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复习专题6 光和颜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下 期末复习专题6 光和颜色(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6-04 09:41: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6 光和颜色
本专题包含的内容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考查的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
专题一、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
【点拨】:1.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如图所示,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在树底下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下列关于圆形光斑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光斑是太阳的实像
B.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光斑的形状与缝隙的形状有关
D.光斑的大小与缝隙离地面的高度有关
变式训练
1.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一个开有正方形大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则太阳光下小明不可能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  )
A.三角形 B.长方形 C.正方形 D.圆形
2.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就会在屏上形成影,关于改变影子大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光源到物体的距离,影变大
B.点光源与物体距离不变,增加屏到物体的距离,影变大
C.增加物体本身的大小,影变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这是我校老师在闻澜阁水潭前拍下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白鹭在光照下形成了两个“影子”,图中A、B两个“影子”形成的原理分别是(  )
A.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 B.光的反射和光沿直线传播
C.都是光沿直线传播 D.都是光的反射
4.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线垂直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
(1)标出小铁球A在图甲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
(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甲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5.如图甲为手机防窥膜结构图,采用了超细百叶窗光学技术,其原理类似百叶窗,结构简图如图乙。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___________;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6.光源、光线和光束宇宙间的物体不论其大小与种类,其中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在研究光现象时,我们常常根据光源的大小将光源分为点光源和面光源。当发光物体的大小远远小于它到观察者的距离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发光点,称为点光源。那些不能作为一个发光点看待的光源,则称为面光源。
由于通常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时,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行进方向,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它可以表示沿箭头方向传播的极细的一束光。
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束光是有一定宽度的,我们可以把一束光看成由围绕一条轴线分布的无数光数组成的,称为光束。在几何光学中我们常用到的光束有平行光束,会聚光束和发散光束。普通光源产生的是发散光束,在普通光源和其它光学器件组合使用时,可以得到平行光束或会聚光束,激光器可以产生很好的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______(填“抽象”或“真实”)的;
(2)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______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7.如图甲所示,小明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某一位置,观察并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明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在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换了易拉罐重新正确制作并操作后,小明看到了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该像是烛焰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将蜡烛向上方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移动;若将蜡烛靠近易拉罐,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4)小明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如图乙所示,实验1和实验2作对比是在探究小孔成像与________的关系。
专题二、光的色散
【点拨】: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
3.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在白纸屏上得到了七色光,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中包含七色光
B.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反射程度不同
C.白纸屏上得到的七色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D.能看到白纸屏上的七色光是因为光屏反射了七色光
变式训练
1.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虹,是太阳光沿着一定角度射入空气中的水滴所引起的比较复杂的由折射和反射造成的一种色散现象。下列关于色散现象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B.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
C.疫情期间,人们用红外线测温枪来检测人体发出的紫外线
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2.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仍按原来方向传播 B.光将向斜上方偏转
C.在光屏上呈现各种色光 D.光屏上只呈现红、绿、蓝三种色光
3.光的色散实验不仅表明了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而且表明了不同色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不同。如图所示,相距很近的两束平行的红光和紫光,间距为d,斜射到较厚的玻璃砖的上表面,并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①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间距大于d
②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间距小于d
③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间距等于d
④两条出射光线不再平行
A.②③④ B.② C.③④ D.①②③
4.1666年,牛顿将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太阳光是复色光,②和③是单色光
B.②→③顺序依次是从红光到紫光
C.单色平行光照射同一个凸透镜红光焦距比紫光短
D.这个现象产生的原理是光的色散
5.如下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第5题)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三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三棱镜前,可以看到照到三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能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一块红色(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____(填字母)。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会分散出来
(2)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三棱镜时,________光的偏折最大,________光的偏折最小。
(3)实验中,为什么要让太阳光先通过一个狭缝再射到三棱镜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三、物体的颜色
【点拨】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被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光则被物体吸收;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单色光。
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舞蹈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 (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青色
变式训练
1.验钞机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光”,能用来控制电风扇、电视机、空调等。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紫外线
B.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
C.遥控器发出的“光”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可以用来消毒
D.遥控器发出的“光”具有热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透过它  
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各种颜色的光都能被它反射  
C.绿色植物呈绿色,是因为它吸收绿光,因此绿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最有利
D.黑板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吸收各种色光
3.中国皮影戏,是一种用驴皮做成的人物比形,在光源的照射下隔幕布进行演戏, 图甲所示,它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演绎皮影戏,展开项目化学习,首先学习小组找来一些不透明的材料,在上面画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图,将其置于光源和幕布之间,简单的皮影戏雏形出现了。
(1)皮影表演过程,其中所蕴含的光学科学原理是___________。
(2)屏幕中角色的“投影”大小,可以由操作者灵活控制。在光源和幕布固定不变的前提下,使屏幕中的“投影”变大,操作者可将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同学按照上述完成步骤的皮影戏表演,发现影幕上是黑白的人物形象,如何让影幕上的图像变成彩色呢?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改善,若要在幕布上出现红色图像,应选择透明、___________(填颜色)材料。
4.有资料显示: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学校创新小组的同学们提出衣服的颜色、衣服面料的层数与材质会影响衣服的防晒效果,于是小组同学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面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全棉T恤(黑色) 1 5%
2 全棉T恤(白色) 1 10%
3 天蚕丝T恤(白色) 1 12%
4 天蚕丝T恤(白色) 2 6%
5 化纤T恤(白色) 1 28%
6 化纤T恤(白色) 2 14%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1)实验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来反映衣服的防晒效果的;
(2)通过比较2、3、5三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
(3)比较测量结果,结合生活经验,为夏季户外活动担心晒黑的朋友们提出一条合理的着装建议:___________。
5.找五张颜色不同的纸(白、黑、红、绿、蓝),再找白、红、绿、蓝四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和一个发光电筒。在黑屋里,先把几张色纸排列在墙上,用各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蒙住手电筒的前端,再用手电筒依次照射各种色纸,把观察到的各种色纸的颜色记录在表中。
根据表中观察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6.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如图所示为彩虹形成的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6 光和颜色
本专题包含的内容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考查的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
专题一、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
【点拨】:1.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2.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在其他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
如图所示,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在树底下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下列关于圆形光斑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光斑是太阳的实像
B.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光斑的形状与缝隙的形状有关
D.光斑的大小与缝隙离地面的高度有关
【解析】光斑的形状与光源(太阳)的形状有关,与缝隙的形状无关。
【答案】C
变式训练
1.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明设计了一个开有正方形大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则太阳光下小明不可能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 (  )
A.三角形 B.长方形 C.正方形 D.圆形
【解析】在卡片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因为孔是正方形的,用乙覆盖在甲上后,孔不可能是正方形的,可能是长方形或三角形;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经孔成的像(小孔成像),光斑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是圆形的,故C不可能。
【答案】C
2.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就会在屏上形成影,关于改变影子大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光源到物体的距离,影变大
B.点光源与物体距离不变,增加屏到物体的距离,影变大
C.增加物体本身的大小,影变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B
【详解】A.增加光源到物体的距离,那么光线与物体构成的夹角减小,那么影变小,故A错误;B.点光源与物体距离不变,增加屏到物体的距离那么到达屏幕时光线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影子变大,故B正确;C.增加物体本身的大小,光线与物体形成的夹角变大,那么影变大,故C错误;D.综上所述,故D错误。
故选B。
3.这是我校老师在闻澜阁水潭前拍下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白鹭在光照下形成了两个“影子”,图中A、B两个“影子”形成的原理分别是(  )
A.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 B.光的反射和光沿直线传播
C.都是光沿直线传播 D.都是光的反射
【答案】B
【详解】拍摄到一只白鹭在浅水中的情景如图所示,黑色的影子8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则4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线垂直水平地面MN射下,A为小铁球。
(1)标出小铁球A在图甲位置时,其影子A′在地面MN上的位置(用点表示即可)。
(2)若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甲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请在图乙框中画出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的轨迹。
【解析】 (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光线被小球挡住,所以在地面上的影子是从A点向地面作垂线,垂线与地面的交点即为影子A′。
(2)虽然小球沿图甲中圆形虚线轨迹运动,但是在每一点的影子,都是从这一点向地面作垂线,影子都在地面上,由于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圆形轨迹运动,根据圆的对称性,所以影子的轨迹在地面上是一条线段。
【答案】 (1)见解图① (2)见解图②
5.如图甲为手机防窥膜结构图,采用了超细百叶窗光学技术,其原理类似百叶窗,结构简图如图乙。两侧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于___________;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答案】直线传播 减小
【详解】[1[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两侧看不清屏幕内容,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此防窥膜贴在手机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视范围内,所以不能防止上方的窥视;为了让防窥效果更好(可视范围减小),可以适当地减小超细百叶窗的间距。
6.光源、光线和光束宇宙间的物体不论其大小与种类,其中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在研究光现象时,我们常常根据光源的大小将光源分为点光源和面光源。当发光物体的大小远远小于它到观察者的距离时,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发光点,称为点光源。那些不能作为一个发光点看待的光源,则称为面光源。
由于通常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时,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行进方向,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它可以表示沿箭头方向传播的极细的一束光。
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束光是有一定宽度的,我们可以把一束光看成由围绕一条轴线分布的无数光数组成的,称为光束。在几何光学中我们常用到的光束有平行光束,会聚光束和发散光束。普通光源产生的是发散光束,在普通光源和其它光学器件组合使用时,可以得到平行光束或会聚光束,激光器可以产生很好的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______(填“抽象”或“真实”)的;
(2)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______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答案】抽象 激光器
【详解】(1)[1]我们了解到光线是为了在描述与研究光的传播方便而假设存在的,即光线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它是抽象的。
(2)[2]根据文中信息可知:激光器可以产生高亮度的平行光束。
7.如图甲所示,小明找来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戳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某一位置,观察并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明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在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换了易拉罐重新正确制作并操作后,小明看到了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该像是烛焰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将蜡烛向上方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移动;若将蜡烛靠近易拉罐,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4)小明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如图乙所示,实验1和实验2作对比是在探究小孔成像与________的关系。
【提示】 若要实现小孔成像,则小孔必须足够小。
【解析】 (1)若小孔太大,则烛焰不能通过小孔成像,所以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在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
(3)若将蜡烛向上方移动,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下方移动;若将蜡烛靠近易拉罐,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增大。
(4)实验1、2中,蜡烛到孔的距离相同,而孔的形状不同,故探究的是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的关系。
【答案】 (1)小孔太大 (2)倒立 实像 光的直线传播(3)下方 增大 (4)孔的形状
专题二、光的色散
【点拨】:1.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不可见光
3.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利用这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
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在白纸屏上得到了七色光,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中包含七色光
B.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反射程度不同
C.白纸屏上得到的七色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D.能看到白纸屏上的七色光是因为光屏反射了七色光
【解析】 七色光按序排列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
【答案】 B
变式训练
1.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虹,是太阳光沿着一定角度射入空气中的水滴所引起的比较复杂的由折射和反射造成的一种色散现象。下列关于色散现象的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
B.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
C.疫情期间,人们用红外线测温枪来检测人体发出的紫外线
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答案】C
【详解】A.白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后,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疫情期间,人们用红外线测温枪来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线,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仍按原来方向传播 B.光将向斜上方偏转
C.在光屏上呈现各种色光 D.光屏上只呈现红、绿、蓝三种色光
【答案】C
【详解】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光将向斜下方偏折,如图所示: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光的色散实验不仅表明了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而且表明了不同色光通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不同。如图所示,相距很近的两束平行的红光和紫光,间距为d,斜射到较厚的玻璃砖的上表面,并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①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间距大于d
②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间距小于d
③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但间距等于d
④两条出射光线不再平行
A.②③④ B.② C.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由折射规律可知,两条光线出射后仍与入射光线平行,则两条出射光线也平行;但是紫光的折射率更大,所以偏离的位置较大,图中紫光在上,红光在下,这样就会出现几种情况:紫光折射率比红光大,玻璃若不是很厚,两条折射光线没有交叉,则两条出射光线的间距变小,即小于d,故②正确。
若玻璃砖足够厚,在经过第一个玻璃面的折射后,两条折射光线在玻璃砖内交叉,则两条出射光线的间距可能大于d或等于d,故①、③正确。
【答案】D
【归纳】 一束光斜射到玻璃砖上,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出射光线始终与入射光线保持平行。
4.1666年,牛顿将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太阳光是复色光,②和③是单色光
B.②→③顺序依次是从红光到紫光
C.单色平行光照射同一个凸透镜红光焦距比紫光短
D.这个现象产生的原理是光的色散
【答案】C
【详解】AB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发生光的色散现象,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表明太阳光是复色光,故①太阳光是复色光,②和③是单色光,②一③顺序依次是从红光到紫光,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于红光被偏折的程度小,紫光被偏折的程度大,当红光和紫光分别平行射向相同的凸透镜时,红光的会聚点,也就是红光的焦点距离透镜远,而紫光的焦点离透镜较近,红光焦距比紫光长,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5.如下是对太阳光发生色散现象的探究实验:
(第5题)
实验一:用平面镜引入一束日光,通过狭缝照到三棱镜上,如图所示;调整三棱镜的方位,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得到的彩色光带;把白纸放在三棱镜前,可以看到照到三棱镜上的光是白光,由此得知白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能分解成各种颜色的色光。实验二:在狭缝前放置一块红色(或蓝色)玻璃,用白纸显示出照在三棱镜上的光是红光(或蓝光);通过三棱镜后,光改变了传播方向,但不分解,仍然是红光(或蓝光)。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了七色光是因为________(填字母)。
A.太阳光中含有七色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各色光分散开了
B.棱镜中含有七色光,有太阳光通过时各色光会分散出来
(2)由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各色光通过三棱镜时,________光的偏折最大,________光的偏折最小。
(3)实验中,为什么要让太阳光先通过一个狭缝再射到三棱镜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紫 红 (3)避免多束光发生色散后混合在一起,干扰实验结果
专题三、物体的颜色
【点拨】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被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跟物体颜色不同的光则被物体吸收;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单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单色光。
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舞蹈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的 (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青色
【解析】 绿光照到白色上衣后,会被反射进入观众的眼中,所以上衣呈绿色;绿光照到蓝色裙子后,会被吸收,没有光线射入观众的眼中,所以裙子呈黑色。
【答案】 B
变式训练
1.验钞机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光”,能用来控制电风扇、电视机、空调等。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紫外线
B.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
C.遥控器发出的“光”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可以用来消毒
D.遥控器发出的“光”具有热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答案】B
【详解】两种不可见光,紫外线能够使荧光物质发光,常用在验钞机上;红外线的波长较长,常用作电视机遥控器,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透过它  
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各种颜色的光都能被它反射  
C.绿色植物呈绿色,是因为它吸收绿光,因此绿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最有利
D.黑板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吸收各种色光
【解析】 绿色物体反射绿光,所以绿色植物不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绿光,因此,植物光合作用不需要绿光,C错误。
【答案】 C
【技法】辨别物体的颜色时,首先应分清它是否透明,再根据物体透过或反射的光的颜色来判断。
3.中国皮影戏,是一种用驴皮做成的人物比形,在光源的照射下隔幕布进行演戏, 图甲所示,它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演绎皮影戏,展开项目化学习,首先学习小组找来一些不透明的材料,在上面画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图,将其置于光源和幕布之间,简单的皮影戏雏形出现了。
(1)皮影表演过程,其中所蕴含的光学科学原理是___________。
(2)屏幕中角色的“投影”大小,可以由操作者灵活控制。在光源和幕布固定不变的前提下,使屏幕中的“投影”变大,操作者可将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同学按照上述完成步骤的皮影戏表演,发现影幕上是黑白的人物形象,如何让影幕上的图像变成彩色呢?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改善,若要在幕布上出现红色图像,应选择透明、___________(填颜色)材料。
【答案】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将皮影适当远离屏幕或靠近光源 红色
【详解】(1)[1]皮影表演过程,运用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学原理。
(2)[2]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在光源和幕布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将皮影偶(人物剪影)适当远离屏幕或靠近光源可使屏幕中的”投影”变大。
(3)[3]若要在幕布上出现红色图像,所选择的材料应该能够透过红光,因此,应选择透明、红色材料。
4.有资料显示: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长波紫外线。学校创新小组的同学们提出衣服的颜色、衣服面料的层数与材质会影响衣服的防晒效果,于是小组同学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面料层数 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1 全棉T恤(黑色) 1 5%
2 全棉T恤(白色) 1 10%
3 天蚕丝T恤(白色) 1 12%
4 天蚕丝T恤(白色) 2 6%
5 化纤T恤(白色) 1 28%
6 化纤T恤(白色) 2 14%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1)实验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来反映衣服的防晒效果的;
(2)通过比较2、3、5三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
(3)比较测量结果,结合生活经验,为夏季户外活动担心晒黑的朋友们提出一条合理的着装建议:___________。
【答案】长波紫外线透过率 在衣服的层数和颜色相同时,衣服的防晒效果与衣服材质有关 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或穿较厚的衣服等)
【详解】(1)[1]由题和表格可知,可通过比较长波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透过率越低,衣服的防晒效果越好,(2)[2]分析2、3、5组实验表格知,在衣服的层数和颜色相同时,全棉材质的衣服防晒效果最好,天蚕丝材质的衣服次之,化纤材质的衣服最差,说明在衣服的层数和颜色相同时,衣服的防晒效果与衣服材质有关。
(3)[3]根据以上分析,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穿全棉长袖T恤;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
5.找五张颜色不同的纸(白、黑、红、绿、蓝),再找白、红、绿、蓝四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和一个发光电筒。在黑屋里,先把几张色纸排列在墙上,用各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蒙住手电筒的前端,再用手电筒依次照射各种色纸,把观察到的各种色纸的颜色记录在表中。
根据表中观察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解析】 (1)由表可得,透明的物体只能透过与其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白色透明的物体可以透过所有色光,黑色物体不能透过色光。
(2)由表可得,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与其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白色可以反射所有色光,黑色不能反射色光。
【答案】 (1)透过的色光 (2)反射的色光
6.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如图所示为彩虹形成的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解析】 夏天,雨过天晴时,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会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再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以不同的角度射出,因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从而使人观察到彩虹。
【答案】 见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