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老人与海》用简洁的文字塑造了鲜明的“硬汉”形象。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后更是遭到了失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凭借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虽然没有保住大马林鱼,但老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他在这些下层人物的身上赋予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老人在与鲨鱼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老人的精神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他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把评价圣地亚哥的形象停留在老人与外界困难之间的斗争上,认为这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精神,这样的分析未免浅薄。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等的斗争是大家可以看见的。它们象征了社会中的或明或暗的危险,但别忘了圣地亚哥是一个人在与危险作斗争。一个人的战争是残酷的,他既要与外界的敌人斗争,还要与自己斗争,而与自己的斗争是最关键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没有人能够打败自己,打败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海明威作品的内涵是丰富的,这也是他的“冰山”创作风格的体现,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水面。”作品是八分之一,读者的理解是八分之七。老人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斗争的时候,他完全可以割断钓丝和绳子,从而免受皮肉之苦,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了与自己斗争,他调动自己的精神、毅力和智慧与困难和自己作斗争,他认为“痛苦在男子汉不算一回事”“我也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一个人在无依无靠时,人性中懦弱的一面会显露出来,这源于“本我”的原始性,但若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足以表现人类的顽强进取精神。弗洛伊德把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人只有克服自然本性的“本我”、克服“自我”的弱点才能达到“超我”的境界。老人正是在内心与“本我”和“自我”的斗争中,才成就了伟大的圣地亚哥和海明威。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圣地亚哥就是这样的勇士,海明威正是这样的英雄。
作家把创作当作自己的生命,海明威在1945年后遭遇一连串的变故,加之创作上的“瓶颈”,导致诽谤声四起,他于1952年创作《老人与海》,彰显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此后,病痛、流言、写作高度的不能逾越一直折磨着他,他不能突破自己,他选择了用死来捍卫自己创造的高度,他把自己定格在人生的辉煌巅峰。
(摘编自李兴春《<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与海明威》,有删改)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说:“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两次出访古巴,习近平都特意踏访海明威的写作之地。海边的栈桥、戏水的孩子、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都让他对海明威这位文坛硬汉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和感悟。“《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浩如烟海的外国作家和作品中着重提及海明威和《老人与海》,足见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身处伟大时代,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包括海明威在内的世界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仍会感动,仍会受到作品中的精神鼓舞。
(摘编自蔡小文《<老人与海>:描述永恒的精神》,有删改)
材料三 《老人与海》中的精神,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颁奖给海明威的赞辞特别提到这本书,说它鼓舞了人类的斗志,给人们带来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海明威属于“迷惘的一代”,但他即使身处迷惘仍积极反抗,反抗当时时代的悲颓。当今时代大不相同,如今我们远离战争,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现在的年轻人却被看成是“迷惘的一代”,他们越来越没有工作动力,生活状态可以用无精打采形容。
海明威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但他塑造的硬汉形象却激励了无数代人不懈奋斗,也激励着现在的年轻人。《老人与海》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激励青年人不颓废不消极,面对生活要斗志昂扬,像圣地亚哥一样有斗争精神。在《老人与海》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开朗、积极面对生活的老人。当今年轻人应该学习他对待生活充满希望的心态,无论生活抑或是工作中,无论何种境遇,始终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此才能够勇敢面对遇到的一切困难,这是我们对待困境必备的态度。
(摘编自李莉《失败的英雄圣地亚哥——经典英文作品<老人与海>赏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明威小说中塑造的“硬汉”形象,形成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他发表的小说里,都赋予了人物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
B.《老人与海》塑造一个“硬汉”形象,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身上体现了海明威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思想。
C.作者认为把评价圣地亚哥的形象停留在老人与外界困难之间的斗争上,以此判定小说的主题和人物精神,未免浅薄,还应透过作品的“八分之一”去理解“八分之七”。
D.弗洛伊德把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圣地亚哥正是在内心与“本我”和“自我”的斗争中,达到“超我”的境界,成就了伟大的圣地亚哥和海明威。
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的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度评价《老人与海》描述的精神,确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足见经典作品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B.材料二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海明威以及他的作品《老人与海》,这足以说明该作品具有深远的社会现实价值。
C.材料三指出海明威属于“迷惘的一代”,但他却积极反抗时代的悲颓,现在的年轻人却越来越没有工作动力,生活无精打采。
D.材料三认为《老人与海》的现实意义在于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生活困境,不颓废不消极,面对生活要斗志昂扬。
3.下列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上述材料中所论述的“硬汉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边防战士陈祥榕的事迹
B.鏖战山火120小时的消防员
C.现实生活中随遇而安的青年
D.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4.三则材料都谈到《老人与海》中的精神,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老人与海》描述的那种精神,那种精神即“硬汉精神”。结合自身体验与现实,思考“硬汉精神”对你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4·云南昭通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飓 风
狄更斯
①就在这事发生了的若干年后,我仍常常梦到它。我为它而激动得惊醒,我觉得我安静的卧室在那寂寞长夜里也飞腾着它的狂涛巨浪。直到现在,只要稍稍言及任何一场暴风,或一个海岸,我就马上痛切地联想到它。
②在一阵阵吹得人睁不开眼的狂风中,在飞舞旋转的沙石和可怕的喧闹声中终于得到一个暂时的间歇而足以看看海时,我被那海吓得不知所措了。高高的水墙一堵接一堵冲过来,达到最高峰后跌下时,似乎连它们中最小的一堵也能吞没这个市镇。退却的海涛轰隆一声往后撤去,似乎要在海边挖一个深深的坑,要把地面毁坏。浪头白花花的巨浪轰轰然扑向海岸,在到达陆地前就撞击得粉碎,每一片碎浪都饱含了一切的愤怒力量,急急忙忙又重新组合成另一个怪物。起伏的高山变成了深谷,起伏的深谷又变成了高山。大量的海水发出震耳的轰鸣声,震动着、摇撼着海岸;随着每声轰鸣而来的海潮聚成一种形象,然后马上变幻并离去,在这同时又把另一股奔腾的潮水击退、驱开;在地平线那头像彼岸的高塔和建筑的浪影时起时落;乌云急急地厚厚罩下;我似乎看到天崩地裂。
③“一条船破了!就在附近!”有人大叫。
④“什么船 ”
⑤“一条从西班牙或葡萄牙运鲜果和酒的帆船。如果你想看,先生,就快点!据岸上人推测,它随时会成碎片呢。”
⑥那紧张的声音沿着楼梯叫喊而去,我也披上衣服往街上跑去。我前面有很多人都朝海边跑。我赶超了许多人朝那里跑,不久就看到那发怒的海了。站在我身旁的船夫伸出他那裸露的胳膊向左边指。于是,天哪,我看到了,离我们很近呢!
⑦在离甲板6英尺或8英尺的地方,一条船桅折断了,向一边倒下,被乱纷纷的帆布和绳具纠缠住;当那船颠动和撞击时——它没有一刻静止过,那剧烈是无法想象的——那团破损断裂的东西撞着船侧,像要把它击穿。就在这时,冲击那条动荡着的船的海这时又掀起一个高浪,把人们、圆木桶、船板、上层船舷,还有那一堆像玩具一样的东西全卷入翻腾的海中,从岸上发出的惊叫声压过了风声和水声。四个紧握残余船桅索具的水手和那条破船一起从海里腾了起来。
⑧船上有只钟,当这条船像头被逼疯了的野兽那样翻腾滚动和抛动时,这只钟响了。钟声像为那些不幸的人而敲的丧钟,钟声随风飘向我们。那条船有一会儿看不见了,但一会儿又露出。又有两个人看不见了。岸上的苦恼更加剧了。男人们呻吟着捏紧了拳头,女人们尖叫着把脸转过去。有些人疯了一样沿着海边跑来跑去,朝无法救应的地方呼救,我发现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我们没有理智地向一群我认识的水手们哀求,求他们别让这最后两个绝望的人在我们眼前消失。
⑨这时,我看到人群中又有了新的骚动,并看到他们自动让开,汉姆从他们中间走到了前面。我向他跑去,重申求他救援那两人的意思。但我又记起了这于他有多危险,于是我用双臂搂住他,并求我刚才求过的那些人,求他们别放他走,别听他的,别让他去死,让他离开海滩!
⑩岸上又响起一阵惊叫。朝那破船看去,只见那船帆残酷地一下又一下打下来,把两人中的一个又打落了,然后威风凛凛地去把仅剩的那个活跃角色甩得飞旋起来。
在这种景象下,要动摇那个已毅然要拼命的人的决心,我等于向风祈求。这时,汉姆很愉快地握着我的双手说道:“如果我大限已到,那就是到了;如果没到,我可以等待。伙计们,帮我准备好!我要去了。”
我被狠狠地推到一边,周围的人把我挡住……后来,我看到汉姆穿着水手衣裤,一个人站在那里,手里握着一条绳子,也许那绳子就系在他腕上;还有一条绳子一头拴在他身上,另一头松松地盘在沙滩上,由几个远远站在那里的助手拿着一点点放松。
连我这外行的眼也能看出,这条破船就要裂开了。我看见它从中间裂开,桅上唯一的那个人的生命如系于一发之上。他依然紧紧抱住船桅。他头上戴着一顶很特别的红色便帽——不像水手帽,颜色也较鲜艳。由于生死攸关起决定作用的几条已下陷的板子在转,船已漏水了,预告他死亡的丧钟敲响了,我们大家都看到他挥动那顶便帽。当时看见他那样做时,我觉得我都要疯了——因为他那动作使我记起我旧日的一个挚友。
汉姆一个人站在那里望着海,他身后是紧张屏息的一片沉寂,身前是那暴风。有一个大浪退去时,他回头看了看那些握着紧系着他绳子的那些人,便随着浪头冲了进去,立刻和海浪拼搏起来,忽而与高山一起升腾而起,忽而与深谷同时降下;终于他又被推到岸上,人们赶快把绳子收了起来。
汉姆受伤了。我从我站的地方看到他脸上有血,可是他根本没想到这一点。他似乎急切切地在教他们把他放松一些——也许我只是从他胳膊的动作上这么推测——然后像先前那样出发了。
这时,他奋力朝破船靠去。他时而随高山升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沉入起伏的泡沫,时而朝岸的方向漂浮,时而又向船的方向漂浮。他艰难勇敢地挣扎。那段距离并不算长,但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了。终于,他挨近了那条破船。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靠一步,他就抓住它了。可就在这时,一股高山一样的深绿色海水从船的那边朝岸的方向涌来,他似乎一下就跃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我跑到人们收绳子的地方,只见海里有些团团转的木片,好像刚才不过打破了只木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惶恐。他们把汉姆拖到我脚前——没有知觉——他死了。他被抬进最近的房子里,这时再没人阻拦我,我留在他身边,忙着用尽了一切急救方法,可他已被那巨浪打死了,他那颗宽厚的心也永远安静下来,不动了。
当一切希望都放弃,一切都已做完后,我在床边坐了下来。这时,一个认识我的渔人来到门口,低声喊我。
“先生,”他说道,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这时已淌满热泪。他嘴唇颤抖着,面如死灰。“你肯去那边一下吗 ”
我从他表情上看出我记忆中的旧事。我靠在他伸出来扶我的胳膊上,失魂落魄地问他道:“那具尸体靠岸了 ”
他说道:“是的。”
“你认得那尸体 ”我问他道。
他什么也不说。
可是,当我站在海边,就在当年艾米丽和我曾经寻找贝壳的地方,就在佩格蒂先生那条旧船昨夜被风吹散后一切碎片落下的地方,就在被斯蒂福思伤害的那个家的残迹之中,我看见斯蒂福思头枕着胳膊躺在那里,正像我过去在中学学校里时常见他躺着的那样。
(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相关情节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曾被继父送到大卫乳母的兄弟——渔民佩格蒂先生家里。在亚摩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大卫与佩格蒂及佩格蒂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丽和汉姆,一起过着清苦但和睦的生活。后来艾米丽经受不住大卫中学同学阔少爷斯蒂福思的引诱,竟在与汉姆结婚前夕与他私奔国外。后来,佩格蒂和汉姆经过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蒂福思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艾米丽,并决定将她带回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就在启程前夕,海上突然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亚摩斯遇险沉没,只剩下一个濒死的旅客紧紧地抓着桅杆。汉姆见状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了岸边,原来竟是诱拐艾米丽的斯蒂福思。艾米丽被汉姆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回到澳大利亚后,她终日在劳动中寻找安宁,并且终身未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头说“只要稍稍言及任何一场暴风,或一个海岸,我就马上痛切地联想到它”,这表明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紧张、担忧与悲痛。
B.听说船快要沉没,遭受飓风袭击的海岸上聚集了许多围观的人,这表明人们爱看热闹的心态。
C.“我”一会儿没有理智地向水手和汉姆请求救援船上的人,一会儿又请求别让汉姆去,这反映了“我”的虚伪无常。
D.汉姆一开始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救的人是自己的情敌,如果他知道,他一定不会去施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第②段对于飓风的环境描写,采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飓风来临之时海面的情形,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
B.文本第段汉姆出发前“他身后是紧张屏息的一片沉寂,身前是那暴风”,通过对比,突显此次行动极其危险。
C.文本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了汉姆的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体。
D.文本的结局是汉姆被浪打死,那个仅存的遇险者也死了,“我”认出遇险者的尸体正是“我”的同学斯蒂福思,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8.文中不乏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出现,本文第⑧段和第段都提到了“钟”,请简析“钟”的象征意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9.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道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祈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将祈至于古之立言者邪 将祈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选自韩愈《答李翊书》)
乙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 远乎 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穀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甲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养其根而俟A其实B加其膏C而希其光D根之茂者E其实F遂G膏之沃者H其光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速,指飞快,与“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和“不速之客”中的“速”在词义上皆不相同。
B.乃,解释为才,“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乃”解释为“竟然”,两者词义上不同。
C.明,指阐明,《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明”表彰显,两者用法相同。
D.《书》,指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与甲文“游之乎诗书之源”的“书”所指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认为想要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就不能急功近利,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
B.韩愈认为在能够清楚明了地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还不够完善的内容以后,写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C.柳宗元年长以后,才明白文章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的,故不再随便讲究形式、辞藻、声韵,把这些当作自己的才能了。
D.柳宗元在写给韦中立的信中,既阐述了自己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也提到了自己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2)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
14.从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为文之道” 请结合以上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雪中寻梅
陆 游
(其一)
莫遣扁舟兴尽回①,正须冲雪看江梅。
楚人原来知真色,施粉何曾太白来②!
(其二)
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
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
注①用《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访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之典。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莫遗”二句紧扣题面,反用典故,写出了诗人踏雪寻梅的高雅兴致。
B.“楚人”二句批评宋玉,江梅洁白的花瓣如同施粉一般,何曾太白呢
C.“幽香”二句化用林逋的咏梅名句,又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江梅的精神。
D.“正是”二句将江梅比拟为隐士巢父和许由,暗寓着诗人自身的形象。
16.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高,这两首诗刻画了江梅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同学打算明年毕业后去泰山游览,如果他想追随姚鼐登山的足迹,那么你推荐他的登山路线是“ , ”。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 ,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洁白的雪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① 。当它发威时,大量的积雪从山坡上翻滚而下,将沿途遇到的一切摧毁,形成雪崩。 ② 雪崩是积雪向下迅速滑动的自然现象。发生雪崩的地方必然是倾斜的山坡或沟谷,坡度越大, ③ 。山坡积雪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时,才会发生雪崩;积雪厚度超过70厘米时,就会经常发生雪崩。
雪崩大都发生在高山积雪地区,雪崩时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灾害。故而雪崩被人们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其实在雪崩中,比雪崩本身更可怕的是雪崩前面的气浪。雪流能驱赶着它前面的气浪前行,而这种气浪的冲击比雪流本身的打击更加危险,气浪所到之处,房屋被毁,树木消失,人会窒息而死。有时雪崩体本身未到,而气浪已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阻挡物冲得人仰马翻。行踪诡秘的雪崩使得身处雪山的人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死亡的危险,美丽的雪峰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捉弄着人们,没有人知道雪崩会何时来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19.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3小题,10分)
(2024·浙江宁波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聂赫留朵夫沿着熟悉的街道步行回家,一路上反复想着。刚才他同米西[注]谈话时的沉重心情到现在始终没有消除。他觉得,他对她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从没有对她说过任何对自己有约束力的话,也没有向她求过婚。但他觉得实际上他已经同她联系在一起,已经答应过她了。然而今天他从心里感觉到,他无法同她结婚。“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他反复对自己说,不仅指他同米西的关系,而且指所有的事。“一切都是又可憎又可耻。”他走到自己家的大门口,又暗自说了一遍。
“晚饭我不吃了,”他对跟着他走进餐厅的侍仆柯尔尼说,“你去吧。”“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聂赫留朵夫瞧着柯尔尼,觉得他很讨厌。他希望谁也别来打扰他,让他安静一下。他走到客厅——三个月前他母亲去世的地方。这会儿,他走进这个灯光明亮的房间,不禁想起了他同母亲最后一段时间的关系。他觉得这关系是不自然的,令人憎恶的。这也是又可耻又可憎。他想到,在她生病的后期,他简直巴不得她死掉。他对自己说,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其实是希望自己早日摆脱她,免得看见她那副痛苦的模样。
“不行,不行,必须摆脱,摆脱这些虚伪的关系,抛弃遗产,抛弃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对,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国外去,到罗马去,去学绘画……”他想到,“必须赶快辞去陪审员的职务,还得同律师商量好这个案件。”
注米西:公爵小姐,聂赫留朵夫此时的恋人。
20.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第一个“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B.“是。”柯尔尼说,但他没有走,却动手收拾桌上的东西。
C.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D.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2.“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和“可憎!可耻!”相比,在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方面效果更佳,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第三单元检测
1.A 解析 A项说法绝对,曲解文意。由原文“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他在这些下层人物的身上赋予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可知,原文有“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等限制词,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2.C 解析 C项中“现在的年轻人却越来越没有工作动力,生活无精打采”错误。由原文“现在的年轻人却被看成是‘迷惘的一代’,他们越来越没有工作动力,生活状态可以用无精打采形容”可知,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没有工作动力,生活状态都无精打采,文中特指被看成“迷惘的一代”的年轻人才具有此状态。
3.C 解析 材料中论述的“硬汉”(老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凭借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这一类人物的身上被赋予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他们身上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C项中“现实生活中随遇而安的青年”不具备“硬汉精神”。
4.①材料一侧重写海明威塑造了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以及人们对圣地亚哥的评价。②材料二写习近平从自身经历和感悟谈圣地亚哥硬汉精神的永恒作用,以及对人类的精神鼓舞。③材料三写了作品对现实中年轻人的影响。
5.①乐观开朗,积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②正视困难,勇敢面对,永不退缩,永远迎头而上。如我们当下社会中的一些“逆行者”,面对山火、洪灾、地震等,都能一马当先,他们也是新时代的硬汉。③出手及时,做事果断。如圣地亚哥对待各种各样的鲨鱼,基本都能做到稳准狠,直击要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有这种冷静的判断,果断地出击。④奉献和付出。如老人圣地亚哥很多次的坚持,很多次的希望,都是为了小男孩。强大的外表之下,是柔软的内心。如我们的奉献者,对来犯之敌绝不手软,对家国和人民柔肠百转。
6.A 解析 B项中“这表明人们爱看热闹的心态”错误,原文中有“男人们呻吟着捏紧了拳头,女人们尖叫着把脸转过去……别让这最后两个绝望的人在我们眼前消失”,可见并非是“爱看热闹”,更多的是紧张、担心和关怀。C项中“虚伪无常”错误,原文中说“向他跑去,重申求他救援那两个人的意思。但我又记起了这于他有多危险,于是我用双臂搂住他,并求我刚才求过的那些人,求他们别放他走,别听他的,别让他去死,让他离开海滩”,可见“我”的心理极为复杂,一方面想要救船桅上的人,一方面又怕汉姆遭遇危险,都是出于关爱,并非虚伪。D项中“如果他知道,他一定不会去施救”错误,原文中汉姆在出发救援前对“我”说:“如果我大限已到,那就是到了;如果没到,我可以等待。伙计们,帮我准备好!我要去了。”后文汉姆受伤后,他依旧奋不顾身冲向大海去营救,以及文末那句“他那颗宽厚的心也永远安静下来,不动了”的表述,让我们感受到汉姆不是那种自私自利、拘泥于个人恩怨的人,而是一个无私、无畏,勇于奉献、拥有大爱精神的人。
7.D 解析 D项中“是‘我’没有预料到的”错误,原文中第段末尾“我们大家都看到他挥动那顶便帽。当时看见他那样做时,我觉得我都要疯了——因为他那动作使我记起我旧日的一个挚友”已埋下伏笔,因此,“我”早已预料。
8.“钟”与死亡、祈祷等含义相关,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文中第⑧段以险恶的环境映衬“钟声”,凸显了人们对船上人员安危的担忧,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推动后文情节的发展;第段“丧钟敲响”,暗示了斯蒂福思死亡的结局。
9.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②小说是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10.BDG 解析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即B、D处断开;“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即G处断开。
11.D 解析 A项正确,意思为:飞快/招致/邀请。B项正确,意思为:才/竟然。C项正确,都是形容词作动词,阐明/彰显。D项中“不同”错误,甲文“游之乎诗书之源”的“书”亦指《尚书》,与乙文的《书》所指相同。
12.B 解析 B项中“写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错误,这个阶段“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等到文章里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以后再过些年,写文章才能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13.(1)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
(2)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合乎准则。
14.①广泛学习,从古书中汲取养分;②文以明道,文章要阐明圣人之道;③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④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⑤要注重文章的气势;⑥要注意写作的态度。
参考译文
甲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启,李生足下:您的来信中文辞立意很高,而您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虚和恭敬。能像您这样,谁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诉您呢 您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想法,是正确的,您所做的和您所期望的,很相似并接近了。只是不知道您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 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顺利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会明亮。
或许还是有困难之处的。我所做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了还是没有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我学习古人著书立说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和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有所迷失。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力求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辞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议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讥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好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就像阻拦泉水一样迎上去截住思路,平心静气地审视推敲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乙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以为讲究文辞就能把文章写好。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圣贤之道的,因此不再随便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作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 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华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敢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练;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
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合乎准则;以《春秋》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灵动多变: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穀梁传》,而磨炼出它那样的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放开思路,参考《国语》以使文章增强情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有隐微深沉的含义,参考《史记》以使文章简洁凝练: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的办法。
15.C 解析 C项中“夸张”错误,应为“拟人”。“雪虐风饕”指风雪交加,形容严寒。这是将风雪比拟为人。“亦自如”是说江梅在这种严寒环境下镇定自若,这是将江梅比拟为人。全句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16.①刻画了江梅冰清玉洁、芬芳淡雅、傲雪凌寒、蔑视名利的花中高士形象。②江梅花瓣洁白,散发幽香,疏影横斜,在漫天风雪的侵袭之下,镇定自若。她正像花中隐者,对于世俗富贵毫不在意。
17.(1)越中岭 复循西谷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莫春者 春服既成
18.①但是美丽的雪山也有暴怒的一面 ②那么什么是雪崩呢
③越容易发生雪崩
19.雪崩多发于高山积雪地区且不可控,发生时会引发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灾害,且更危险的是它前面的气浪。
20.D 解析 波浪线句中“他这是希望她早日摆脱痛苦”中“是”有“虽然”的意思;A项,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有判断的意思;B项,表示答应;C项,表明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具有判断的意思;D项,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21.①逗号让画横线句成为几个独立的短句。②增强了动作性。③强化了主人公渴望摆脱现状,渴望走上精神复活之路的迫切心理。
22.①“又可耻又可憎,又可憎又可耻”这句话用了反复(回环/顶真)的手法。②更能充分展示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情感回旋,体现出他强烈认识到自己的污秽和虚伪。③相比“可憎!可耻!”更具有表现力,能让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23.写作指导 这是由两则引用作品中句子组成的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含义。第一则是说人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一些必须面对但又难以改进的事情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记住这些事——勇敢面对,接受挑战,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第二则中“遍体鳞伤”指的是人生中遭遇的挫折会让我们受伤,“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是指遭遇挫折后的成功。要针对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价值深入探究,结合人生经历和体验,谈自己对这两句话的认识和从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可以从“记住了哪些事”和“如何铭记的”“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展开思考,谈人如何直面遭遇,战胜困难,让生命中的遭遇化作成长的营养;也可以谈在“做那些必需但又难以改进的事情”过程中得到的感悟,能够进一步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还可以从整体角度进行立意,写铭记你生命中那些遭遇的过程就是看到自己、认识自己、点燃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