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鼓乐铿锵 配套教学设计(25)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节:鼓乐铿锵 配套教学设计(25)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10 10:31:5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新设计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2教学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3学情分析
学生音乐基础较薄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特别是对鼓乐知识了解甚少。但大多数学生对鼓乐文化充满好奇与热情,喜欢参与并有一定的演奏能力,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4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击乐的演奏方法。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从创设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本新课题的兴趣。
播放乐曲《鸭子拌嘴》
教师问:乐曲模仿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动态?
活动2【讲授】1、播放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
感受、体验《锦鸡出山》的典型节奏。
参照书上的五个小标题来聆听音乐。
2、音乐知识:“打溜子”并分析乐曲“螺螄结顶”。
提问:乐曲真正在表现什么情绪
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学生想像《锦鸡出山》表现什么样的画面。
“结对出山”的速度稍快。它采用节奏由疏而密、力度由弱到强等表现手法。
学生跟随老师拍掌学习“结对出山”的典型节奏。
学生体验,感受其音乐情绪
让学生认识音乐知识“打溜子”。
引导学生探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会。
3、播放《滚核桃》
教师提问:《滚核桃》分为头、身、尾三部分,你听出乐曲的这种结构形式吗?
提问: 你能从中找出农民晾晒核桃的生活原型吗?学生分析乐曲的艺术表现手段。
学生感受、体验。
学生试体验,模仿。
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情景,借以抒发丰收时的欢快喜悦心情。
山西绛州鼓乐:由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演奏.
4、播放《滚核桃》
问:这首乐曲的乐器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口噙子数板。
演奏乐器:管子(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等和一些打击乐器。
音乐知识:“鼓吹乐”与“吹歌”。
提问:音乐主题有几个?它们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诵读“口噙子数板”。
流传在北京的一首儿歌 ,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
一人领诵、众人齐唱。
欢快、活泼。
模仿北京的方言口语。
进一步学习理解“鼓吹乐”、“吹歌”。活动3【活动】聆听《击缶而歌》与《非洲鼓舞》  比较中外鼓乐的差别,谈一谈感受!
曲目:《击缶而歌》
气势:磅礴、雄浑
节奏:简明但不单一
伴奏乐器:同类型的鼓
音色:庄重、平和
曲目:《非洲鼓舞》
气势:激情四射
节奏:复杂多变
伴奏乐器:多面的鼓
音色:奔放、热情。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的能力。
活动4【练习】根据《西游记》故事,为师徒四人创编打击节奏
学生实践练习,为其创编打击乐合奏并进行表演。(分组练习锣鼓乐,体会打击乐的魅力!)此环节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学生深刻理解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活动5【作业】观看《现代打击乐》
观看《现代打击乐》影片,思考生活中的音响素材,引导学生节奏练习。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