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一中高考冲刺语文试题(B卷)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前,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活跃着来自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各种理论。人们所拥有的文学理论从未像现在这般丰富,但在解说诸多看似熟悉的概念和对象时,却从未有现在这么多犹疑和分歧。伊格尔顿的名作《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以“文学是什么”作为导言,却始终没有为文学下定义;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专章讨论“文学是什么”,却以“文学的矛盾”草草收结。如何认识文学的根本性质及存在方式,已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伊格尔顿无情地拆解了不少关于文学的定义,但也正是那些审慎的梳理与辨析,为消除分歧、寻求共识提供了可能,使某种具有启发性的“文学观”得以凸显:“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理由而赋予其高度价值的任何一种作品。”与伊格尔顿小心翼翼地维护“价值”相似,卡勒在描述文学的功能时将“意义”设为落脚点,主张文学“是一种召唤阅读、把读者引入关于意义的问题中去的写作”。
文学始终与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密切相关。尤其在经历过20世纪末21世纪初“文学终结论”的冲击以后,我们见证了文学至今仍在存续发展,更有理由确信:文学就是价值和意义的载体。那么,这价值和意义从何而来,又如何表现?注目于作品,曾有论者主张“结构”与“张力”是价值和意义的不竭源泉;聚焦于读者,有论者认为是“审美知觉”和“期待视野”等塑造了价值和意义;环顾社会背景和文化心理,有论者强调“生产机制”及“原型经验”等生产了价值和意义。这些说法各有一定合理性。但笔者更想说的是: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只是从理论上得到支持或辩护,更有待作家付诸行动。作品总是先由作家创作出来,然后被读者阅读,最后才可能引发关于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无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这个时代的作家有无创造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求。我们不妨将作家有意识地赋予作品以价值和意义的行为称为“叙事自觉”。作家的叙事自觉越是强烈,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越是明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描绘,至今读来仍富于诗意和美,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大概是作家得心应手的理想境界。但他还敏锐地注意到,作家意图与创作效果之间可能会有差距:“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或许“图谋”甚广,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效果往往不能如愿。我们看重作家的叙事自觉,并不是要求一蹴而就,而是期待他们在实践中逐步臻于纯熟,最终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在成熟的作家身上,我们总能发现他们都拥有可贵的叙事自觉。叙事自觉涵盖面甚广,其中最突出的是两点:他们不仅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情势有充分认识,还对自己所运用的文学形式有独到体会。前者若简称为“当下感”,后者则可称为“形式感”。“当下感”彰显了文学的时代性和现实关怀,“形式感”则显示着文学的审美特性。
(摘编自徐阿兵《当下文学呼唤叙事自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下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分歧甚大,原因在于哲学、心理学等过度介入文学研究。
B.21世纪以来文学蓬勃发展,人们对“文学就是价值和意义的载体”达成了普遍共识。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不需要理论上的探讨,而取决于作家创造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求。
D.作家即便对作品质量有着强烈的追求,也未必就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对此不应苛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列举了伊格尔顿和卡勒的事例,表明“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难以得出定论。
B.作者认为,关于作品价值和意义来源的三种说法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各有其合理性。
C.文章两次征引刘勰的论述,其意图均是证明作家意图与创作效果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D.文章解说了“叙事自觉”的基本内涵,并强调文学创作要重视“当下感”和“形式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学是价值和意义的载体,作家应该努力让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价值和意义,在创作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
B.卡勒倡导文学“是一种召唤阅读,把读者引入关于意义的问题中去”,可见他属于“聚焦于读者”的学者。
C.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与文中“文学的时代性和现实关怀”有相通之处。
D.一个时代的文学事业要实现发展繁荣,离不开一个既具备“当下感”,又具有“形式感”的作家群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再次为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红利。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又是什么?它将如何赋能生产生活呢?
“‘人工智能+’是将人工智能作为当前行业科技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并提取出来与各行业相加,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新型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博大数据CEO张永健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这里的“+”代表了融合、增强的意思,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技术领域,而是与各行业融合,并达到1+1>2的效果。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已经迎来快速发展的节奏。来自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及相关企业已超345.7万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此前测算,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
“全球范围内,由大模型驱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正在形成,‘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是顺应潮流,也恰逢其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道强告诉记者,正如9年前“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推动了互联网应用从消费者走向产业端,并加速各行各业向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广泛结合,激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具体到贯彻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方面,张永健认为,关键在于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并通过应用场景来推动技术的落地和应用。“这涉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算法的优化、模型的训练等多个环节,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探索出最适合的应用模式。”
其实,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多个方面。不论是我们常用语音助手来查询信息、播放音乐,还是智能家居系统中智能门锁、智能照明等功能,都在让生活更加便利。
张道强说,随着ChatGPT、Sora等技术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在金融、教育、交通等行业已经展现出更具前瞻性的发展前景。而日常生活中诸如智能医疗机器人、L4级无人驾驶(高度自动化驾驶)等“科幻级”应用场景的实现,还有待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突破。“相信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我们必将加速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生活‘AI含量’都极高的智能新时代。”
(选自《“人工智能+”首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的生活将再增“AI含量”》)
材料二:
人工智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人类在享受便捷性的同时,也要从科技向善的维度给它备好“刹车”。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科技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只要付费,科技就会像魔法一样为我们带来想要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亚瑟克拉克爵士那条广为人知的“定律”: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
首先,从科普工作本身来说,社会需要将相应的工作前置,不能临时抱佛脚。我们应该既让公众知晓人工智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好处,也需要说明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同时,还应该让公众了解人工智能有可能会导致“信息失序”,产生误导信息、虚假信息和恶意信息。
其次,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增加多元性的信息,尤其是科学内容的“投喂”。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人工智能的投入----产出模式:它不像奶牛那样吃草产奶,而是吃啥产啥。如果人类“投喂”的素材本身就存在偏差,就不可能期待 它产出正确的结果。更何况,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开始自动生成谣言了。
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谣言和伪科学,人工智能生产平台需要加强与辟谣平台的互联互通。同时,对于人工智能生产出来的素材,社会应该引入专家审核的环节。这种审查不仅仅包括内容的科学性,还包括是否存在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是否符合科研伦理的问题等。这对于审核专家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
再次,对于受众而言,增强辨伪防骗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相较于知识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更需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对呈现在自己面前的事实和观点进行区分的能力,以及对于信誓旦旦的表述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对于AI平台来说,相关机构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踩油门”的同时要备好“刹车”。面临AI炮制的谣言和伪科学,科普不能无所作为,但是光靠科普也很难产生较好的效果。科技向善、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与用户共同构筑起健康、理性的人工智能应用平台。
(选自《AI炮制了谣言,科普如何破局》)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的“+”代表的是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并达到1+1>2的效果。
B.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节奏,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达13.9%。
C.“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是顺应潮流的,必将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广泛结合,激发出产业发展新动能。
D.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通过应用场景推动技术的落地,是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
5.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所以人工智能生成谣言的能力还不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不大。
B.人工智能导致的“信息失序”并不会影响我们进入由人工智能驱动、生产生活“AI含量”都极高的智能新时代。
C.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角度来说,如果人类“投喂”的素材本身就有偏差,就不可能期待它产出正确的结果。
D.“人工智能+”行动的落实离不开行业内专家的努力,审核专家更是为破除AI生产的谣言和伪科学承担起了责任。
6.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生产生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头耕牛
陶沙岸
蛮牯①子暴烈,谁也别想安稳地坐在它背上,虽然它的背是那么平整宽厚。
那个早晨,太阳刚爬上榨油坊旁的橡树梢,蛮牯子闷头冲出牛栏,躬身几跳,眨眼间跃出村外,跑过田间,奔上山岭,倏尔消遁。四个后生骂骂咧咧从牛栏里鱼贯而出,有人手上攥着盘成套的麻绳。
彪悍的蛮牯子第一次逃脱了牛圈穿鼻。然而一个多月后,几番挣扎,蛮牯子还是被捆住四肢放倒在地。四五个后生合力,终于把一个榆木圈插进了它稚嫩的鼻子,系上半截麻绳,拴住它冥顽不化的灵魂。待它半岁,在一片倾斜的湖滩沙地上,村里的老把式为它套上牛轭②缆绳,一声“哦——起”,正式开教犁地。平坦而有些坡度的沙地上,铺开大片深浅不一新翻出来的泥沙,一行行,如扭动的蟒蛇。蛮牯子虽难驾驭,但蛮力十足,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拼牛生涯。
经年累月,人和牛,都老了。蛮牯子颈部曾经流畅的线条不再,一层层的痂结了掉,掉了结,拱起一道麻石般光秃秃的高坎,牛轭可以妥妥地安放在那里,似嵌进了量身定做的模子里。
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田地开始荒芜。全村十多个屋场,只剩下蛮牯子和另外两头老牛。众多的耕牛被一些牛贩子买走,多半大卸八块挂吊在市场的木架上,一条条一线线凌迟一般被人买去。
有外出打工的人引来一位张老板,廉价从农户手中租下他们的田地、山冈,挖鱼塘,种糯谷与瓜果,养黑山羊,办起农家乐。张老板还运来一些犁田耙地机械,做完自己田地里的功夫后,借给没有耕牛的人家使用,只收取油钱。
蛮牯子闲得发慌,性情倒是变得温顺,仿佛明白眼下可能随时沦为刀下鬼盘中餐的处境。
父母亲过世以后我进了城,离开之前,我将蛮牯子交给老实巴交的堂哥,他是屋场里仅剩的两三户依然在耕种田地的人家,除了自家贵任田,他还另外借种了别人家三亩水田。他问将蛮牯子给他要多少钱,我说不要钱,只是拜托他养着,一直到老死,埋了就好。埋了?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③。我知道他恐怕不情愿,因为即使是老死的牛,也是要食其肉熬其骨的。蛮牯子辛苦一世,我不想它死后还要被敲骨吸髓。说话时,蛮牯子默默地看着我,一动不动。
仲秋,水退到遥远的湖心。湖床裸露在艳阳和雨水中,十天半月即呈现出一派辽阔的新绿,在阳光普照下娇嫩而温软,仿如春日。
蛮牯子下得湖来,先要在壮阔的湖滩放肆奔腾一番,没有明确的方向。干吗要有方向?方圆八百里都是它的家。想吃,遍地是碧翠得发蓝的湖草,远远铺展到目力难及的地方。想喝,湖心的水流,连通江湖河海,源源不绝。吃饱了,蛮牯子随地一躺,半抬着头,默默反刍,慵懒散淡。一只八哥站在它背上跳了两下,又跳了两下,迟迟不肯飞走。云雀在高远的空中呼哨几声,却连影子也没有,恍若幻觉,又仿佛许久前的回响。
湖的深处,有一方稍高的墩地,稀稀拉拉长着些牛羊不吃的苦草。堂哥为蛮牯子套上缆绳,戴上牛轭,要把这二十多亩高地犁出来,种油菜。村里的耕地已经少得可怜,大家拿着租金去镇上买粮吃。堂哥觉得种田人买粮吃丢脸,还在耕种着自己的田地。他放牛时早瞄好了这块墩地,离岸远,不积水,也没有什么杂草,更无须下肥料。犁过后让太阳晒几天,耙两三个来回,撒下种子便万事大吉。蛮牯子有了用武之地,很是努力,有点老当益壮的味道。
端午节,我回老家,堂哥格外开心。他说搭帮有蛮牯子;去年在湖里种的油菜收了近万斤,还是租张老板的卡车拉回家的。蛮牯子见到我,停了咀嚼,扇扇耳朵,让我摸它的脑壳,很受用的样子。
湖洲上种油菜与放牧被禁止了,堂哥少了一笔钉实梆硬的收入,蛮牯子则失去了它的天堂。
再没有多少农活需要蛮牯子出力,蛮牯子的脊背不再宽厚,毛日渐稀落,冬天里看得见它毛皮下排骨历历。堂哥在牛绹上又接了一卷长长的麻绳,将蛮牯子系在湖岸荒山的灌木上,任它去啃食牛绹所及范围内的茅草。
吹着洞庭湖夹着腥味的长风,蛮牯子开始烦躁不安。晚上频繁翻栏脱出,白天经常挣脱牛绹,甚或是把系绹的灌木或小树连根拔起,向洞庭湖飞奔。
一个天上挂着白太阳的冬日早晨,堂哥站在空荡荡的牛栏门口叹气:唉,它又跑出去了。
我接堂哥电话赶来,已近黄昏。
堂哥曾经种油菜的湖洲墩地里,牛蹄印与人的足迹,混乱交叠,密密匝匝。牛绹半挂在一丛枯草上,一头的榆木牛圈倾向地面。豆腐脑样晃荡的稀泥眼看就要漫向蛮牯子凸起的脊背,
蛮牯子冲着硕大的长河落日竭尽全力昂着头。一定是有人拉住牛绹驱赶蛮牯子,发生了互不让的纷争。听到我的叫喊,它艰难地转过来看着我,被扯掉牛圈的鼻子仍流着血。
冇④得救了。堂哥摇摇头嘟囔一声。然而堂哥依然麻利地把两根麻绳纹到一起,结个套。屋场里同来的一个后生将绳套朝着蛮牯子使劲甩过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不知甩了多少次,终于套住蛮牯子的角。半个时辰过去,蛮牯子才被拉动不到一米。再拉,蛮牯子竟侧起头,让泥水浸染的麻绳滑出了直挺的牛角。一串人顿时倒退数步跌倒在泥地里。
蛮牯子瞥一眼高地上躁动的人类,头慢慢转向湖心。这一刻我仿佛看到,它的四肢正在泥浆的深处蹬动,催动它奔向满天的绚烂霞霓。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扛了更多的门扇木板再次来到湖边。人们看到,一团广漠的雾气中,前一日被践踏过的草棵,已从地面爬起,斜斜地立着。不远处,沼泽平静无痕,仿佛一切过往,都未曾发生。
(节选自《散文》2023年11期,有删改)
【注】①牯:gǔ,公牛。②牛轭:给(牲畜)在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③牛绹:拴牛的绳子。④冇:方言,即没有,“有”的反义词。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赋予了蛮牯子人性化的特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劳作的工具,而且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体。
B.“我”在离开老家前拜托堂哥养着蛮牯子,堂哥“低头摆弄着手里的牛绹”,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
C.湖洲墩地里的牛蹄印与人的足迹以及被扯掉的牛圈的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争斗的激烈,使文章更具表达张力。
D.文章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增添了作品审美情趣;个别方言的使用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8.文中“蛮牯子下得湖来”一段的描写别有韵味,请简要赏析。(6分)
9.文章标题“最后一头耕牛”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末,刘鄩以晋兵尽在魏州,晋阳必虚,欲以奇计袭取之,乃潜引兵自黄泽西去。晋人怪军数日不出,寂无声迹。遣骑觇之,城中无烟火,但时见旗帜循堞往来。晋王曰:“吾闻刘用兵,一步百计,此必诈也。”更使觇之,乃缚刍为人,执旗乘驴在城上耳。得城中老弱者诘之,云军去已二日矣。晋王曰:“刘长于袭人,短于决战,计彼行才及山下。”亟发骑兵追之。糗粮且尽,又闻晋有备,追兵在后,众惧,将溃。鄩谕之曰:“今深入敌境,腹背有兵。惟力战庶几可免,不则以死报君亲耳。”众泣而止。时鄩军于莘县,晋军踵之,营于莘西三十里。晋人数抵其寨下挑战,鄩不出。帝以诏书让鄩劳师费粮,失亡多,不速战。复问决胜之策,鄩曰:“臣今无策,惟愿人给十斛粮,贼可破矣。”帝怒,责曰:“将军蓄米,欲破贼邪,欲疗饥邪?”乃遣中使往督战。后数日,将万馀人薄镇、定营。晋李存审以骑兵二千横击之,李建及以银枪千人助之,鄩大败,奔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
材料二:
夫人无一可恃者也,已恃之,人亦以名归之,名之所归,人之防之也深御之也力而能终有其所恃者无有。以勇名者,人以勇御之,而死于勇;以谋名者,人以谋御之,而死于谋。二者俱自亡之道也,而谋为甚。刘与晋兵相距于魏,鄩乘虚潜去以袭晋,奇谋也。然使素以持重行师,御堂堂正正之众,无谖诈出没之智名,则晋人抑且与相忘,偶一用谋,而晋阳且入其彀中矣。乃固以谋自恃,而人以善谋之名归之也。存勖曰:“吾闻刘一步百计。”呜呼!斯名也,而讵可当哉!语亦人窥之,默亦人窥之,进亦人窥之,退亦人窥之,无所不用其窥,虽有九地九天之变计,无不在人心目中矣。无不见制于人,而遑足以制人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人之防之A也B深C御之也D力E而能终F有其所G恃者H无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更,文中指再、又,与《孔雀东南飞》“夜夜达五更”中的“更”意思不同
B. 让,文中指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意思相同。
C. 抑,文中指压抑,与《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抑”意思相同。
D. 当,文中指承受,与《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刘鄩打算趁晋阳城空虚之时,出奇计攻占晋阳,他率领军队秘密向西而行,但不久就被晋军发现了城墙上草人的端倪,识破了他的计谋。
B. 晋王认为刘鄩虽擅长偷袭,但并不擅长决战,他揣测刘的军队应该走得不远,于是迅速派兵追赶,后刘鄩的军队陷入了困境之中。
C. 在多次避战中,刘鄩的军事部署并未得到梁帝的理解和认可,梁帝认为刘有劳师费粮、故意邀功的嫌疑,于是派遣中使前往督战。
D. 王夫之认为刘鄩是被谋略之名所误,正因为他名声在外,所以晋军一定会对他尽力防范,窥探他的每一步行动,让他的计谋无从施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李存审以骑兵二千横击之,李建及以银枪千人助之,鄩大败,奔还。(5分)
(2)虽有九地九天之变计,无不在人心目中矣。无不见制于人,而遑足以制人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桃源【注】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大肆打击元祐旧党。秦观接连被贬杭州、处州、郴州等地。这首词可能作于词人被贬郴州之时。据传郴州以北有桃花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醉漾”一句中的“醉”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喝醉酒,也指词人陶醉于眼前美景。
B.“烟水”两句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迷蒙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给人天涯漂泊之感。
C.“山无数”“烟水茫茫”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致使词人“无计花间住”。
D.“乱红”句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花纷纷飘落的唯美画面,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15.这首词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写了“桃源”,但抒发的情感有同更有异。请结合两首诗歌对其情感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
(1)屈原《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戴高帽、配饰品来表明诗人追求高洁的品质。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
(3)“酒”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历代文人喜欢借酒来表情达意,因此古诗文中经常出现“酒”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其栽培历史 ① 。牡丹花大色艳,给人 ② 之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还把牡丹珍品“葛巾紫”“玉版白”神话为仙女,写出了 ③ 的名篇《葛巾》。在历史悠久的种牡丹、赏牡丹、品牡丹、咏牡丹、画牡丹传统中,国人将思想感情融入国色天香的牡丹中,形成了牡丹相关的文化现象和围绕以牡丹为中心的产业体系。菏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随后,当地政府向社会公开征集了菏泽“中国牡丹之都”徽标图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中国牡丹之都”徽标图案。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写出“中国牡丹之都”徽标除文字以外的主体图案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真能听见音乐吗?20世纪60年代,女中音歌唱家雷塔拉克的一项研究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关注。雷塔拉克坚信,优美的古典音乐可以让自然达到和谐, ① ;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她选了几株不同种类植物,分别将它们置于滚动播放着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环境中。几周之后她发现,“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叶子枯黄,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于是她得出结论:“听”古典音乐的植物比“听”摇滚乐的植物长得好。这个实验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不过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 ② :实验前,没有比较这些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林数量、种类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没有对实验过程中的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雷塔拉克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问题。
到目前为止,在科学上,我们仍然认为植物是不具备听力的。对于动物来说,声音是周围环境变化的即时信息,动物可以根据声音判断出环境中是否存在危险,从而决定是躲避还是战斗;而植物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对环境信息做出反应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对植物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它们自然就不对声音做出反应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请结合第二段内容,运用含有因果关系的句子,概述“植物不具备听力”的原因,不超过5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唐朝,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景教、伊斯兰教等纷纷涌入,首都长安成为烜赫一时的中外文化汇聚中心。
材料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材料三: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外交部: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交流日益频繁的世界,对此,你有何思考与感悟?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宁夏固原一中高考冲刺语文试题(B卷) 参考答案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原因在于哲学、心理学等过度介入文学研究”强加因果,原文“20世纪以来,文学研究界活跃着来自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各种理论。人们所拥有的文学理论从未像现在这般丰富,但在解说诸多看似熟悉的概念和对象时,却从未有现在这么多犹疑和分歧”,只是列举两种矛盾的现象,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达成了普遍共识”无中生有,原文“文学始终与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密切相关。尤其在经历过20世纪末21世纪初‘文学终结论’的冲击以后,我们见证了文学至今仍在存续发展,更有理由确信:文学就是价值和意义的载体”,只是肯定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但并未体现“达成了普遍共识”。
C.“不需要理论上的探讨,而取决干作家创造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求”曲解文意,原文“作品总是先由作家创作出来,然后被读者阅读,最后才可能引发关于价值和意义的探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时代的文学有无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这个时代的作家有无创造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求”,原文的限制语是“从这个角度来说”,选项扩大范围:且原文没有谈到“不需要理论上的探讨”,相反,文中肯定了理解探讨的意义,如“正是那些审慎的梳理与辨析,为消除分歧、 寻求共识提供了可能”。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其意图均是证明作家意图与创作效果之间可能存在差距”错。第一次引用是为了证明“作家的叙事自觉越是强烈,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越是明晰;第二次引用是证明“作家意图与创作效果之间可能会有差距”,选项中“均是”说法错误。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可见他属于'聚焦于读者'的学者”错,原文“聚焦于读者, 有论者认为是‘审美知觉'和‘期待视野’等塑造了价值和意义”,可见“ 聚焦于读者”是从读者的“审美知觉”“期待视野”看到文学的意义;而卡勒倡导文学“是一种召唤阅读,把读者引入关于意义的问题中去”,可见他是从作者的角度思考的,不属干“聚焦干读者”的读者。故选B。
4.【答案】B
【解析】“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错,材料一第3段说“有望达到”。
5.【答案】C
【解析】A强加因果;B“并不会影响”无中生有;D未然说成了已然,材料二第4段说“应该引入专家审核”。
6.【答案示例】①需要政府的重视,相关政策的支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为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政策红利。
②扩大产业规模,加强技术合作。我国人工智能及相关企业已超345.7万家,还需要行业内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合作,找到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实际需求间的结合点。
③遵从科技向善,“踩油门”的同时要备好“刹车”。(从科普工作本身、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受众、AI平台中任选一个分析即可)
(每点2分,3点6分。要点1分,结合材料阐释1分,对第三点的阐释不需面面俱到。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B
(“可见他极不情愿这样做”分析不当,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只是猜测堂哥不情愿等牛死后埋掉的嘱附,但并不是说堂哥不情愿养蛮牯子。)
8.①画面优美和谐。耕牛,湖草、湖水、八哥、云雀,作者选取多种意象,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场景。
②动静结合。蛮牯子放肆奔腾、云雀的呼哨等动态景物与湖草,湖水等静态景物相结合,使得画面充满生机。
③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作者由实际的景物展开联想,将描写与抒情、议论融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自由和谐生活的喜爱。
④句子长短不一,富有变化。语段既有长句的铺陈,也有短句的点缀,有节奏感,别有韵味。
(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指耕牛蛮牯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蛮牯子成了村里仅存的三头耕牛之一,但最终也被淹没在沼泽中。
②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张老板带来的各种机械代替了传统的牛耕,使得耕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后一头耕牛”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牛耕方式的消亡。
③蛮牯子之后再无耕牛,饱含了作者对蛮牯子的不舍之情,也表达了牛耕方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无奈和不舍。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10. CEH 11. C 12. C
13. (1)晋将李存审率领二千骑兵拦腰攻打刘鄩的军队,李建及率领一千多银枪军前来援助,结果刘鄩被打得大败,奔逃回去。
(2) (这样的话)即使有千变万化的计谋,没有不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不被人控制,哪里来得及能够制服别人呢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们对他的防范就多了,对付他就会更用力,所以人能够最终倚仗的,是没有的。
“人之防之也深”“御之也力”中,“深”和“力”分别是句子的谓语,“也”不是句末语气助词,而是句中表提顿,故在CE处断开;“而能终有其所恃者”是句子主语,“无有”是谓语,为强调主语,H处断开。故选CE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再、又;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句意:于是又派人去侦察。/每晚都要鸣叫一直叫到五更。
B.正确。句意:梁帝下诏书责备刘鄩劳累军队耗费粮草。/依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
C.错误。或许;低沉。句意:那么晋人或许将忽略他。/弦弦凄楚低沉声音隐含着沉思。
D.正确。承受;把守。句意:怎么可以承受啊!/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破。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故意邀功”错误,由原文“帝怒,责曰:‘将军蓄米,欲破贼邪,欲疗饥邪’”可知,梁帝只是认为刘有劳师费粮,作战不出力的嫌疑,“故意邀功”于文无据。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此处为动词,率领(1分);“横击”,拦腰攻击,犹冲杀。(1分) “骑兵二千”“银枪前人”均是定于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虽”,即使(1分);“无不见制于人”,“见……于”,被动句式(1分);“制”,制服(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梁末,刘鄩认为晋军都在魏州,晋阳城一定空虚,打算用奇计偷袭攻取晋阳,于是偷偷地率领军队从黄泽出发向西开进。晋军对刘鄩军队好多天没有出来感到奇怪,(城中)寂静无声,也没有什么活动迹象。(晋军)派出骑兵去侦察刘鄩的军营,城中没有烟火,只是时而看到旗帜顺着城墙来来往往。晋王说:“我听说刘鄩用兵,一步百计,这里面一定有诡计。”于是又派人去侦察,发现是用草捆绑的草人,扛着旗帜骑着驴在城上来回走动。抓到城里年老体弱的人查问,说刘鄩军队已经离开两天了。晋王说:“刘鄩在偷袭别人方面擅长,但在决战上有所不足,估计他们刚刚行进到山下。”立即派出骑兵去追赶他们。刘鄩军队的干粮将要吃完,又听说晋阳城已有防备,追兵又在后面,士兵们都感到害怕,即将溃散。刘鄩告诉他的将士们说:“现在我们深入了敌境,前面和背后都有敌兵。只有奋力战斗,也许可以避免失败,不这样的话那么只能用死来回报君主了。”将士们停止了哭泣。当时,刘鄩的军队在莘县驻扎,晋军紧跟他们,在莘县以西三十里安营扎寨。晋军多次到刘鄩的营寨下挑衅,刘鄩的军队(始终)不出战。梁帝下诏书责备刘鄩劳累军队耗费粮草,损失伤亡较大,又没有迅速作战,又向刘鄩询问决胜的策略,刘鄩回答说:“我现在没有什么好的策略,只希望每人能得到十斛粮食,这样就可以打败敌人。”梁帝十分生气,责备刘鄩说:“将军你储备粮食,是想要打败敌人呢,还是想要解除饥饿呢?”于是他派遣中使前往督战。几天以后,刘鄩率领一万多士兵逼近镇州、定州的军营。晋将李存审率领二千骑兵拦腰攻打刘鄩的军队,李建及率领一千多银枪军前来援助,结果刘鄩被打得大败,奔逃回去。
材料二:
人不应该有完全可以倚仗的事物,如果已经有这样的倚仗了,人们就会把倚仗之物的名声给他,这样的名声给了他,人们对他的防范就多了,对付他就会更用力,所以人能够最终倚仗的,是没有的。凭借勇气闻名的人,人们就会用勇气来对付他,那么他(最终会)死在勇气上;凭借谋略闻名的人,人们就会用谋略来对付他,那么他(最终会)死在谋略上。这两者都是自取灭亡的原因,倚仗谋略(所带来的后果)会更严重。刘鄩与晋国的军队在魏州相抗衡,刘鄩趁着晋阳城空虚想悄悄前去来袭击晋军,这是奇特的谋略。然而假使刘鄩向来凭借稳重老实统帅军队,指挥堂堂正正的士兵,不凭借欺诈和出没不定的智谋而闻名,那么晋人或许将忽略他,他偶尔用一下谋略,那么晋阳城就将掉进他的圈套了。可是刘鄩原本就是倚仗的自己的谋略,并且人们也把擅长谋略这样的名声给了他。李存昮说:“我听说刘鄩一步百计。”哎呀,这样的名声,怎么可以承受啊!他说话会被人窥探,他沉默也会被人窥探,他前进会被人窥探,他后退也会被人窥探,没有什么不会被人窥探的,(这样的话)即使有千变万化的计谋,没有不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有不被人控制,哪里来得及能够制服别人呢
14.C
【解析】“这使词人‘无计花间住’”错,词人“无计花间住”原因还有“尘缘相误”。故选C。
15.(1)相同点:两者都借“世外桃源”(1分)这一意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1分)。
(2)不同点:①秦观因个人屡遭贬谪而产生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分),蕴含了词人欲归而不得归的迷茫和悲哀(1分)。
②《桃花源记》则通过描绘一个与现实的污浊黑暗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1分),来表现作者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的追求(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物象的能力。
秦词上阕,写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但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表达了诗人对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下阕“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
相同点: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品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与现实的污浊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作者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综合上分析两者都借“世外桃源”这一意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秦观词还蕴含了词人欲归而不得归的迷茫和悲哀。《桃花源记》主要表现作者对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答案】 16、(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答案】
17.①源远流长 ②雍容华贵 ③脍炙人口
18.国人将思想感情融入国色天香的牡丹中,形成了与牡丹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牡丹为中心的产业体系。
19.标识由“中”字、字母“H、Z”、“九”字、牡丹花瓣和人形花蕊组成。
汉字“中”“九”(九州)字代表中国,字母“H、Z”代表菏泽;花蕊和人形结合,塑造了生机勃勃的菏泽牡丹和菏泽人的形象;五片盛开的牡丹花瓣寓意菏泽牡丹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象征菏泽作为中国牡丹之都的地位。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的“传统名花”“栽培历史”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牡丹栽培历史悠久,所以可用成语“源远流长”,解释为:比喻历史悠久。第二空,根据文意可知,此处指的是牡丹花给人的感受,结合其“花大色艳”的特点,可用成语“雍容华贵”,解释为:最初是指端丽妩媚的牡丹花,后多形容人举止文雅,衣着华丽。第三空,根据前文的《聊斋志异》和后文的“名篇”可知,《葛巾》是广为流传,受人称颂的作品,所以可用成语“脍炙人口”,解释为: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语病有二:(1)“形成了牡丹相关的文化现象”成分残缺,缺介词,应在“形成了”后面加上“与”;(2)“围绕……”和“以……为中心”句式杂糅,可去掉“围绕”。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徽标构成要素及其寓意的能力。分析徽标的构成要素要看徽标画了什么,由哪些画面构成。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色彩,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变体和拼音,以及涉及的时间、地点等;同时还要关注徽标里通过变形处理的图案像什么,要联系具体对象,即“徽标所属的活动组织”或“其行业特点”;最后说明画面时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等。图中是菏泽“中国牡丹之都”的徽标图案,除文字以外的主体图案有“中”字、字母“H、Z”、“九”字、五片牡丹花瓣和人形的花蕊。分析寓意时,要联系“徽标所属的活动组织”——菏泽“中国牡丹之都”,再结合文段中“菏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的相关内容。“中”代表的是中国;“九”是九州的意思,也代表中国;字母“H、Z”是汉字菏泽的首字母,代表菏泽;花蕊和人形结合,塑造的是生机勃勃的菏泽牡丹和菏泽人的形象;五片盛开的牡丹花瓣寓意菏泽牡丹产业蓬勃发展;该徽标整体象征菏泽作为中国牡丹之都的重要地位。
【答案】
20.①促进植物的生长 ②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存在一些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为照应句,与“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相对,故可填“促进植物的生长”之类的句子。②此处为转折句,与前面“这个实验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表意相反,故可填“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其实存在一些问题)”之类的句子。
21.因为植物几乎不能移动,且对声音这种表示周围环境变化的无用信息无法做出即时反应,所以才不做出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并变换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概括“植物不具备听力”的原因,然后分析因和果,最后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组织答案。结合“植物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对环境信息做出反应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对植物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它们自然就不对声音做出反应了”分析可知,“植物不具备听力”的原因是:植物几乎不能移动,对声音这种表示周围环境变化的无用信息无法做出即时反应。“结果”是“它们自然就不对声音做出反应了”。最后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组织答案即可。
22. 作文。
审读材料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点,解读四则材料。材料一:中国春节成为世界的节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得到世界的认可和传承。材料二:天下万物能一同发展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施行而不相互矛盾。材料三:唐朝时的长安兼容并蓄,成为烜赫一时的中外文化汇聚中心。材料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二点,立足当下,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考生在思考时,必须在理解四则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思路,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四则材料的共同点:交流互鉴需要兼容并蓄、包容多元,这样才能共同发展,更好发展。考生要回望历史,立足当下,然后立意写作。
行文上,可以回顾历史,明确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特点;然后列举相关事例进行证明,分析兼容并包的价值;接着联系当下形势,明确兼容并包在当下的意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
【核心立意】
(1)文化包容促交流,世界多元赢发展。
(2)以大度兼容,促万物兼济。
(3)交流方互鉴,取长且补短。
(4)包容多元文化,保持文化活力。
【参考作文】
中华文明兼容并包交流繁花共迎暖春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中华民族已走过五干多年漫漫长路。大潮滂沱,淹不没中华文明;大火熊熊,烧不断中华脊梁。文明之炬千载传承, 唯我中华举世无双。几经荣辱, 几历风霜,时至今日,我们深知, 支撑我们前进、给予我们不竭动力的,正是那份刻在血脉中的文化自信与包容。
海纳百川,更为百川提供滋养。忆往昔,有唐朝吸收世界多元文化,让中外文化在这片包容开放的土地上落地生花;更有文成公主进藏联姻,将中原的劳动工具、艺术与文化纷纷带进吐蕃。时至今日,陕西历史博物馆仍留存着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见证着胡汉文化融合。看今朝,教育家叶嘉莹线上授课,让诗词文化浸润万家。中华文化博采众长,传承不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熠熠生辉。
世界文明本多姿多彩,人类进步须互学互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知行合一,“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杨保筠说:“文化的求同存异包括了包容、共生、吸纳、融合的过程。中国的春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就完成了包容融合的整个过程,比如春节在印尼不光是华人的节日,也是当地的法定假日。”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的发展。关注本土,外国人汉字书法大赛在深圳举办。 搭建起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以语言文化为桥,让更多人了解全面立体、开放真实的中国。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就在于包容了各色各样的文化。 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发展,绵延不断。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广泛认同的当今社会,互鉴交流更是大势所趋。互鉴交流能促进彼此了解,拉近不同国家人与人、心与心的距离, 帮助人们互信互谅,达成发展共识。危难之时,我们曾被援助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标语感动,也在其他国家需要援助时送上“青山一道,风雨共担”的温暖回馈。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各国友好往来,文化交融,才能共创盛世未来。
文化互鉴,生生不息,离不开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推动。 愿你我为国行动,促交流互鉴;愿天佑中
华,冲破逆境阻隔;愿手捧文化之火,共同见证这百花齐放、协和万邦的盛世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