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聆听《锦鸡出山》、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掌握“打溜子”的基础知识。(二)聆听鼓乐《滚核桃》,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
(三)体验鼓乐演奏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能力。
2学情分析
我校高中学生多数来自我区各初级中校,音乐基础相对还不错,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名族鼓乐都有所接触,所以,对民族乐器的演奏、音色、风格有一定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根据高中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具体实际,在教学内容、教法、设计等上有别于初中的新发展。
3重点难点
重点:作品结构头、身、尾。
难点:理解情境与节奏的内在联系。
教具:打击乐器多媒体等
4教学过程
4.1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鼓乐铿锵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学生视听一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从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音色、力度、速度切入)。[创设情境、调动气氛、回顾旧知识]
1、主要是什么乐器演奏?是用那些音乐要素来表现的呢?
生:略
问:1、除了刚才看到的鼓,你还了解哪些鼓?生:略(出示部分鼓图片及名称)(有固定音高和非固定音高)
2、击鼓的方法和演奏的音色?生:回答问题并作出演示。
3、鼓的记谱方式?
二山西绛州《滚核桃》
1、选自山西绛州《滚核桃》,简介。
乐曲简介:一千三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设立绛州鼓,并下令创作乐曲“秦王阔点兵”,从此绛州鼓乐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而扬名天下。成为山西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之一,并被载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奏时用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十名鼓手现场表演,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十分好看。下面我们一起聆听一首山西绛州的民族鼓乐《滚核桃》。秋天,核桃熟了,在黄土高原晋南一带的农民将其沤烂脱皮,晾晒于房瓦之上,干透之后随风沿屋瓦滚落而下,坠地有声。这首乐曲分为头、身、尾三部分,表现手法有敲击鼓梆、鼓面;闷击鼓面、交替敲击鼓棰和鼓梆、单手滚奏等。并用“花敲”击法,不断变换鼓面鼓梆和鼓棰之音色,生动地模拟了这一特定的生活场景。
2、聆听《滚核桃》全曲
问:1)作品表现的怎样的劳动场景?---生:略
2)、作品由有几段构成呢?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头、身、尾
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鼓吹乐”,又称“鼓乐”。
3、分段欣赏三个部分片断,实践体验节奏特点,进一步明确作品段落。
师:出示课件---头、身、尾,分片段感受。
实践:体验活动,学生可以利用乐器,也可以自己发现其他发音物体创造头、身、尾结构的短小的节奏作品表演。(练习过程中,注意引导段落的区分可以用音色、节奏等对比体现)
聆听--头
问:演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生:略
鼓手轮流演奏鼓梆,渲染出晾晒核桃的生活场景。随着演奏者的依次进入增强然后渐弱。无明显的规律的律动,具有散板特点。师生实践感受其特点。
聆听--身
聆听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问:1.主要节奏是什么 ---(当你听到该节奏时用手打出来)
2.这个节奏出现了几次?每次演奏有什么变化?
3.你能联想到怎样的劳动场景?
鼓手采用合奏的形式表现了农民晾晒核桃时的动作和心情,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各种响声,从而唯妙唯肖的表现了丰收后的一派欢乐景象。骨干节奏为主不断反复,加速,增强最后达到高潮。有明显的节奏感。(边听的时候提醒学生可以跟着拍打节奏)
教师和学生配合完成“身”的节奏,教师用鼓击出节奏“冬”学生击出其他节奏。
3)聆听--尾,节奏松弛下来,表现了人们休息后的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无明显的规律的律动,具有散板特点
4、完整视听感受《滚核桃》
(三)、问:刚才我们感受到了作为“群音之长”的鼓乐的非凡魅力,那同学们还了解我们身边其他的民间打击乐器吗?有哪些?
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湖南土家族民间乐曲《锦鸡出山》。视听《锦鸡出山》片段
师:简介下情节
问:1)、通过音乐审美联想,对应课本,你认为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场景?为什么说是表现这种情景 (引导学生从乐器表现力)
3、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是湖南土家族逢年过节、婚娶祝寿、丰收迁居等喜庆节日活动中经常演奏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又称打家伙、打路牌子。是由钩锣、溜子锣、头钹、二钹等四件金属体鸣乐器组成的,有的地区在合奏中还加用唢呐,称为五支家伙。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三、聆听三个视频片段,节奏或鼓乐在视频中起到哪些作用?
升华体验了解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境之间的关系,感受中国民间打击乐的非凡魅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