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中国鼓的历史及其作用。
(2)聆听《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感受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3)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滚核桃》中的一段锣鼓经,并让学生学习演奏这段锣鼓经。
(4)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学情分析
(1)大致了解中国鼓的历史及其作用。
(2)聆听《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感受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3)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滚核桃》中的一段锣鼓经,并让学生学习演奏这段锣鼓经。
(4)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重点难点
(1)聆听《滚核桃》,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了解其创作手法及所表现的音乐内容。
(2)节奏的击打练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鼓乐铿锵
设计意图
1、听《欢庆锣鼓》片段,思考:我们聆听到的这段热情洋溢的音乐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 通过本段视频表演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起学生对打击乐的兴趣。
2、学生活动,回答提问(打击乐、鼓乐)
3、看完这段精彩的鼓乐,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你觉得鼓乐最适合什么场合演奏呢?为什么?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的“鼓乐”。打出课题《鼓乐铿锵》。
活动2【讲授】鼓乐铿锵
了解中国鼓的发展历史。(按照从古到今观看鼓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在哪些场合会用到鼓,并且说说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古文化上至天神祭祀,下到农耕军旅,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在古代鼓使用的两大领域:祭祀和战争。随着历史的发展鼓在民间慢慢普及。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展现出不同形式的美:他们有的阳刚,有的优美,有的威风凛凛,有的灵动轻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活动3【讲授】鼓乐铿锵
二、听赏体验《滚核桃》(绛州鼓乐)
1、乐曲简介: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设立绛州鼓,并下令创作乐曲“秦王阔点兵”,从此绛州鼓乐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而名扬天下,成为山西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之一,并被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奏时用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十名鼓手现场表演,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十分好看,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滚核桃》。
2、按照作品的结构分段欣赏《滚核桃》
A、开头部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演员们演奏本段,节奏是怎样的,她们用了哪些演奏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似乎听不出什么拍点,她们的鼓棒打在在鼓的不同方位,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教师归纳:节奏为散板,鼓手轮流演奏来表现农民晾晒核桃的时间不一致性,用滚奏的打法来表现核桃铺开来散落在地上的情景。因为核桃的大小不一,实虚不一,碰撞地面时发出的声音也就会不一样。演员们用鼓棒打在鼓的不同方位发出声音的不同来表现这一情景。
B、欣赏中段“身”部分:提问同学们,中段与开头部分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这段有了节奏。演员的演奏花样很多,很好看也很好听。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对,中段有了明显的节奏,尤其在演员的后面有个来回走动的打着响板的演员她很重要。她提示所有的演员速度。前面表演的人不论花样百变,但它的速度和拍点不变。在本段它的演奏技法包括:敲击鼓棒、敲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敲击鼓面、交替敲击鼓槌、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闷击向后推奏等。由于演奏技法的差异,造成音响音色上的不同。进而使音乐情绪变得丰富多彩。以此来表现农民晾晒核桃时的动作和心情,用打法的不同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各种响声,从而惟妙惟肖的表现了农民丰收后的欢乐景象。
活动4【活动】鼓乐铿锵
同学们,我们也一起来唱唱这段“锣鼓经”。学生跟老师学唱节奏。提问“同学们有没发现我们传统的锣鼓经都是用中文来表达的。不像外国用的是X来表示。每一个不同的字都表现了不同的音色,不信你们听听!”
教师表演这段“鼓乐”,学生仔细听在鼓上发出的不同声响并结合刚才学唱的锣鼓经音色特点看看是否一致。(教师演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要不要也来试一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打第一句“锣鼓经”。选出2—3位同学上台来表演。
活动5【讲授】鼓乐铿锵
C、分析“尾”段。
提问最后结尾段演员的运用的什么动作,其目的是什么?
看完后请同学上台来表演刚才视频中的动作。让同学们说说看这个动作表达了农民的什么心情?
教师总结:节奏松弛下来,以此来表现人们劳动后休息时的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
D、完整聆听《滚核桃》再次感受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老百姓的劳动生活场景。
活动6【作业】鼓乐铿锵
1、根据《卧虎藏龙》中玉娇龙夜盗青冥剑的画面创编节奏
2、课后找找当地的民间打击乐片断于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