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拔高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拔高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5 10:5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
1.(2020天津,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2.(2020山东,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3.(2023全国乙,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考点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2020天津,1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5.(2022湖北,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三年模拟练
1.(2024河南信阳高三一模)《通典》载:“汉宣帝时,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请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人便之。”其后历朝多有沿袭,影响深远。据此可知,汉代以来统治者(  )
A.主张打击囤积居奇维护社会稳定
B.强调运用商业运作获取财政收入
C.反对实行行政手段保障经济运行
D.注重通过平抑物价展开社会救济
2.(2022全国百校联盟模拟)唐代后期外来侨居人户称作客户,本地原住民户称为主户。到宋代,凡有田产而缴税的在户籍上登记为主户,又称税户;没有田产的,登记为客户。这反映了宋代(  )
A.政府取消对农民迁移的限制
B.封建租佃关系正式确立
C.开始推行稳定自耕农的政策
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强化
3.(2024河南周口高三期中)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制定的州县官员条例强调,县令“亲临里甲,务要明播条章,去恶安善,不至长奸损良,如此,上下之分定,民知有所依,巨细事务,诉有所归”。此举旨在(  )
A.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宣扬儒家纲常伦理   
D.整顿基层管理队伍
4.(2022山东济宁三模)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帮助修建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表明清代(  )
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
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
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
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
5.(2023湖南长沙高三月考)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政府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
6.(2022辽宁大连二模)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C.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D.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7.(2024湖南岳阳二模)在中世纪的法国,乡村共同体作为一个自治性质的单位,以习惯法为基础,在得到领主同意后,通过村民会议及其代表自主管理公共事务。17世纪开始,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村民会议逐渐为王室监察官所掌控。据此可知,17世纪的法国(  )
A.已经形成完备的成文法体系
B.乡村共同体丧失了自治权
C.民族国家形成影响社会管理
D.基层治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8.(2024北京丰台二模)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这一规定说明英国(  )
A.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进步
B.社会救济具有惩戒性质
C.基层治理措施日益完善
D.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9.(2024湖南教研联盟高三模拟)1900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市遭到飓风及海啸的破坏,市政议会在城市重建的任务面前束手无策。州议会任命5名有能力的企业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立法与行政合为一体,最终高效地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随后这个委员会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这一调整主要说明了(  )
A.制度革新提升治理水平
B.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C.分权制衡体制弊端重重
D.市议会隶属联邦州议会
10.(2023河北秦皇岛一中月考)1969年丁伯根因为提出蛛网理论,主张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政策调节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布坎南因为提出公共选择理论,主张约束政府的权力,不应把增加社会福利与平等的权利随意交给政府,应该由公民掌握最终决策权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方(  )
A.公民运动的影响广泛深入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福利国家的弊端日益显现
D.社会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
11.(2024河北衡水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按照英国宗教改革前的传统,商人死后要将其个人财产的1/3留给教会,或将遗产留给商人行会用于接济贫困成员。在近代早期的伦敦,商人占全部慈善捐助者的36%,比例远高于贵族和乡绅,商人捐的财物也占总数的56%。商人慈善捐赠的获益者多是本教区内的老弱病残和一无所有的流浪汉等,甚至有商人直接为穷人购买衣服、食物、被褥等生活用品。中世纪后期的南安普顿商业行会章程有规定:每个成员在集会时必须携带两个塞斯特尔的啤酒给麻风病患者和其他需要照顾的人。16世纪前期,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后,教会财产被没收,教会作为慈善捐赠机构的功能被政府取代。商人在参与慈善活动过程中,其宗教情感逐渐减弱,社会责任感在不断地增强。1485年到1540年间,伦敦有45%的私人慈善捐款是给予教会的,而到16世纪末则减少到7%。受加尔文教道德观的影响,商人对贫民和流浪汉产生了厌恶感,认为他们的贫困和流浪是个人道德败坏和行为懒惰导致的。
——摘编自陈娟、陈勇《略论近代早期
英国商人的慈善活动》
(1)根据材料,指出英国宗教改革前后,商人慈善行为发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宗教改革对促成这一转变的具体作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英国商人慈善行为转变的影响。(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五年高考练
1.B 2.C 3.B 4.A 5.A
1.B 据所学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宗族内部重视社会教化,而中国古代乡村又多是以聚族而居的宗族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古代中国乡村自治是与宗族治理相联系的,得益于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乡村自治与国家政权稳定的联系,排除A项;古代中国专制制度下,实行的是“人治”,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完备,排除C项;据材料“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可知,古代乡村依然是在政府的管控范围内的,并未脱离政府的管控,排除D项。
2.C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在变法中招募灾民兴修水利,既能解决国家水利工程的修建问题,又能解决灾民的无业问题,这表明王安石力图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兴修水利需要巨额资金,国家负担反而加重,故排除A项。“煮粥赈灾”“开仓放粮”也能起到稳定灾区社会秩序的作用,故排除B项。抗灾救荒体系的建立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配套措施,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些,故排除D项。
3.B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的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要知晓彼此的人丁数、职业等,结合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措施意在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商业的政策问题,排除A项;历代统治者大多通过户籍制限制人口流动,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朱元璋要求邻里互相知晓人丁数等,是为了强化对民众的控制,而非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
4.A 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是在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前提下实施的局部举措,对于应对危机实则“杯水车薪”,罗斯福“新政”则是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力度远大于胡佛政府的举措,故A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标相同,都是拯救危机,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故B项错误;二者的举措均需要经国会批准、最高法院通过,其法律程序相同,故C项错误;二者均关注到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以及稳定金融业等社会问题,故D项错误。
5.A 根据材料“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可知,其目的在于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财政负担,故选A项。材料中的政策不能减缓老龄化进程,B项排除;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C项排除;材料中的政策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D项排除。
三年模拟练
1.D 2.D 3.B 4.A 5.A
6.C 7.C 8.B 9.A 10.C
1.D 汉代设立常平仓的出发点是利农、平抑谷价,带有社会救济的性质,被后世继承,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打击囤积居奇行为,排除A项;设立常平仓的目的是平抑谷价,而不是获取财政收入,排除B项;设立常平仓采取的就是行政手段,排除C项。
2.D 据材料可知,唐代后期以祖籍确定主客户,宋代以田产确定主客户,土地私有权更受重视,这体现了宋朝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取消对农民迁移的限制,排除A;“正式”“开始”的表述错误,排除B、C。
3.B 朱元璋制定州县官员条例,指导州县官员如何治理地方百姓,其目的是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项正确。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宣扬儒家纲常伦理不是朱元璋此举的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如何治理百姓,而不是整顿基层管理队伍,排除D项。
4.A “从弥息争讼到帮助修建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表明士绅发挥了处理社会矛盾和协调社会秩序的作用,帮助政府开展工作,是政府和百姓联结的纽带,故选A项;士绅不属于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排除B项;士绅群体是自发形成的,自觉地在民间行使相关的职能,并非政府干预和操控而形成,不能说是羁縻政策,排除C项;士绅并不享有国家赋予的任何权力,不能说是权力下移,排除D项。
5.A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符合计划经济的特征,A项正确。
6.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在城镇中实行“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在农村实行“农村合作医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出发点是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是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排除D项。
7.C 中世纪的法国,乡村共同体基本自治,17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乡村共同体的自治程度降低,受到王室监察官的限制,说明民族国家的形成影响了对乡村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乡村治理体制的变化而不是法律的发展,排除A项;自治权受到王室监察官的限制,不等于丧失了自治权,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直接得出基层治理的水平是在提升还是在下降,排除D项。
8.B 《济贫法修正案》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并且“贫民习艺所”的环境恶劣,工作繁重,待遇低下,说明这一规定具有惩戒性质,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济贫法修正案》属于社会保障范畴,不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的阶级结构,排除D项。
9.A 市政议会在城市重建的任务面前束手无策,而新设立的由企业家组成的委员会却高效地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这是通过制度革新来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A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分权制衡体制弊端重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美国联邦体制下,市议会和联邦州议会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排除D项。
10.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86年布坎南的主张是对福利国家政策的反思,与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福利国家的弊端日益显现相关,故C项正确。
11.答案 (1)转变:从直接向教会捐款捐物到通过世俗机构或直接从事慈善活动;从同情贫民和流浪汉群体到厌恶贫民和流浪汉群体;从将从事慈善当作宗教义务到将慈善视为社会责任。(4分,答出2点即可)
作用: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经济特权;新教财富观鼓励发财致富。(4分)
(2)影响: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商人对财富支配的自主性增强;有利于突破基督教传统教义和封建义务对人们的束缚;有利于慈善行为的理性化;(2分,答出1点即可)助长了贫富分化;传播了拜金主义的理念。(2分,答出1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转变”“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总结即可。
(2)从私人捐款的减少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商人在参与慈善活动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对社会风气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