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查缺补漏试题(成都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查缺补漏试题(成都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4 14:58: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它所描写的不是传统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被封建统治者所拆散,最终导致黛玉身死,宝玉出家。这对“金玉良缘”中的另一主角薛宝钗来说,无疑也是一出悲剧。《红楼梦》还描写了一群品貌兼优的女子,如金陵十二钗等。但是这些可爱的女子,一个个都被时代毁灭了。小说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合在一起就是“原应叹惜”。从这些取名上,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同情与叹息。而作者又以贾府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腐朽黑暗,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材料二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弄不清这些问题,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浮光掠影地读一二遍,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但读得扎实。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更胜一筹。
材料三
陆游诗、词皆善,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词一百三十多首。题材非常广泛,其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诗词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主要抒写抗敌御辱、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的词同样富于政治激情,或写恢复之志,或抒压抑之感,风格沉郁豪放。赵翼赞其“才气豪健,议论开辟”(《瓯北诗话》)。梁启超也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
材料四
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是说,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而读不同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对以上四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金玉缘》,这里的“金玉”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
B.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那就无法读懂这个作者的作品。
C.材料三中的梁启超的评论前两句意在批判,后两句才是正面评价。
D.《论语》适用“题要读书法”。《资治通鉴》则适合“勾选读书法”。
2.请依据材料四的内容为材料三做批注,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出陆游现存诗歌的特点。
3.请运用材料二所提的“八面受敌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拟定阅读计划要点,完成下表。要求:句式整齐,表达简洁。
“八面受敌”读红楼
① ,逐一突破 首读:读② 。
次读:读女性悲歌,令人叹息。
再读:读③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就是穿在身上的中华美学史。
②央视推出的节目《衣尚中国》,以服饰为题,聚焦服饰之美,力图通过艺术创意、年轻态的视觉营造中国服饰的审美意境。
③传统审美需要我们发掘、理解、驾驭和弘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衣尚中国》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新的审美表达。
【材料二】
①当下,“汉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但有一些设计重其表而轻其里。汉服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推进其创造性转化。
②中国服饰文化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传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唐宋为例,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再加上金银杂之。其装饰图案,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生趣盎然。“上襦下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后来,朴素和理性就成为了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③中国服饰文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中也被反映和表达出来。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生活层面的写照,是人物外观形态的表露,也是人物内心猜感世界、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作家感情的曲折反映。
【材料三】
近几年,穿汉服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时尚。下面是有关部门对汉服市场做出的部分调研数据。
4.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尚中国》节目聚焦服饰之美,用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B.小说中人物的服饰,要符合人物生活层面,往往能体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性格特征。
C.诗句“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描绘的是唐代妇女服饰。
D.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万人,自媒体渠道接触汉服的中学生最多。
5.阅读【材料三】,写出你从调查表中得到的两条有意义的结论。(不能出现具体的数据)
6.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提两条合理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 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 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②《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 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 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 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 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 一个“石” 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③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 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 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④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 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 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 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 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 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⑤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 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 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 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有删减)
【材料二】
①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 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②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 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 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 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 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 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 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 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 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 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 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 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 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 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③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 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 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 研究应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中国 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摘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有删减)
7.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石、黛、松花都是具体的物体,以这些物命名的色彩体现了色名与“物/物色”相对应的关系。
B.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能体现中国古人对色彩配置的认识,还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
C.以传统色彩为媒介,可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
D.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可用的方法更多,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
8.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礼》“杂五色”的说法,两者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
9.《中国传统色》一书的作者郭浩说,从中国传统色彩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欣赏 到国色之美,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这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请从郭浩话语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在当代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的意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初学作文,不能不有所依傍和借鉴,正如练字要临帖一样。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模仿、借鉴优秀作品的某些写作特色,进行仿写训练,是学生进入创作之前的基础。一篇优秀作品,它的立意、构思、材料组织、层次安排、表现手法、语言等多方面都有可供学生模仿学习的地方,平时的仿写训练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在全面把握作品写作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写作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仿写点。同时还要认识到:模仿也好,借鉴也好,都是为了达到一个最后的目的——创造。
【材料二】仿写,首先要对模仿的对象细心揣摩,敏锐地发现优秀作品在写作上可供学习借鉴之处。平时阅读优秀作品,除了要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获得情感体验之外,还要想一想:作品哪些地方打动了自己?为什么能引起自己的共鸣?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写法对自己作文有什么启示?如莫怀戚《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深得大家喜爱,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波澜产生了无穷魅力。再看我们自己的作文,往往在材料的裁剪、组织上不讲究,平铺直叙,简单平淡。
【材料三】学习仿写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上学到什么课文,课文中有哪些精彩语段,马上就“依葫芦画瓢”练一练,学习写一组排比句,写一系列动作,再到写一个场景、一个细节,这是模仿的初级阶段。能模仿优秀作品的选材、组织、构思、立意,这是模仿的中级阶段。到了迷上哪位作家或哪类作家,行文风格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自己的文章无意间也有了那个“味儿”,这才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10.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学作文,我们可以先进行仿写。一篇好的作品其立意、构思、材料组织、层次安排等多方面都有可供模仿学习的地方。
B.学习仿写要注意优秀作品中的闪光点,要全面把握作品的特色,力求面面俱到。
C.模仿或者借鉴都是为了达到一个最后的目的——创造。
D.学习仿写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11.根据三则分析,学习仿写要注意哪些事项。
12.《社戏》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面的很多场景生动而有画面感。比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请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根据示例仿写一句。
(1)修辞方法:
(2)例:这一年,果园的果子更香甜了,那苹果,就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在枝头摇摇欲坠,引得孩子们垂涎不已。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
②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古时火种来之不易,老百姓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重耳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材料二】
寒食节的美食
美食 简介
枣糕是齐地寒食节专属食物,用红枣粉制作而成,枣香扑鼻,口感绵软,营养丰富,特别适合早餐食用。红枣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稔饭”的习俗。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青团是江南地区传统美食,又称清明团子。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豆沙、莲蓉、芝麻等馅料制成。颜色绿油如玉,口感糯韧绵软,甜而不腻,且带有清淡悠长的清香。
【材料三】
青团作为江南人家在清明节食用的一道传统点心,近年来也被带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新潮口味、跨界联名、青团主题饮品……传统青团如今已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吃法和口味,电商平台、老字号、茶饮品牌纷纷入局,玩出新花样,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摘自成都商报《从江南小吃到全国化“出圈”的青团为啥这么火?》)
网友热议
①“品尝春天”:青团满是春天的气息和味道。咬一口,仿佛就留住了春天。“00后”:看到三角福袋、小猪、兔子、小熊等各种新奇形状的青团,忍不住想买。“我爱美食”:如今的青团有豆干、荠菜、榴莲、芋泥、腊肉、蛋黄肉松等各种馅料,可谓包罗万象。
②“江淮心事”:青团所蕴含的寒食节文化内涵,彰显中华传统美德,获得社会认同感。
(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在清明前,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B.古代先民有“改火”的习俗,蕴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美好寓意。
C.寒食节美食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习俗不同,但多和禁火吃冷食有关。
D.寒食节融合古人智慧和精神文化,现在已被人们忘记不具纪念价值。
(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青团“火”起来的原因。
(3)学校社团开展“寒食寄意,民俗相伴”主题活动,请你推荐一道美食,你会选那一道?请简要说明理由。
A.枣糕 B.乌稔饭 C.青团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眼中的美是怎样的?中国式审美讲究的是“气韵之美”,重在传神写意而形次之,惟妙惟肖从来就不是中华审美的最高标杆。
“气”指创作者的精神生命和大自然精神生命的融合。“韵”表现为艺术作品中创作者的情感与自然之物和谐感应而呈现出来的美的律动。简而言之,就是将创作者的精神思想和自然之物融为一体,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情思,使原本冰冷无感情的自然之物产生丰富、有温度的意蕴。“气韵生动”的审美传统长期见存于中华工匠的作品之中。
(选自长北《中国人眼中的美:中国审美意识十讲》,有删改)
【材料二】
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元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基调充实了豪放风格。
(选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有删改)
【材料三】
舞台剧《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故事称不上复杂,只是舞者全程无声的演绎和部分情节、场景抽象化的表达,一定程度提高了观众“入画”的门槛,但这并不妨碍《只此青绿》倚美“出圈”,给观众呈现了“每一帧都是画”的视听盛宴,这源于团队对美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从《只此青绿VLOG》这段彩排花絮可见一斑:
“侧旁腰起,既有那种慵懒的气质,同时气息是连绵不断的。连绵不断这个很重要,这些是非常细节的环节。还有刚才有一段,这里我们要定一下。有的人视线是在这儿,有的人直接在这儿,这是非常不齐的,我们都以梦梦的视角,这样好统一。”较真儿至此,才有了《只此青绿》所见即美的惊艳,才激发出网友“观看过程可以正常呼吸”的俏皮。更难能可贵的是,从首演到巡演,创作团队一直收集观众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每至演出“高能”处,掌声在剧院经久不息,弹幕持续刷屏。所见即感动,但感动不止所见。“是不是我们的基因里有某种开关,一看这种就想哭!”观众和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智慧是在线的:看似情不知所起,却将解码密钥指向了内在、指向了深层。
材料四
①审美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审美观也呈现出多元多变、注重个性等特征。
②但在这个过程中,一股歪风邪气也在大众审美中滋长蔓延。文娱领域作为时尚的集散地,表现尤为明显。一些演员、流量明星为了迎合某些猎奇心理,博取关注与套现流量,从而刻意追求夸张恶俗的妆容,拿腔作调,矫揉造作,甚至不惜对自己的身体和容貌反复“下狠手”“动刀子”。有的“网红”因为整容损害了健康、正常的身体,还有的因为吸脂感染丧命。把“人造美”凌驾于“天然美”之上。这些现象本质上是工业化、模式化的造美流水线对审美空间的侵占和挤压,不但给人造成“审美疲劳”,而且压制人的审美想象力,败坏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口味。
③这种病态畸形的审美风气,固然和一些演员、流量明星的个人素质不高、信奉“一夜成名”“靠脸吃饭”密不可分,也和一些网络平台“唯流量是从”、践踏媒体伦理有关。更关键的则是娱乐资本以追奇逐异、捧丑赏怪为能事,把奇装异服、矫揉造作的艺人置于聚光灯下,培植畸形文娱消费,冲破了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底线。而资本逐利最大化的本性在审美领域信马由缰,这必然造成对审美观念乃至于人性的戕害。
④唯扶正最能祛邪。改变病态畸形的审美风气,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在审美领域营造一种正大气象。美在自然,美在真实,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学追求。《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与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刻画和赞赏的都是不事雕琢的自然、天真之美。
(选自谷中风《过度整容的畸形审美可休矣》,有删改)
14.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中国式审美的追求,在中国人的审美范畴里,“惟妙惟肖”比“气韵生动”更重要。
B.材料二展示了中国式审美在诗词中的体现,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极具审美价值的观点。
C.《只此青绿》倚美“出圈”,给观众呈现了“每一帧都是画”的视听盛宴,这源于团队对美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
D.材料四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我们要坚守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学追求,追求自然之美、真实之美。
15.小语和小文在社交平台上围绕舞剧《只此青绿》展开了讨论,小语认为“人和山从外形上完全不同,这也能称之为美吗?”请你结合材料一,解答小语的疑问。
16.你的同班同学小萌受部分流量明星影响,也想通过整容变美,请你结合材料四劝说她不要去整容。
17.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小雉和同学们拟举办以“学习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为主题的校园航天展。以下是他们搜集的材料,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航天器名称及寓意
名称 寓意
“嫦娥”——月球探测器 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个名称彰显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信心和决心。
“天问”——火星探测器 取自屈原的长诗《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寓意着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代表着我们对火星探索的梦想从古到今从未间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星是古代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符合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意思是“领悟、探索太空”,还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材料三】
载人月球探测新飞行器名称确定
①据2024年2月24日中国载人工程航天网发布公告,经公开征集评选,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②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随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用于载人月球探测的新飞行器命名也提上日程。
③2023年8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新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征集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航天、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近2000份投稿。经专家遴选评审,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将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④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 。“揽月”寓意 。
(选自央视新闻)
【材料四】
①我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其中搭载的“灵犀03星”卫星由银河航天自主研制。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领军企业,2020年其制造基地落户南通开发区。包括“灵犀03星”在内,多颗银河卫星都是地地道道的“南通制造”。
②“灵犀03星”应用于低轨道宽带通信,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该卫星的单层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左右,折叠状态时,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在轨工作时,展开长度约9米,宽度超2.5米。柔性太阳翼具有包络小、重量轻、模块化等特点,更易于收纳,同样质量下面积更大,可以吸收更多太阳能,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对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③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领军企业,2020年落户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投产的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是江苏省唯一的卫星智能产线,可实现多种类型卫星的高效批产。多颗“南通造”卫星在这里完成研制发射,“南通一号”卫星也于去年成功发射,有力支撑我国新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④谈及为什么选择南通落户,银河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看中了南通优越的营商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科学的产业政策。放眼未来,银河航天将加强卫星的研发制造能力,为南通科创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为航天强国梦添砖加瓦。
(1)【我宣传】你会选择材料一中的甲图还是乙图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海报呢?请说明理由。
(2)【我交流】在探讨展板内容时,小雉和小如有了如下对话,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雉:看了材料二,我发现中国航天器取名的特点是① 。
小如:小雉,我很赞同。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把材料三第④段补充完整了。“梦舟”的寓意就是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这个名字很符合新一代载人飞船的作用和使命,也体现了与现阶段正在服役的神舟、天舟飞船名称的体系传承。
小雉:“揽月”的寓意是② 。
(3)【我探究】
①小雉认为材料四第②段中的“左右”“不到”“约”“超”等词是多余的,提议将这些词去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②读完四则材料,小如提议从中提炼出中国航天精神的具体内涵,请你帮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它所描写的不是传统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被封建统治者所拆散,最终导致黛玉身死,宝玉出家。这对“金玉良缘”中的另一主角薛宝钗来说,无疑也是一出悲剧。《红楼梦》还描写了一群品貌兼优的女子,如金陵十二钗等。但是这些可爱的女子,一个个都被时代毁灭了。小说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合在一起就是“原应叹惜”。从这些取名上,表现了作者对女子的同情与叹息。而作者又以贾府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腐朽黑暗,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材料二
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而言,知人论世是读《红楼梦》的起点。曹雪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弄不清这些问题,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对一般的读者,要知人论世,读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就可以了;对想要深入研究的读者,那就必须读相关的原著,如《清史稿》《清实录》。
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浮光掠影地读一二遍,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苏东坡读书有“八面受敌法”,在他看来,每一书都要读之数遍,每次应精读一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击破,在读了若干遍后,方有其成。这样看起来似乎有点笨,耗时耗力,但读得扎实。读成之后就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这与不作深入钻研的读书方法比较起来,效果会更胜一筹。
材料三
陆游诗、词皆善,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词一百三十多首。题材非常广泛,其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诗词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主要抒写抗敌御辱、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的词同样富于政治激情,或写恢复之志,或抒压抑之感,风格沉郁豪放。赵翼赞其“才气豪健,议论开辟”(《瓯北诗话》)。梁启超也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
材料四
韩愈读书以勤奋贯彻始终。在《进学解》中,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是说,读书一定要写笔记;而读不同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写提要时,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这一事件和其它事件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钩精义时,必须对那些言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提要钩玄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记忆,提高认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对以上四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金玉缘》,这里的“金玉”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
B.如果我们不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那就无法读懂这个作者的作品。
C.材料三中的梁启超的评论前两句意在批判,后两句才是正面评价。
D.《论语》适用“题要读书法”。《资治通鉴》则适合“勾选读书法”。
2.请依据材料四的内容为材料三做批注,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出陆游现存诗歌的特点。
3.请运用材料二所提的“八面受敌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拟定阅读计划要点,完成下表。要求:句式整齐,表达简洁。
“八面受敌”读红楼
① ,逐一突破 首读:读② 。
次读:读女性悲歌,令人叹息。
再读:读③ 。
【答案】1.C 2.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富有激情。 3. 反复诵读 宝黛爱情,悲剧收场; 四大家族,腐朽黑暗。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A.结合材料一“这对‘金玉良缘’中的另一主角薛宝钗来说,无疑也是一出悲剧”可知,“金玉”是指贾宝玉和薛宝钗;
B.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怎样的特点……弄不清这些问题,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读懂作品”可知,选项说法绝对;
D.结合材料四“读记载事实的史籍,一定要写出提要,掌握纲要;读辑录言论的书,一定要钩出精义,领会精神”可知,《论语》适用“勾选读书法”。《资治通鉴》则适合“题要读书法”;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三“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词一百三十多首”“题材非常广泛,其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诗词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主要抒写抗敌御辱、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他的词同样富于政治激情,或写恢复之志,或抒压抑之感,风格沉郁豪放”可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富有激情。
3.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读《红楼梦》,自然还应该认真地反复地读,浮光掠影地读一二遍,不可能对此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可知,反复诵读。
结合材料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被封建统治者所拆散,最终导致黛玉身死,宝玉出家”可知,宝黛爱情,悲剧收场;
结合“作者又以贾府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腐朽黑暗,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可知,四大家族,腐朽黑暗。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的发展史就是穿在身上的中华美学史。
②央视推出的节目《衣尚中国》,以服饰为题,聚焦服饰之美,力图通过艺术创意、年轻态的视觉营造中国服饰的审美意境。
③传统审美需要我们发掘、理解、驾驭和弘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衣尚中国》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新的审美表达。
【材料二】
①当下,“汉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但有一些设计重其表而轻其里。汉服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推进其创造性转化。
②中国服饰文化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传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唐宋为例,唐朝服饰的色彩浓艳,再加上金银杂之。其装饰图案,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生趣盎然。“上襦下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颜色以红色居多,常常使用红绿搭配。而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后来,朴素和理性就成为了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③中国服饰文化在各种文学体裁中也被反映和表达出来。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生活层面的写照,是人物外观形态的表露,也是人物内心猜感世界、性格特征的体现,更是作家感情的曲折反映。
【材料三】
近几年,穿汉服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时尚。下面是有关部门对汉服市场做出的部分调研数据。
4.根据上述材料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尚中国》节目聚焦服饰之美,用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B.小说中人物的服饰,要符合人物生活层面,往往能体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性格特征。
C.诗句“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描绘的是唐代妇女服饰。
D.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万人,自媒体渠道接触汉服的中学生最多。
5.阅读【材料三】,写出你从调查表中得到的两条有意义的结论。(不能出现具体的数据)
6.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请你结合以上材料提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4.D 5.示例:①2022年中国消费者主要通过电视剧、电影和自媒体来接触汉服的文化;②2022年某市某校有超过半数(或大多数)中学生喜欢汉服。 6.①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传统服饰新的审美表达;②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③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渠道,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④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教育,加深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感情;⑤开展丰富的活动,让中国传统服饰成为影响更广、更深的服饰新时尚。
【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结合材料三表一可知,通过电视剧、电影渠道接触汉服的中学生最多,占比54.37%;
故选D。
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标题、项目、各种数据等,并对其进行比较;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数字转化为语言,规范作答。
表一是“2022年中国消费者接触汉服的文化渠道”,电视剧、电影占54.73%,自媒体占27.38%,古籍占7.98%,其他占10.27%;据此可知,2022年中国消费者主要通过电视剧、电影来接触汉服的文化;表二是“2022年某市某校中学生对汉服的喜爱程度分析”,喜欢,觉得漂亮,有古典韵味的占66.28%,一般,认为只是服饰的一种,实用价值不大的占29.54%,不喜欢,觉得过时,穿着不便的占4%;据此可知,2022年某市某校有超过半数中学生喜欢汉服。
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提炼概括和建议。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传统审美需要我们发掘、理解、驾驭和弘扬”“《衣尚中国》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新的审美表达”可知,深入地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形成传统服饰新的审美表达;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汉服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中国服饰文化昭显着社会发展的印记,传达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可知,深入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服饰文化创造性转化;
根据材料三表一“2022年中国消费者接触汉服的文化渠道”的数据统计,启发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渠道,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根据材料三表二“2022年某市某校中学生对汉服的喜爱程度分析”数据,启发我们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教育,加深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服饰文化的感情;
材料三“近几年,穿汉服从一种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汉服爱好者达500多万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成为了时尚”,启发我们进行积极引导,让中国传统服饰成为影响更广、更深的服饰新时尚。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 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 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②《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 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 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 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 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 一个“石” 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③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 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 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④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 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 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 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 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 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⑤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 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 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 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有删减)
【材料二】
①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 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②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 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 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 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 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 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 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 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 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 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 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 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 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 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③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 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 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 研究应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中国 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摘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有删减)
7.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石、黛、松花都是具体的物体,以这些物命名的色彩体现了色名与“物/物色”相对应的关系。
B.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能体现中国古人对色彩配置的认识,还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
C.以传统色彩为媒介,可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城市发展,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
D.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可用的方法更多,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
8.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礼》“杂五色”的说法,两者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
9.《中国传统色》一书的作者郭浩说,从中国传统色彩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欣赏 到国色之美,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这能帮助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请从郭浩话语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在当代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的意义。
【答案】7.D 8.①材料一引用“杂五色”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五色观”,从而论述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②材料二引用“杂五色”,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色彩在很早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9.①中国传统色彩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视觉方面的审美需求,让人欣赏到国色之美。②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的审美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应用中国传统色彩能促进美育发展,具有重要美学意义。③能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的辨析。
D.根据材料一第⑤段“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可知,传统色彩研究既有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材料并未将两种特点进行比较,本项“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有误;
故选D。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材料一第②段“《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引用《周礼》“杂五色”,主要说明了“杂五色”的具体内涵和内容,体现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可知,引用“杂五色”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五色观”,从而论述中国传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第②段“《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表明了在古代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更好说明了第②段“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这一观点。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①段“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 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 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可知,可围绕“提供了视觉文化资源”“满足人们视觉方面的审美需求”等角度阐述;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可知,可围绕“承载着历代的审美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等角度阐述;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可知,可围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等角度阐述。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①为文化建设服务:可以将传统色彩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②实现社会生活应用: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介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促进城市发展,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③激活当代艺术创造力:通过应用能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提供新观念与新途径:当代学者对其的广泛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途径,能活化其内在意蕴,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初学作文,不能不有所依傍和借鉴,正如练字要临帖一样。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模仿、借鉴优秀作品的某些写作特色,进行仿写训练,是学生进入创作之前的基础。一篇优秀作品,它的立意、构思、材料组织、层次安排、表现手法、语言等多方面都有可供学生模仿学习的地方,平时的仿写训练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在全面把握作品写作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写作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仿写点。同时还要认识到:模仿也好,借鉴也好,都是为了达到一个最后的目的——创造。
【材料二】仿写,首先要对模仿的对象细心揣摩,敏锐地发现优秀作品在写作上可供学习借鉴之处。平时阅读优秀作品,除了要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获得情感体验之外,还要想一想:作品哪些地方打动了自己?为什么能引起自己的共鸣?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写法对自己作文有什么启示?如莫怀戚《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深得大家喜爱,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波澜产生了无穷魅力。再看我们自己的作文,往往在材料的裁剪、组织上不讲究,平铺直叙,简单平淡。
【材料三】学习仿写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上学到什么课文,课文中有哪些精彩语段,马上就“依葫芦画瓢”练一练,学习写一组排比句,写一系列动作,再到写一个场景、一个细节,这是模仿的初级阶段。能模仿优秀作品的选材、组织、构思、立意,这是模仿的中级阶段。到了迷上哪位作家或哪类作家,行文风格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自己的文章无意间也有了那个“味儿”,这才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10.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学作文,我们可以先进行仿写。一篇好的作品其立意、构思、材料组织、层次安排等多方面都有可供模仿学习的地方。
B.学习仿写要注意优秀作品中的闪光点,要全面把握作品的特色,力求面面俱到。
C.模仿或者借鉴都是为了达到一个最后的目的——创造。
D.学习仿写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11.根据三则分析,学习仿写要注意哪些事项。
12.《社戏》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里面的很多场景生动而有画面感。比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请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根据示例仿写一句。
(1)修辞方法:
(2)例:这一年,果园的果子更香甜了,那苹果,就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在枝头摇摇欲坠,引得孩子们垂涎不已。
【答案】10.B 11.要有针对性地仿写;要善于发现作品在写作上的可供学习借鉴之处;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2.(1)比喻
(2)这个夏天,海滩的浪花更加汹涌了,那海浪,就像一匹匹奔腾的野马在岸边撞击着礁石,引得游客们纷纷拿起相机捕捉这壮观的瞬间。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材料一第二段中提到“平时的仿写训练又不可能面面俱到”,说明仿写训练不需要全面把握作品的每一个特点,而是应该结合自己的写作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仿写点;
故选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材料一主要强调了仿写对于初学作文的重要性。它指出仿写是创作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借鉴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来进行仿写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材料一也提醒学生在仿写时要全面把握作品的写作特色,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弱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仿写点,最终达到创造的目的。
材料二进一步讨论了仿写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它建议学生在仿写前要对模仿的对象进行细心揣摩,敏锐地发现作品在写作上可供学习借鉴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能打动自己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材料二还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说明了仿写时应关注作品的材料裁剪和组织方式,避免平铺直叙、简单平淡的问题。
材料三则提出了学习仿写应循序渐进的原则。它指出仿写训练应从简单的模仿开始,如学习写排比句、动作等,然后逐渐过渡到模仿作品的选材、组织、构思和立意等更高级的阶段。材料三还强调了仿写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模仿,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在仿写的基础上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特色。
据此可概括为:要有针对性地仿写;要善于发现作品在写作上的可供学习借鉴之处;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
结合“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的内容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将“航船”比作“大白鱼”,形象地描绘出了航船在水中快速前行的场景,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画面感。
仿写示例:这个春天,公园的樱花更美丽了,那花朵,就像一群群粉色的蝴蝶在枝头翩翩起舞,吸引游客们驻足欣赏。
1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
②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古时火种来之不易,老百姓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重耳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材料二】
寒食节的美食
美食 简介
枣糕是齐地寒食节专属食物,用红枣粉制作而成,枣香扑鼻,口感绵软,营养丰富,特别适合早餐食用。红枣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稔饭”的习俗。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青团是江南地区传统美食,又称清明团子。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豆沙、莲蓉、芝麻等馅料制成。颜色绿油如玉,口感糯韧绵软,甜而不腻,且带有清淡悠长的清香。
【材料三】
青团作为江南人家在清明节食用的一道传统点心,近年来也被带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新潮口味、跨界联名、青团主题饮品……传统青团如今已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吃法和口味,电商平台、老字号、茶饮品牌纷纷入局,玩出新花样,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摘自成都商报《从江南小吃到全国化“出圈”的青团为啥这么火?》)
网友热议
①“品尝春天”:青团满是春天的气息和味道。咬一口,仿佛就留住了春天。“00后”:看到三角福袋、小猪、兔子、小熊等各种新奇形状的青团,忍不住想买。“我爱美食”:如今的青团有豆干、荠菜、榴莲、芋泥、腊肉、蛋黄肉松等各种馅料,可谓包罗万象。
②“江淮心事”:青团所蕴含的寒食节文化内涵,彰显中华传统美德,获得社会认同感。
(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节在清明前,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B.古代先民有“改火”的习俗,蕴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美好寓意。
C.寒食节美食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习俗不同,但多和禁火吃冷食有关。
D.寒食节融合古人智慧和精神文化,现在已被人们忘记不具纪念价值。
(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青团“火”起来的原因。
(3)学校社团开展“寒食寄意,民俗相伴”主题活动,请你推荐一道美食,你会选那一道?请简要说明理由。
A.枣糕 B.乌稔饭 C.青团
【答案】(1)D
(2)①青团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承载了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团不断创新,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口味和形状,满足了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③青团作为网红美食,在各大电商平台和媒体上受到广泛关注和推荐,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尝试青团。
(3)示例:我会选择推荐青团。因为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美食,颜色绿油如玉,口感糯韧绵软,甜而不腻,清香悠长,十分美味。同时,青团也蕴含着寒食节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对先人的怀念和感恩之情。在“寒食寄意,民俗相伴”主题活动中,品尝青团既能享受美食,又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十分合适。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结合【材料一】第②段“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古时火种来之不易,老百姓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可知,“现在已被人们忘记不具纪念价值”表述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二】“青团是江南地区传统美食,又称清明团子”、【材料三】“青团作为江南人家在清明节食用的一道传统点心,近年来也被带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概括可得:青团是清明节的传统美食;
结合【材料三】“新潮口味、跨界联名、青团主题饮品……传统青团如今已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吃法和口味”概括可得: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团不断创新,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口味和形状,满足了现代人的口味需求;结合“电商平台、老字号、茶饮品牌纷纷入局,玩出新花样,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概括可得:青团作为网红美食,在各大电商平台和媒体上受到广泛关注和推荐,使得更多人了解和尝试青团。
结合网友热议部分②段“青团所蕴含的寒食节文化内涵,彰显中华传统美德,获得社会认同感”概括可得:承载了寒食节的文化内涵。
(3)本题考查拓展运用。从枣糕、乌稔饭和青团三道美食中推荐任意一道,并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1:我会选择推荐枣糕。枣糕是寒食节的专属食物,以红枣和面粉制作而成,口感绵软。红枣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是一种既美味又营养的食物,既满足人们对于营养健康的首选要求,还符合“寒食寄意,民俗相伴”这一主题。
示例2:我会选择推荐乌稔饭。乌稔饭是畲族的传统食物,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都会煮乌稔饭,并馈赠给汉族的亲戚朋友。这种食物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更承载着民族团结和和谐共处的深厚情怀,能够满足人们对于食物情怀的追求,同时符合“寒食寄意,民俗相伴”这一主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眼中的美是怎样的?中国式审美讲究的是“气韵之美”,重在传神写意而形次之,惟妙惟肖从来就不是中华审美的最高标杆。
“气”指创作者的精神生命和大自然精神生命的融合。“韵”表现为艺术作品中创作者的情感与自然之物和谐感应而呈现出来的美的律动。简而言之,就是将创作者的精神思想和自然之物融为一体,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情思,使原本冰冷无感情的自然之物产生丰富、有温度的意蕴。“气韵生动”的审美传统长期见存于中华工匠的作品之中。
(选自长北《中国人眼中的美:中国审美意识十讲》,有删改)
【材料二】
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元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基调充实了豪放风格。
(选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有删改)
【材料三】
舞台剧《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故事称不上复杂,只是舞者全程无声的演绎和部分情节、场景抽象化的表达,一定程度提高了观众“入画”的门槛,但这并不妨碍《只此青绿》倚美“出圈”,给观众呈现了“每一帧都是画”的视听盛宴,这源于团队对美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从《只此青绿VLOG》这段彩排花絮可见一斑:
“侧旁腰起,既有那种慵懒的气质,同时气息是连绵不断的。连绵不断这个很重要,这些是非常细节的环节。还有刚才有一段,这里我们要定一下。有的人视线是在这儿,有的人直接在这儿,这是非常不齐的,我们都以梦梦的视角,这样好统一。”较真儿至此,才有了《只此青绿》所见即美的惊艳,才激发出网友“观看过程可以正常呼吸”的俏皮。更难能可贵的是,从首演到巡演,创作团队一直收集观众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每至演出“高能”处,掌声在剧院经久不息,弹幕持续刷屏。所见即感动,但感动不止所见。“是不是我们的基因里有某种开关,一看这种就想哭!”观众和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智慧是在线的:看似情不知所起,却将解码密钥指向了内在、指向了深层。
材料四
①审美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审美观也呈现出多元多变、注重个性等特征。
②但在这个过程中,一股歪风邪气也在大众审美中滋长蔓延。文娱领域作为时尚的集散地,表现尤为明显。一些演员、流量明星为了迎合某些猎奇心理,博取关注与套现流量,从而刻意追求夸张恶俗的妆容,拿腔作调,矫揉造作,甚至不惜对自己的身体和容貌反复“下狠手”“动刀子”。有的“网红”因为整容损害了健康、正常的身体,还有的因为吸脂感染丧命。把“人造美”凌驾于“天然美”之上。这些现象本质上是工业化、模式化的造美流水线对审美空间的侵占和挤压,不但给人造成“审美疲劳”,而且压制人的审美想象力,败坏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口味。
③这种病态畸形的审美风气,固然和一些演员、流量明星的个人素质不高、信奉“一夜成名”“靠脸吃饭”密不可分,也和一些网络平台“唯流量是从”、践踏媒体伦理有关。更关键的则是娱乐资本以追奇逐异、捧丑赏怪为能事,把奇装异服、矫揉造作的艺人置于聚光灯下,培植畸形文娱消费,冲破了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底线。而资本逐利最大化的本性在审美领域信马由缰,这必然造成对审美观念乃至于人性的戕害。
④唯扶正最能祛邪。改变病态畸形的审美风气,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在审美领域营造一种正大气象。美在自然,美在真实,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学追求。《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与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刻画和赞赏的都是不事雕琢的自然、天真之美。
(选自谷中风《过度整容的畸形审美可休矣》,有删改)
14.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中国式审美的追求,在中国人的审美范畴里,“惟妙惟肖”比“气韵生动”更重要。
B.材料二展示了中国式审美在诗词中的体现,运用举例论证证明了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极具审美价值的观点。
C.《只此青绿》倚美“出圈”,给观众呈现了“每一帧都是画”的视听盛宴,这源于团队对美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
D.材料四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我们要坚守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学追求,追求自然之美、真实之美。
15.小语和小文在社交平台上围绕舞剧《只此青绿》展开了讨论,小语认为“人和山从外形上完全不同,这也能称之为美吗?”请你结合材料一,解答小语的疑问。
16.你的同班同学小萌受部分流量明星影响,也想通过整容变美,请你结合材料四劝说她不要去整容。
【答案】14.A 15.中国式审美讲究“传神写意,而形次之”,惟妙惟肖不是最高标杆。人和山外形虽不完全相像,但舞者通过造型和舞蹈动作对山进行模仿,展现了山的神韵(气韵),给观众带来想象的空间,因此《只此青绿》是美的。 16.小萌,不要去整容,手术有很高风险,可能会损害你健康、正常的身体,甚至丧命。部分流量明星对自己的身体和容貌反复“下狠手”,是一种畸形审美。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学追求是美在自然,美在真实,所以,我觉得你不需要通过整容来变美。
【解析】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
A.材料一介绍了中国式审美的追求,结合第一段中“中国式审美讲究的是‘气韵之美’,重在传神写意而形次之,惟妙惟肖从来就不是中华审美的最高标杆”可知,在中国人的审美范畴里,“气韵生动”比“惟妙惟肖”更重要。因此本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
故选A。
15.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炼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式审美讲究的是‘气韵之美’,重在传神写意而形次之,惟妙惟肖从来就不是中华审美的最高标杆”可知,中国式审美讲究“传神写意,而形次之”,惟妙惟肖不是最高标杆;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气’指创作者的精神生命和大自然精神生命的融合。‘韵’表现为艺术作品中创作者的情感与自然之物和谐感应而呈现出来的美的律动。简而言之,就是将创作者的精神思想和自然之物融为一体,赋予自然之物以人的情思,使原本冰冷无感情的自然之物产生丰富、有温度的意蕴。‘气韵生动’的审美传统长期见存于中华工匠的作品之中”可知,人和山外形虽不完全相像,但舞者通过造型和舞蹈动作对山进行模仿,将人精神思想和山的外形融为一体,赋予大山以人的情思,给观众带来想象的空间,展现了山的“气”和“韵”之美,因此《只此青绿》的舞剧是美的。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和劝说词。
结合材料四第②段“一些演员、流量明星为了迎合某些猎奇心理,博取关注与套现流量,从而刻意追求夸张恶俗的妆容,拿腔作调,矫揉造作,甚至不惜对自己的身体和容貌反复‘下狠手’‘动刀子’。有的‘网红’因为整容损害了健康、正常的身体,还有的因为吸脂感染丧命”和第④段“改变病态畸形的审美风气,最根本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在审美领域营造一种正大气象。美在自然,美在真实,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学追求”等内容,进行合理劝说即可,注意劝说要委婉得当。
示例:小萌,不要去整容,手术不仅有很高风险,而且还可能会损害你健康、正常的身体,甚至丧命,这样的心理是一种病态的畸形审美观念。我们中华民族一贯追求是自然美,美在真实,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所以,我觉得你不需要通过整容来变美。
17.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小雉和同学们拟举办以“学习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为主题的校园航天展。以下是他们搜集的材料,请你参与。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航天器名称及寓意
名称 寓意
“嫦娥”——月球探测器 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个名称彰显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信心和决心。
“天问”——火星探测器 取自屈原的长诗《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寓意着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代表着我们对火星探索的梦想从古到今从未间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星是古代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符合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意思是“领悟、探索太空”,还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犹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材料三】
载人月球探测新飞行器名称确定
①据2024年2月24日中国载人工程航天网发布公告,经公开征集评选,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②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随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用于载人月球探测的新飞行器命名也提上日程。
③2023年8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新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征集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航天、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近2000份投稿。经专家遴选评审,将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将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
④新飞行器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梦舟”寓意 。“揽月”寓意 。
(选自央视新闻)
【材料四】
①我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其中搭载的“灵犀03星”卫星由银河航天自主研制。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领军企业,2020年其制造基地落户南通开发区。包括“灵犀03星”在内,多颗银河卫星都是地地道道的“南通制造”。
②“灵犀03星”应用于低轨道宽带通信,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该卫星的单层柔性太阳板厚度仅1毫米左右,折叠状态时,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在轨工作时,展开长度约9米,宽度超2.5米。柔性太阳翼具有包络小、重量轻、模块化等特点,更易于收纳,同样质量下面积更大,可以吸收更多太阳能,适合卫星大批量堆叠发射,对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③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领军企业,2020年落户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投产的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是江苏省唯一的卫星智能产线,可实现多种类型卫星的高效批产。多颗“南通造”卫星在这里完成研制发射,“南通一号”卫星也于去年成功发射,有力支撑我国新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④谈及为什么选择南通落户,银河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看中了南通优越的营商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科学的产业政策。放眼未来,银河航天将加强卫星的研发制造能力,为南通科创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为航天强国梦添砖加瓦。
(1)【我宣传】你会选择材料一中的甲图还是乙图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海报呢?请说明理由。
(2)【我交流】在探讨展板内容时,小雉和小如有了如下对话,请你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雉:看了材料二,我发现中国航天器取名的特点是① 。
小如:小雉,我很赞同。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把材料三第④段补充完整了。“梦舟”的寓意就是载人月球探测承载中国人的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的新征程。这个名字很符合新一代载人飞船的作用和使命,也体现了与现阶段正在服役的神舟、天舟飞船名称的体系传承。
小雉:“揽月”的寓意是② 。
(3)【我探究】
①小雉认为材料四第②段中的“左右”“不到”“约”“超”等词是多余的,提议将这些词去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②读完四则材料,小如提议从中提炼出中国航天精神的具体内涵,请你帮忙。
【答案】(1)示例:我选择乙图。理由:该图由图画和文字组成,上面是图画,有航天员、火箭、地球等形象,下方有文字“中国梦”“航天梦”“我们从未忘记飞翔4.24”“中国航天日”等,形象具体地突出了“学习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的活动主题。
(2) 这些航天器的名称源自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籍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无不展现中国航天人的文化修养和浪漫情怀 亲近、拥抱月亮,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作为月面着陆器要接触月亮的特点。
(3)①不同意。理由:“左右”“不到”“约”“超”等词表示估计,说明“1毫米”“5厘米”“9米”“2.5米”是约数,不是确切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示例: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甲图由图画和文字组成,左边的图画是航天员、航天器等形象,右边与左上方是文字,有“中国航天日”字样,“时间:4月24日”等;乙图由图画和文字组成,上面是图画,有航天员、火箭、地球等形象,下方有文字“中国梦”“航天梦”“我们从未忘记飞翔4.24”“中国航天日”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任选其一,根据图片内容分析作答。
示例:我选择甲图。理由:该图由图画和文字组成,左边的图画是航天员、航天器等形象,右边与左上方是文字,有“中国航天日”,“时间:4月24日”等,符合“学习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的活动主题。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概括和语言表达。
①根据材料二“中国航天器名称及寓意”表格可知,‘嫦娥”月球探测器起名的寓意为: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个名称彰显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信心和决心;“天问”星探测器的名字取自屈原的长诗《天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寓意着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代表着我们对火星探索的梦想从古到今从未间断。由此可知,这些航天器的名称源自神话传说、历史文化典籍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无不展现中国航天人的文化修养和浪漫情怀。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巧妙融合了古代传说、诗歌、天文等元素,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又与航天器的功能、使命等紧密相关。
②结合月面着陆器的名称“揽月”,以及文学常识可知,“揽月”典出于毛泽东词句“可上九天揽月”,体现了作为月面着陆器要接触到月亮的特点,非常形象和主动,就像是我们伸出双手去亲近、拥抱月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展现中国人追逐月球、探索宇宙奥秘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实现月球探测等深空任务的决心和期望,也体现了对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精神的延续。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内容的概括。
①表态:不能删;定性:“左右”“不到”“约”“超”等词表示估计,起限制修饰作用;带词解句:说明“1毫米”“5厘米”“9米”“2.5米”是约数,不是确切的数字;删词解句:删掉后意思变为,该卫星折叠状态时,主体厚度刚好5厘米;在轨工作时,展开长度只有9米,宽度只有2.5米,与原意不符;说明语言特点:“左右”“不到”“约”“超”等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②根据材料二“这个名称彰显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信心和决心”“寓意着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代表着我们对火星探索的梦想从古到今从未间断”可概括为:中国航天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探索月球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中国空间站建造完成后,登陆月球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下一个目标。随着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全面启动实施,用于载人月球探测的新飞行器命名也提上日程”可概括为:中国航天精神就是不懈追求的精神;
根据材料四第④段“谈及为什么选择南通落户,银河航天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看中了南通优越的营商环境、浓厚的创新氛围以及科学的产业政策”可概括为:中国航天精神就是热爱科技事业、开拓创新的精神;
根据材料四第④段“放眼未来,银河航天将加强卫星的研发制造能力,为南通科创事业贡献更多力量,为航天强国梦添砖加瓦”可概括为:中国航天精神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