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部分内容。这些变法措施( )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吴起变法 明法审令,损(裁减)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
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2.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诏令明确规定,对“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的鲜卑贵族予以优待,放宽其定姓、入族的标准,规定“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即可入姓。这一规定( )
A.扩大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B.提升了汉族官僚的政治地位
C.利于整合旧门与新贵的利益秩序
D.彰显北魏政权地位的合法性
3.王夫之说:“神宗有不能畅言之隐,当国大臣无能达其意而善谋之者,于是而王安石乘之以进。帝初莅政,谓文彦博曰:‘养兵备边,府库不可不丰。’此非安石导之也,其志定久矣。”其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
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 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D.迎合了神宗的意愿
4.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
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5.1898年,康有为明确向执政者提出“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以定国是而一人心,强中国”的政治主张和目标;1903年,他在《官制议》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实行区域治理和边疆地区自治的思想。这些思想( )
A.旨在为变法运动进行舆论准备
B.呼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C.基本延续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D.为革命爆发奠定理论基础
6.下表所示为小豫同学为探究性学习而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部分重要史料。下列选项对他所收集的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重要主张选摘 作者及文章
“即今日欲开民智、开绅智,而假手于官力者,尚不知凡几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上权过重,民气不伸;民气不伸,国势亦因之而弱” 易鼐《中国宜以弱为强说》
“拓睦仁(日本明治天皇本名)之未竟,用明治之五誓言” 樊锥《开诚篇》
A.维新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B.救亡图存成为国人共识
C.戊戌变法触动顽固派利益
D.有识之士一致赞同变法
7.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他在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小说之思想内容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因此“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这表明梁启超意在( )
A.批判传统小说 B.推动社会改良
C.发起文学革命 D.推行维新变法
8.如表为1952—1985年中国年平均投资统计表。据表可推知,此时期中国( )
时间 非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
重工业 轻工业
1952—1978年 19% 54.4% 5.3%
1979—1985年 40.9% 45% 7%
A.政府关注民众生活的改善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9.如图为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颁布后创作的漫画,该方案( )
A.开启了中国供给侧改革序幕
B.消除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矛盾
C.根源于经济体制结构性调整
D.改变了政府职能的本质特征
10.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后在1993年12月改名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这说明( )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B.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C.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D.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有意迁都洛阳,在遭到大臣们集体反对后,与其堂叔任城王拓跋澄进行秘密商谈。
孝文帝:“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城,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
拓跋澄:“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孝文帝:“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
拓跋澄:“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孝文帝:“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日,孝文帝下令修筑黄河大桥,准备率军渡河南下。秋季九月戊辰日,孝文帝渡黄河,庚午日,到达洛阳。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一个相关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说明。(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以洛阳为都城的利弊。(8分)
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这说明( )
A.秦法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之上
B.商鞅以刑罚作为推行新法手段
C.打击儒家势力是此事主要目的
D.极端处置埋下秦法失败的种子
1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非太祖拓跋珪之子孙,皆不得封王;已封者,王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后又进一步对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俸禄作出更细致、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重在( )
A.促进宗族团结 B.强化中央集权
C.完善官俸制度 D.学习汉族官制
14.史载张居正改革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官署名)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材料无法体现张居正改革( )
A.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办事效率
D.减轻沉重的田赋负担
15.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达数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是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获得通过并以上谕形式颁布的更少。这表明百日维新( )
A.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改革
B.注重变法措施的策略性
C.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
D.深受守旧派势力的掣肘
16.(2023·湖南卷)如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17.根据1979—1982年全国自销机构及零售额的统计情况(下表)可知( )
年份 项目 1979 1980 1981 1982
自销机构(个) 2 832 11 180 17 373 22 052
自销人员(人) 19 833 79 920 142 912 181 564
自销零售额 (亿元) 103.6 165.0 195.4 216.8
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占比 5.8% 7.7% 8.3% 8.4%
A.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B.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C.自产自销成为行业主流
D.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18.(2023·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日本伊藤(博文)罢相来游中土……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翰林院编修黄曾源奏陈:“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
——据《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
——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陈时政、黄曾源、严复的主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人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B A D C B A B A C D B B D D C B
11.(1)示例一:中国古代气温变化幅度不大。曲线图显示5 000年来中国的气温在±2℃之间变化,变化幅度不大,没有单调变暖或变寒的趋势。(8分)
示例二:古代气候变冷影响民族关系。气温下降,游牧民族生存受到挑战,北方游牧民族会南下,迫近中原地区,中原政权受到游牧民族的挑战,甚至爆发民族之间的战争,出现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现象。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8分)
(2)利:以洛阳为都城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历史上东周、曹魏、西晋都以洛阳为都城,有利于凸显北魏正统王朝地位;以洛阳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大同地区相对衰退,洛阳地区相对发达;洛阳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其地处中原,利于民族交融、巩固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寒冷,大同地区不利于居住。(6分)
弊:洛阳地处平原,无险可守;黄河泛滥会给洛阳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坏生产。(2分)
18.(1)陈时政:认为伊藤博文精通变法新政,主张任用伊藤博文参与维新变法。黄曾源:反对重用伊藤博文;主张联合俄国抵抗英日。严复:主张光绪帝出国考察,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到全国各地调研,争取民心。(7分)
(2)三人都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背景下,主张向强国学习,挽救民族危亡;三人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主张变法图强,都体现了爱国救亡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存在幻想,无法清醒认识到帝国主义意欲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本质;无论日本还是其他国家,他们的强国之路只可以借鉴学习,不可照搬,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救亡道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