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2022河南郸城月考)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会宣布收回美国等国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地产权。新中国顶住美国威胁,一方面揭露美国“撤侨”真相,另一方面催促美国官方人员尽快离开中国。到1950年4月30日,美国撤回其全部驻华外交人员。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B.保持了对外关系的延续性
C.面临两大阵营的激烈斗争
D.打破了美国外交遏制僵局
2.(2024辽宁重点高中高二期中)1950年4月,中荷两国代表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在先后4次谈判期间,由于荷方在联合国经济暨社会理事会所属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中,投票反对驱逐台湾国民党代表等问题,以致建交问题无法进行。这说明当时我国外交( )
A.具有灵活务实的特点
B.以联合国为中心
C.坚持“一边倒”的方针
D.维护国家的主权
3.(2023安徽联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有这样重大的影响主要在于其( )
A.化解了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冲突
B.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D.超越了社会意识形态束缚
4.(2024河北张家口高二月考)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对共产主义的直接或间接攻击,周恩来在发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说:我们是容许不知真相的人怀疑的……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周恩来此举( )
A.有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
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C.使中国成为主要的反帝力量
D.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外交低谷
5.(2022广东湛江期末)1960年春,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不仅签订了中尼和平友好条约,而且交换了中尼边界协定批准书,还与蒙古政府签订了中蒙友好互助条约、经济援助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这些活动( )
A.表明中国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是对美苏冷战的挑战
C.体现了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有利于缓和中苏关系
6.(2024河南部分名校高二期中)下图所示为1969年前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各大洲分布统计情况。据下图可知,当时中国( )
A.恪守“一边倒”外交方针
B.侧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
C.注重团结第三世界国家
D.国际声誉得到极大提高
7.(2024北京丰台高二期中)从 1965 年到 1976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 49 个增加到 111 个。这一变化的背景包括( )
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②两极格局瓦解,冷战随之结束
③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组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8.(2024山东济宁期中)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不结盟”。这种调整主要基于( )
A.维护世界和平 B.形势发展变化
C.加强国际合作 D.国家力量增强
9.(2023山东枣庄高二月考)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外交对外协调机制日益成熟,特别是外交部部长的对外协调机制。从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东盟外长会议,后来扩展为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议。这( )
A.极大地巩固和推进了中国的多边外交
B.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C.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贡献了中国智慧
D.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10.(2024浙江浙南名校联盟高二期中)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交国家情况示意图。下列项中,关于推动1992年建交高峰出现的因素,最为密切的是( )
A.中非合作论坛的促进
B.中苏两国建交的推动
C.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变
D.中美两国建交的推动
题组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1.(2023安徽亳州高二期末)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A.新型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
B.顺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
12.(2024天津北辰期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彻底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根本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13.(2024山西运城月考)2023年1月,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这是非洲大陆第一所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对于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这反映出中国( )
A.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B.始终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C.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D.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
1.(2024河北张家口月考)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此之前,开国大典时,时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的齐赫文受邀参加,但齐赫文参加大典的身份却不是“总领事”,而是国际友人。这体现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一边倒”
2.(2024吉林四平高二统考期中)1949—1956年,新中国一直努力加入各种体育国际组织。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9人,由团长吴学谦率领访问了印度,并参观了第一届亚洲运动会。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 )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C.紧随了“三个世界”时代判断
D.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
3.(2023湖南娄底高二期末)下图为中美关系变化示意图。据示意图可知中美关系( )
A.呈现敌对与合作的循环状态
B.由中国社会制度决定基本方向
C.受双方根本利益变化的制约
D.由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决定
4.(2024河北邯郸高二期中)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各种力量经历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深刻调整,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中国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据此可知,“三个世界”理论( )
A.是统一战线的国际化运用
B.打破了旧的国际政治秩序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5.(2024河北保定高二期中)据统计,1978—1980年我国领导人对发达国家出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7%。对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出访年平均增长率为41%。同时,这一时期出访次数增长较快的还有科技、教育代表团。这些外交活动( )
A.体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
B.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C.意在拓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路
D.说明中国外交实践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6.(2024河南洛阳高二期中)下表是2002—2021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 金第二届成 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 行动共创美 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 织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 抗疫 引领 经济复苏》
A.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B.奉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战略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D.推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题组二 思维训练
7.(2024山东烟台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表为某学者归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大事简表(部分)。
时期 外交大事
20世纪 50年代 1950年,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同苏联结盟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 70年代 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到1976年,中国与11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 新时期 1992年,中国派出首支成建制蓝盔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2009年,金砖国家级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
依据上表,提取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主题,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题组三 综合题组
8.(2024江西丰城中学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美国杜鲁门政府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看作“受苏联控制、支持的结果”,继续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就关死了美国与新中国改善关系的大门。正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政策,毛泽东感到新中国有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有利于放手地进行国内建设,有利于共同对付面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威胁。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积极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上予以援助,这促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决地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摘编自徐如军《论新中国外交
思想三个层面的转变》
材料二 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大调整。这次调整自然与国际局势的变迁有重大关系,美苏两国在冷战中加强了对话,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追求。在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前提下,中国将外交政策的内涵定义为“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其中的“不结盟”更加鲜明地强调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完全独立与自主。
——摘编自伏文艳、江敏《国际局势变迁
视野下新中国外交思想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A 2.D 3.D 4.A 5.A 6.C 7.C
8.B 9.A 10.C 11.B 12.C 13.D
1.A 材料中美国等国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地产权是近代中国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新中国收回这些地产权,体现出坚持反帝斗争与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彰显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A正确。
2.D 新中国因荷兰投票反对驱逐台湾国民党代表,而拒绝与荷兰建交,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完整,故选D项。我国在主权问题上不退让的态度,是坚持原则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外交维护国家主权,并不是中国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B项;不与荷兰建交,与国家的社会性质没有关系,排除C项。
3.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故选D项;“化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B项说法片面,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国际新秩序仍未建立,排除C项。
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尊重,欢迎各国代表到中国参观体现出了中国的坦诚,有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故选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反帝问题,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知中国已经走出了外交低谷,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我国同缅甸、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说明中国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故选A项。
6.C
“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此时中国的国际声誉状况,排除D项。
7.C 结合所学新中国外交的史实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亚非拉地区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①正确;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故②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推动一大批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建交高潮,故③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其他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④正确;故选C项。
8.B 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外交孤立,根据这一形势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还没有改善,根据这一形势我国实行了“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根据这一形势我国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
9.A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对外协调机制日益成熟,获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极大地巩固和推进了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A项正确。
10.C 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产生了许多新国家,推动了中国的建交高峰,故选C项。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于2000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2年,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项;1979年,中美建交,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B 从1982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再到21世纪初,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
12.C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是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材料中体现的外交政策、方针、理念是为了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共谋发展,故选C项。
13.D 中国援建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体现了中国对非洲疫情防控的支持,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当今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仍然为西方发达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排除B项;非洲地区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C项。
能力提升练
1.B 2.D 3.C 4.A 5.C 6.C
1.B “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的外交人员,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所以在中苏正式建交前,齐赫文以国际友人的身份应邀参加开国大典,故选B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的,排除C项;“一边倒”指的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解释不了齐赫文参加开国大典的身份不是“总领事”,而是国际友人,排除D项。
2.D 中国通过体育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这有利于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从而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故选D项。材料信息与“一边倒”外交方针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B项;“三个世界”理论是在1974年提出的,排除C项。
3.C 根据所学可知,外交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C正确,D错误;1979年以后中美关系不符合“敌对与合作的循环状态”,A排除;中美关系不是由中国社会制度单方面决定的,B排除。
4.A
“三个世界”理论只是对世界局势的一种判断,不会对国际秩序产生直接冲击,也并非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排除B、D两项;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
5.C 1978—1980年,中国出访更多的发达国家和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等,这是因为中国正在探索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新思路,故选C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排除A项;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高潮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实践已打破意识形态限制,排除D项。
6.C 中国领导人参加讨论国际重大事务的国际会议,就“保护全球环境”“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推进抗疫合作和经济复苏”等提出中国的主张,这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体现,故选C项。中国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3年,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只是全方位多层次外交战略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亚太经合组织涉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项。
7.答案 主题: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包围,我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调整了对外政策,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成立中非合作论坛,为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8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分)
解析 归纳思维是一种从众多具体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式。具体在此题中,要求学生能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大事中,总结出一个结论,并进行阐述。
第一步:分析材料,提取主题,根据材料内容可得出:新中国的外交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二步:结合所学,进行阐述,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维和行动、中非合作论坛等相关史实,对主题进行说明。
第三步: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8.答案 (1)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支持新中国的各项事业。(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意义:进一步改善了中国外交环境,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是意义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外交环境、国际地位、世界和平与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