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4 09: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
无  衣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两句是“          ,          ”。
(2)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          ”和“          ”两句。
(3)《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          ,          ”。
(4)《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语意是递进发展的,如,“与子同仇”,侧重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而“          ”则是行动的开始,“          ”则指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5)《秦风·无衣》中,展现着秦国军民互助的团结精神,其中描绘士兵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愤慨地磨刀擦枪,一起行动的句子是“          ,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3题。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③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当时杜甫正欲由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②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请缨:将士请命杀敌。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岁暮》前四句陈时事,后四句抒怀抱,饱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对国家的热爱。
C.《岁暮》“烟尘”与后文的“鼓角”视听结合,突出了边地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岁暮》诗人客居西蜀,渴望济世,不敢吝惜一己之性命,但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3.《无衣》与《岁暮》两首诗中,先秦与唐朝将士对待战争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两种不同态度。
春江花月夜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          ,          ”。
(4)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          ,          ”。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暗用典故,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可见游子思妇相思别离之苦。
(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月入户中,牵扰思妇心神,“          ,          ”两句中,思妇的两个动作虽是徒劳却富有深情,生动地表现出其内心的惆怅和对离人的思念。
二、古代诗歌阅读
(一)课内阅读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
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在人间大地上。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
3.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慨叹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4~5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而不露痕迹。
B.“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人恼恨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
C.“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灭烛之后,诗人更觉自己的可怜,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D.“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诗人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但这奇想无法实现,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之情。
5.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将 进 酒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情绪的诗句是“          ,       ”。
(2)李白虽然在政治上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其《将进酒》中的“          ,          ”就是明证。
(3)李白《将进酒》中,批判统治阶级埋没人才,表现诗人不再抱有幻想,转而逃于酒乡的诗句是“          ,          ”。
(4)在《将进酒》中,呼应前文“惟有饮者留其名”,化用三国时曹植洛阳宴饮典故,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诗句是“          ,          ”。
(5)《将进酒》中,李白用“白发”“青丝”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两句是“             ,          ”。
(6)《将进酒》开篇“          ,          ”两句,以黄河水为喻感慨时间一去不复返,引出后面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题。
致 酒 行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③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④,谁念幽寒坐呜呃⑤
注①主父,即西汉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空:只。④拏云:指凌云高举。⑤呜呃:悲叹声。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零落栖迟”与“一杯酒”,写诗人于飘零落魄中,遇主人捧杯劝酒,受到祝福。
B.诗人以主父偃自比,“困不归”中含辛酸之情;“家人折柳”,即想象家人的望眼欲穿。
C.“天荒地老无人识”以夸张手法表现马周有才华却“无人识”,最终冒犯皇帝的悲苦。
D.全诗运用主客对话的方式:“吾闻”的“吾”指劝酒的主人,“我有”的“我”指诗人。
3.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致酒行》结尾四句与《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中,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悲哀的句子是“          ,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
(3)《江城子》中“          ,          ”两句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          ,          ”用白描手法简约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特征。
(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写诗人通过梦境跨越时空、回到故乡后,在梦中看到的昔日的熟悉场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2~3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 鸪 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著名的城门。②梧桐半死:比喻失偶。枚乘《七发》中说,龙门之桐,其根半生半死。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中词人眼前的“孤坟”与贺词中的“重过阊门”均为悼亡的缘由。
B.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
C.贺词的“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意在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
D.这两首词的下片,苏词重记梦怀人,贺词重写景思人,境不同而情皆深。
3.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两首词各具艺术特色,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
古诗词诵读
无  衣
1.(1)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2)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3)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4)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5)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2.D 解析 D项,“只得暂时保全自己”分析错误,“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
3.①与子“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意思是与你同穿战袍、共同前进来对抗敌人,体现了将士以大局为重,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共同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用反问句式,意思是,面对惨烈战争时,唐朝将士却懦弱无能,无人担当大任,请命杀敌。
春江花月夜
1.(1)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2)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3)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4)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5)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6)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2.D 解析 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江水”当作人来写。
3.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4.C 解析 “灭烛之后,诗人更觉自己的可怜”理解错误,这两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5.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望月怀远》中的“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将 进 酒
1.(1)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4)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2.C 解析 C项“最终冒犯皇帝的悲苦”错误。“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意思是“借纸上几行奏章,直接向皇帝进言,博得了皇帝垂青”,没有冒犯皇帝的意思,更无悲苦,本诗表达其虽备受挫折但凌云之志不改之意。
3.《致酒行》结尾,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施展抱负的心情。《将进酒》结尾,李白大声呼喊,要将手中名贵宝物都换成美酒,与友人一起排遣心中之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情感态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1)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2)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3)明月夜 短松冈 (4)尘满面 鬓如霜 (5)小轩窗 正梳妆
2.D 解析 A项,“苏词中词人眼前的‘孤坟’”错误,“孤坟”不在词人眼前,而是词人联想的形象;由题目中“记梦”可知,苏轼“悼亡”的缘由不是“孤坟”,而是“梦”。B项,“描绘梦境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错误。苏轼用“尘满面,鬓如霜”描绘的是现实中的自己经历十年沧桑后的样子,不是“梦境中”。C项,“表达对梧桐、鸳鸯的悲悯之情”错误,贺铸用“梧桐半死”“鸳鸯失伴”为喻,意在表达自己丧妻之后孤单悲苦的感情。
3.①苏词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来寄托自己的悼念之情。词人设想长眠于地下的妻子每到凄清的明月之夜因远离爱人独守短松冈而柔肠寸断,这份痴情苦心感人至深。②贺词通过回忆生活细节、今昔对比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怀念。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曾经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达了对与他患难与共的妻子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