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章《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章《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10 12: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章《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其积极影响是(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关这一主题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唐朝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
C.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D.清朝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3.“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的评价( )
A.王羲之 B.米芾 C.赵孟頫 D.柳公权
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5.(新华网):新鲜的节日似乎越来越多,今天,一个原本很平常的日子却被“好事者”冠以“圆周率日”(又称“π节”);更有人建议:应该在今天纪念圆周率鼻祖( )
A.华佗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祖冲之
6.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习的重要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性特征是( )
①国家产生 ②民族融合 ③国家统一 ④政权分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8.“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进藏
9.“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说汉话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以法治国
10.下列前后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史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②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基础
③江南的开发——奠定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嘉兴有件传家宝——子城。它是嘉兴历代府衙所在地,位于市中心府前街,始建于231 年。据此推算,子城建造时嘉兴隶属于( )
A.东汉 B.三国吴 C.西晋 D.三国蜀
12.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民国时期,大量山西人为了生计而“走西口”的故事。而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南迁,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加剧了南方的战乱局面 B.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C.使北方趋于平静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1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1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 )
A.秦孝公 B.汉光武帝
C.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开始南移。下列不属于该时期经济南移原因的是
A.北方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B.南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C.南方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D.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
16.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
A、与汉族贵族联姻
B、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C、学习汉族的礼法
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7.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曹丕定都洛
C、刘备在成都称帝 D、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
A. 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 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19.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有很多历史古迹,著名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的修建与哪一宗教在中国的兴起有关( )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20.清朝咸丰年间,南阳知府在武侯祠题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与杜甫的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歌颂的是( )
A.曹操 B.周瑜 C.刘备 D.诸葛亮
第II卷(非选择题)
21.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材料一 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指的是谁?
材料二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3)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3.人类历史之河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历史的洪流,伟大的历史人物直面于变化,求索于天地,选择去改变,创造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传奇。
请回答:
(1)公元前356年,在城门立柱随后在秦国开展一次巨大改革的商鞅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2)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什么措施?
(3)作为鲜卑族的王者,他顺应历史的大洪流,改汉姓、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全面的学习汉族文化。请问他是指谁?这次改革在历史上又有何作用?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从西晋永嘉(西晋怀帝年号,307年——313年)年间到刘宋末,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万人,形成北方民众纷纷南下的浪潮。
——《中国通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地区在西汉时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在南朝时的发展状况。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江南地区从材料一发展到材料三状况的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魏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是谁?
(2)材料一反映是“魏主”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往何处?
(3)材料二反映的是“魏主”改革的哪项内容?还知道他有哪些改革措施吗?
(4)“魏主”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2.D
3.A
4.C
5.D
6.D
7.B
8.C
9.D
10.D
11.B
12.B
13.B
14.D
15.C
16.C
17.D
18.C
19.D
20.D
21.
(1)赤壁之战 诸葛亮
(2)曹操 官渡之战
(3)《三国演义》
22.
(1)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 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氏、羌。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
23.(1)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24.(1)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
(2)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可对外供应;
(3)为躲避北方战乱,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南迁民众带来劳动力和生产经验、物品等。
25.
(1)孝文帝
(2)洛阳
(3) 改汉姓 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族的礼法
(4)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