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西周在选任官员时,推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这种做法( )
A.适应了宗法礼制的要求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D.增加了儒生入仕机会
2.“秦朝最高的监察官是御史大夫,他单独开府办事。在中央,他领导着御史中丞和侍御史,上督丞相,下察百官;在地方,他通过派往地方的监御史,监察地方行政官员。监御史由中央御史系统派生而来,也有专门的官署,称‘监府’,一般不隶属地方衙门”。这说明秦朝( )
A.创立巡视监察制度 B.监察体系相对独立
C.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3.如图是经不完全统计整理的两汉士人家庭官职代间传承的情况。据此可推知,两汉时期( )
A.职官阶层属性划分明显
B.官职世袭制开始被打破
C.官员执政能力不断降低
D.家世背景影响社会流动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B.官修史书具有教化功能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D.家族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5.下面是唐代前期科举出身官员的身份来源统计表(单位: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科目 出身 618—649年 650—683年 684—709年
进士 士族 3 14 34
寒族 2 5 21
明经 士族 4 7 18
寒族 1 3 6
制科 士族 13 9 15
寒族 2 3 5
A.门阀观念不断强化 B.寒门庶族势力上升
C.科举程序存在弊端 D.官员选拔标准不公
6.宋代统治者认为,寒士深知民间疾苦,其能力要远优于世家子弟。唐代重视官员处理政务的能力,侧重士大夫处理政务“官”的角色,而宋代则倾向于官员的道德品质,看重士大夫爱民如子“儒”的身份。这一变化(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减少了政府官员的来源
C.完善了科举考试的程序
D.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
7.唐肃宗《令谏官言事制》云:“所设谏曹,欲闻讽议,允副从绳之望,须成削藁之书。其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若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这样的规定( )
A.利于减少国家决策失误
B.保障了监察机制独立
C.使谏官拥有门下省职权
D.实现了政府吏治清明
8.如图为北京国子监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罕见的陈继昌“三元”匾额。据此可知,该匾额的核心收藏价值是( )
A.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
B.“天子门生”称谓由来
C.科举流程与匾额文化
D.明清八股文发展演变
9.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针对此现象,明代( )
A.对地方官每年进行巡行考察
B.对官员按照上计考核结果赏罚
C.对任职期满的官员进行考满
D.对外省文官按照考课制度大计
10.清康熙帝规定:清宗室封爵须经朝廷考封,即袭封或受封者需要先经过马射、步射、清语三项考试。三项全优者,方能袭、受应得之爵,否则,根据优劣降封一至三等,最劣者不封。这一规定( )
A.规范了授官程序
B.构建了严密的贵族等级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部刺史奉诏条察州,惟一条察强宗豪右,其五条皆察二千石。(张敞)拜冀州刺史,既到部,而广川王国群辈不道,贼发不得,敞围王宫搜得之,捕格断头,悬于宫门外。因劾奏广川王削其户。盖自贾谊自文帝时已虑诸国难制,吴楚反后防禁益严,部刺史总率一州,总以此为要务。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材料二 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
(何)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摘编自班固《汉书》
(1)根据材料,概括刺史的职责并说明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刺史制度建立的背景并归纳其性质。(8分)
12.(2023·全国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13.唐朝初期,贵族以称自己是某地的郡望为自豪,比如琅琊王氏就是一种荣耀的称谓,但唐朝中期以后,当政府开始重视民户现在所有地(财产)和现在居住地时,人们便不在乎原籍或郡望,士族政治也就走向了末路。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政府减少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阶层流动的加快和庶族地主的崛起
C.赋税制度改革即两税法的推行
D.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平民社会的形成
14.(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15.(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16.(2023·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17.明朝虽无门下省,但是仿唐宋谏官之制,设立了正七品的监察官给事中,凡“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据此可知,明代的给事中( )
A.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
C.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D.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
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不同朝代惩治官吏贪污受贿时的一些规定
时期 规定
秦 挪用官府财产,以盗窃论罪。凡行贿受贿的财物价值只要达到一个铜钱,就被判处脸上刺墨外加无限期苦役的刑罚
汉 贪污罪治罪时区分主守官与监临官,对前者的惩罚重于后者
魏晋 南北朝 贪赃受贿的概念更为细化;允许以免官或降爵来降低处罚
隋唐 详细地规定了官吏的各种贪赃违法行为,并依据不同情节定罪量刑。 对官吏贪污行为区分枉法与不枉法,而前者定刑罚比后者更重
宋元 禁止官吏经商;对贪污罪治罪时的处罚有所减轻
明清 治罪时区分官与吏,处刑显著加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A B D D B A A C C C B B C C A A
11.(1)职责:监察郡国高官;监察地方宗室豪强;推进民间教化;关注生产发展。
特点:服务于皇权;职责广泛;权力有扩大倾向。(8分)
(2)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土地兼并,豪强地主兴起;尊崇儒术。(6分)
性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18.示例:
论题:封建王朝注重使用法律手段惩治官吏贪腐,从而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阐述:秦朝以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从而实现了地方集权于中央,而中央集权于皇帝。但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皇帝的意志依然需要各级官吏去执行,因此吏治成为维系封建王朝统治的关键。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主张严刑峻法。因此在其法律规定中,加重了对官吏贪腐的惩处,表现为受贿的价值达到一个铜钱,就会处以刺墨与苦役。这体现了秦朝贯彻法家“轻罪重罚”的思想,也体现了对廉政工作的重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发展至顶峰,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了防止官吏对社会发展造成损害,明清在法律上加重了对贪腐的处刑,如朱元璋时期对待贪污犯甚至采取过一些极端刑罚。
综上所述,古代在不同时期对贪腐的惩处虽然有所调整,但总体上都支持对官吏贪腐的惩处,以此来提升王朝的吏治水平,维系王朝的统治。(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