论改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5篇;三是明确规定考生作文一律不用八股文题材。这一现象( )
A.标志着八股取士正式废除
B.得益于新式学堂建立
C.表明科举制挣脱传统文化束缚
D.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3.(2024河南南阳期中)1907年,《盛京时报》记载铁岭城中兴源德书铺,“今虽设立学堂,彼仍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合讲》《五经备旨》《八铭》《七家诗》等书,终日无过局者”。与此相对的西门内新开新华书局,专卖学堂新书,则“获利什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缘于( )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C.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
D.传统文化已经被彻底抛弃
4.(2024重庆部分学校期中)在晚清选官制度改革中,对原有的科举、捐纳出身的人员,实行择优留用;对于官员的升调迁转,清政府在1906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制中明文规定:“其海陆军、裁判(即司法)、外交、教育各官,皆宜各用其长,自为迁转。”这些规定( )
A.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已无药可救
B.导致此次官制改革流于形式
C.体现了官员选拔方式的多样性
D.利于保持官员队伍的稳定性
题组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5.(2024北京第十四中学期中)北洋政府从1912年建立时就开始制定各种文官管理法规,到1921年止,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但当时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洋政府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
B.当时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状态
C.北洋政府的统治范围局限在北京
D.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没有建立
6.(2024广东清远名校期中)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简任官以上的文官无须考试,一般由曾任荐任最高级三年以上者升任,或从有“特殊著作”或“特殊贡献”者中选任;对于一些所谓“有特殊贡献者”也可以不通过任何考试即可由最高当权者破格提拔。该条款的实施 ( )
A.体现了文官制度的开放性
B.确立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党专政
C.提高了文官队伍整体素质
D.易导致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
7.(2024河北沧州运东七县期中)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公务员任用条例》。1930年,国民政府考试院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最高人事机构。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这些举措( )
A.反映出公务员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
B.有效避免了任用亲信现象的出现
C.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提供了政策基础
D.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题组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8.(2024陕西榆林府、靖、绥、横、定五校期中)我国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 ( )
A.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
C.迎合了政府职能转变需要
D.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题组四 思维训练
9.(2024江西南昌一中期中)下表是1764—1895年清代地方官入仕途径占比变化情况表。对表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清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德行成为清代选官的主要标准
C.甲午战败加剧了卖官鬻爵现象
D.战争导致财政困难是重要原因
10.(2023山东青岛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既要负责治安、国防等传统事务,又要管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政府工作变得复杂化和专业化。1854年,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建立廉洁、高效政府的呼声日益高涨。1855年,英国首相面对强大的压力,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英国首相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文官制度最先在英国确立。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
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1928年 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选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等。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的公务员制度成了国民党的工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8分)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1.(2024河南新乡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内容 出处
清政府的官制改革引进了诸多新因素,其颁布的许多章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钦定宪法大纲》等都一定程度体现了宪政的推进,促成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北京政府组织系统(1913年)……除特任官外,行政官员又分成三级九等:第一、二等为简任官,由总统任命;第三等至第五等为荐任官,由所属长官推荐给中央政府任命;第六等至第九等为委任官,由各所属长官直接任命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步海洋、朱小理《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等原则。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 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从表中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官员的选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2.D 3.B 4.A 5.A 6.D
7.D 8.A 9.D 10.C 11.B 12.A
1.C 依据材料“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可知,传统科举考试已不能适应当时的情况,清政府迫于形势做出一系列改革,C项正确。“全面确立”表述错误,排除A项;选官制度的改革并没有解决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B项;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D项。
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这适应了当时对新式人才的选拔要求,D项正确。清政府为了应对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没有解决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这些措施保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的结论,排除B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1909年时新式学堂获得了一定发展,学堂数目和学生人数都已形成一定规模,新式学堂的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人才支撑,B项正确。清末基础教育尚未实现普及,排除A项;清末中国贫穷落后,教育落后局面尚不能完全改变,排除C项;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排除D项。
4.A 通过学堂选官以及留学毕业生选官进入仕途的士子,具有一定的新式思想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化晚清的官僚队伍结构,A项正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B项;选官制度的变化得益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非科举制度的废除,排除C项;1905年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的选官考试,考试内容丰富、对考生多方面评价,这有利于官员文化素养提升,A项正确。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并未缓解严重的社会危机,排除B项;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考试内容,无法反映选官是否公平公正,排除D项。
6.D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学堂考试选出的官员、留学毕业生等都给予官阶,这是新式选官制度与旧式授官制度相结合的表现,说明选官方式新旧并存,D项正确。新式教育在洋务运动中就已经开始起步,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改革科举成为共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授予新式学堂毕业生、留学生官阶,考试与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的两种主要方式,排除C项。
7.D 依据材料“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的机关,掌管考试权。无论大小官吏都必须经过考试……再一个是纠察权,专管监督政府官员……的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强调官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得任用,这一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D项正确。
8.A 根据“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可知,这一改革使官名不再是身份和特权的象征,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A项正确。改革官制并不一定能保证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排除B项;“消除了”和“践行了”的说法都过于绝对,排除C、D两项。
9.D 据材料“民国二十年颁布的一张甄别证书”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效仿北洋政府,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民国二十年是1931年,北洋政府统治1928年已结束,排除A项;甄别证书不只是文官考试后颁发的证书,排除B项;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此时女性不具备被甄别的资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公务员甄别既关注成绩,又关注德行,即注重德才兼备,C项正确。公务员甄别需要关注个人政绩、品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内容,排除A项;虽然公务员甄别注重德才兼备,但不能保证合格官员都具有实际才能,B项表述绝对化,排除;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的高等考试录取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机关名额有限,很多通过考试的人不能得到任用职位,可见当时公务员考试与任用存在脱节,B项正确。
12.A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前提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A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C 2.D 3.A 4.D 5.B 6.D 7.D 8.C 9.D
1.C
材料并不能反映旧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材料批判的是学堂分科制度下,学生所学非所用,并不是肯定新式学堂利于培养人才,排除B项;陈曾佑肯定了学商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重农抑商思想,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1903年的科举考试中,考试题目已不再是传统的题目,也不再使用八股文题材,反映了科举考试受到社会思潮影响,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八股文题材不再使用并不意味着八股取士正式废除,排除A项;改革科举制主要是受时代变迁和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不是得益于新式学堂的建立,排除B项;“挣脱传统文化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3.A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广泛传播,C项错误;D项“彻底抛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4.D
材料未体现清政府的统治状态,无法得出清政府统治已无药可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次选官制度改革的结果,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未强调官员的选拔方式,无法得出其具有多样性,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中央与地方官吏选拔分离,B项正确。A项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北洋政府的统治范围在全国,排除C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存在举荐文官的现象,举荐官员制度容易出现政府内部拉帮结派现象,D项正确。举荐文官制度容易导致政府内部出现拉帮结派现象,并不是体现文官制度的开放性,排除A项;国民党一党专政情形并不只是通过举荐文官来确立的,排除B项;举荐制度容易导致政府内部帮派、贪腐产生,不利于提高文官整体素质,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通过制定条例和法律,对官员选拔作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D项正确。A项“全方位推进”表述夸大,排除;“有效避免”表述错误,这些举措实施后,南京国民政府仍出现任用亲信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与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关系,排除C项。
8.C
材料信息 获取信息 推知结论
公务员……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公务员分 类精细化 管理科学化,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需要,C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扩大公务员考录范围的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通才型人才只是公务员人才的其中一类,而非全部,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廉政建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9.D
10.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变化;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6分,任答3点即可)
(2)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公务员,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保证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突出党性,一党专政,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用人唯亲,易导致政治腐败。(8分)
解析 历史辩证思维要求学生将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或观点放到一个联系发展的整体中去,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系统完整地考察历史对象,让学生在对立统一,辩证历史思维中进行训练。通常我们在评价某一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其积极影响又要看到其消极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2)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1.答案 示例
论题: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社会局势相关。(2分)
阐述:清末,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政府采取自救的方式推行新政,废除科举制,改革官制,实行学堂选官制。随着传统科举选官制度的废除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辛亥革命后确立了官员选拔的法制模式,北洋政府出于对文官人员的需要,制定了法令体系较完备、文官考试种类繁多的选官制。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围剿”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鉴苏联经验和苏区的斗争实践等加强了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推动了新中国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8分)
总之,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2分)
(“示例”仅供参考)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中国选官制度的变革与时代局势发展关系密切,由此拟定论题为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社会局势相关。其次,阐述时,可从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对新政的影响;辛亥革命对官员选拔的影响;大革命失败后,对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人才选拔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对人才选拔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局势发展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