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新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应用“参与——体验理论”,进而理解——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理论依据
依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的基本理念,强调聆听、体验、模仿,渗透相关文化,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渗透在审美体验活动之中,在过程里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和习惯。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聆听江南丝竹音乐和广东音乐,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趣,能够对中国民间丝竹乐产生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聆听、体验、分析、交流的过程中比较江南丝竹音乐和广东音乐,初步感受体验两种音乐体裁的风格特征。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有关江南丝竹音乐和广东音乐的乐器组成、演奏形式等基础知识,了解认识主奏乐器,感受其旋律特点和音乐风格。
3学情分析
1. 70%的学生知道丝、竹包含什么乐器;30%的学生不知道丝、竹包含什么乐器。
2. 10%的学生听说过广东音乐和江南丝竹;90%的学生没有听说过。
3. 90%的学生认识二胡;80%的学生认识扬琴;90%的学生认识笛子。
4.20%的学生很喜欢;50%的学生比较喜欢民族民间音乐;30%的学生不太喜欢。
以上数据说明,绝大多数青少年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少有接触,缺乏了解和关注,因此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不浓厚。针对这种现状,教师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传授,提升初三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理解分析能力及音乐审美经验的水准,因此,教师采用比较欣赏、体验模仿这样学生都能够广泛参与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深入到风格辨析——音乐要素分析——背景文化衬托的学习体验过程。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旋律的发展手法及风格特点。
(二) 教学难点
丝竹音乐旋律的发展手法。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丝竹相和
(一)导入课题
1.教师演奏江南丝竹《三六》片段。
设问——演奏的乐器是什么?是属于哪类乐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扬琴,属于弹拨类)
2.简要概述八音分类。
①我国从古代开始把乐器按八音进行分类 。
设问——“丝”当中还有什么乐器?
学生:思考后回答(琵琶、古筝、二胡等)
②简介丝弦乐器。
教师:用丝制成的乐器属于弦乐器,用竹制成的乐器属于吹管乐器。
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
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倪裳人间回。
3.引出课题——丝竹相和。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教师的扬琴范奏,获得直观印象并引出课题。
(二)感受体验——江南丝竹
1.欣赏《中花六板》。
①聆听、演唱《老六板》片段 。
②看谱例划拍演唱,分析乐句。
学生:演唱《老六板》主题旋律后回答问题(共六个乐句)。
对比分析《老六板》、《中花六板》的旋律特点。
①对比《老六板》旋律。
教师:把音符拉长后再次演唱旋律片段,用扬琴弹奏旋律片段。
设问——对比聆听后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演唱《老六板》旋律后指出不同之处(音符增多了,旋律更欢快)。
教师:分析为什么会觉得欢快?再用扬琴再演奏几个乐句。增加音符的密度,
所以会觉得欢快。这种手法在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中称为“加花”。
学生:加强记忆,说出这种创作手法——“加花”。
②聆听《中花六板》旋律。
教师:通过聆听和看乐谱,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这段乐曲“放慢加花”的创作手法,这首乐曲就是流传在江浙一带的民间器乐曲体裁—《中花六板》
【设计意图】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往往有其特定的表现手法,学生利用先天文化优势欣赏音乐,比较并讨论《老六板》和《中花六板》的音乐要素的异同点,对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做进一步分析。
3.感受《中花六板》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
①举例《金蛇狂舞》乐句,体会清晰鲜明的乐句感。
教师:学校的民乐团曾为同学们演奏过一曲《金蛇狂舞》,我们试着唱唱旋律片段;
学生:与老师一起划拍演唱,体会乐句的清晰鲜明。
②聆听《中花六板》旋律片段,伴随音乐划拍感受体验旋律特点。
设问——《中花六板》的旋律有没有乐句清晰鲜明的特点?—播放视频。
学生:边听边思考后,回答问题(没有这样的特点,它的旋律很连贯,乐句间很难断开)。
教师:就是因为有这几件乐器——二胡、扬琴、琵琶、竹笛,错落有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地演奏,使得乐曲旋律连绵不断,连贯流畅。
学生:加强记忆,重复说出:旋律连绵不断,连贯流畅。
③再欣赏《中花六板》旋律片段。
教师:通过聆听,进一步感受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后,总结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
【设计意图】《金蛇狂舞》与主奏乐器都是学生所熟知的,通过类比的聆听和欣赏手段,再次感受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加深理解,总结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特点。
(三)感受体验——广东音乐
1.欣赏《鸟投林》片段。
设问——刚刚欣赏的这段丝竹乐与江南丝竹相比,听起来味道上还一样吗?
学生:回答(味道上明显不同了)。
教师:为什么不一样了呢?是因为除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外,还有一件非常
有特色的乐器——高胡。它的形状与二胡非常相似,琴弦改用钢丝弦。
2. 聆听《雨打芭蕉》片段。
教师:下面请梁馨路同学用高胡演奏一小段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片段。
设问——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她演奏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滑音、颤音)后试着唱唱上下的音符,模仿滑音的音调,
再次说出其演奏特点——滑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演奏《雨打芭蕉》片段,感受特色乐器高胡音色和演奏特点—高胡演奏装饰音中的滑音,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不同的主奏乐器。
3.感受体验《雨打芭蕉》的演奏特点及音乐风格。
①对比分析《雨打芭蕉》的旋律特点。
教师:通过聆听,我们再次感受滑音在乐曲中运用,体会广东音乐的味道。
设问——这段旋律还用了哪几件乐器?聆听后有何印象与感受?
学生:回答(高胡、扬琴);学生回答(有优美,华丽之感)。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来演奏两段旋律,同学们对比听一听,
设问——这两段旋律有何不同? 再用扬琴演奏旋律片段;
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第二段旋律音符增多)。
教师:广东音乐是不是与江南丝竹的旋律发展手法相类似?这种手法叫?
学生:回答(加花)。
②再欣赏《雨打芭蕉》片段。
教师:通过聆听,进一步感受体会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后,总结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复习之前掌握的方法,并再次体会和感受广东音乐的特点及音乐风格。
(四)效果检验
聆听辨别两种民间器乐体裁
教师:现场选取两段不同的民乐合奏片段,请同学听辨哪首是江南丝竹?哪首是广东音乐?
学生:认真聆听后回答问题(第一首是江南丝竹,第二首是广东音乐)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对不同主奏乐器和演奏手法的区分,加深对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风格特点的感受和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