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记叙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查缺补漏试题(成都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9 记叙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查缺补漏试题(成都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4 15:03: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叙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看菜
①那是一九六零年的冬天。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原来,这孩子无家可归。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②他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木匠,活儿做得扎实精致,尤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③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二十多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就请了木匠。
④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⑤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主家要管两顿饭。通常,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⑥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⑦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师徒俩一块儿用饭。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在鱼身上动了筷子。
⑧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小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⑨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⑩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是在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木匠说了句:“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回屋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二十多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依然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了城里,在城里学的徒,他是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却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作者白金科,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又不失生动,这与汪曾祺作品的淡而有味类似。
B.第⑦段画线句展现出木匠的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后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第⑩段中加点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情节连贯性。
D.新木匠来梅家上工后,由骄傲到郁闷,再由不解到羞愧,最后端正了态度。
2.文章第 段单独成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各写两点)。
【答案】1.C 2.示例:本句是对新木匠的动作描写,单独成段,突出强调 “木鱼”的栩栩如生,( 侧而)表现老木匠雕刻技艺高超。 3.示例:①文章第②段写到木匠活儿做得扎实精致,尤善雕刻,栩栩如生;②第 段吃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母女去收拾碗筷时,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③第 段木匠临走时告诉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那条“木鱼”;④第 段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说明这个鱼很可能是假的。 4.示例:苦涩:①文中可看却不能吃的“看菜”显示了当时物质的艰苦贫乏;②新木匠看不上老家具,但技术却不如老木匠,显示了新时代冲击下传统技艺受到冷落。
温情:①木匠把吃过一口的鱼翻过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艰难,维护别人的体面尊严,充满温情;②木匠收无家可归的孩子为徒,对徒弟有耐心,充满温情;③徒弟犯错把“看菜”吃了,木匠没有苛责,充满温情;④木匠师徒在收工饭后,给殷家留下一条栩栩如生的“木鱼”,充满温情;⑤新木匠敬佩老木匠技艺高超,“自此,活儿做得格外用心”,技艺的传承让人温暖。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这条鱼”是木匠徒弟吃掉的那条鱼,前五段并未提及,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
故选C。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夹不动”是对新木匠的动作描写,新木匠对于“看菜”传统无知,他把眼前的“木鱼”看成真的白鳞鱼,突出强调 “木鱼”的栩栩如生,也侧面突出老木匠雕刻技艺精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②段“他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木匠,活儿做得扎实精致,尤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可知,这暗示了木匠具有高超的雕刻技艺,足以制作出逼真的“木鱼”;
由第 段“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第 段“等到回屋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可知,吃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母女去收拾碗筷时,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这里已经暗示了木匠可能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即留下了一条不会减少的“木鱼”;
由第 段“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木匠说了句:‘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可知,木匠临走时告诉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这句话暗示了他留下了那条“木鱼”作为一个小玩意,让母女在以后的饭桌上可以继续使用,暗示他留下了那条“木鱼”;
由第 段“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可知,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不仅说明了这个鱼很可能是假的。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词句分析。紧扣“苦涩”和“温情”各写两点理解。
苦涩:
由第⑥段“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日子艰难,大家都懂”可知,文中的“看菜”确实反映了当时物质条件的艰苦。在手艺人做活儿时,主家为了保持面子和遵循传统,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好菜,而其中还有一道是仅仅用来“看”的咸鱼,不能吃。这揭示了当时乡村生活的贫乏与艰辛;
由第 段“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依然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第 段“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了城里,在城里学的徒,他是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可知,新木匠的态度反映了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冲击下受到的挑战。新木匠对老家具的不屑一顾,以及他自认为所学的新式样更胜一筹的想法,都说明了现代观念对传统手艺的冲击,以及传统技艺可能逐渐被边缘化的苦涩现实。
温情:
由第⑧段“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第⑨段“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可知,老木匠在发现徒弟吃了“看菜”后,并没有责怪,而是巧妙地将鱼翻过来继续使用,保护了殷家的面子。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他人困境的体谅和尊重,是一种暖心的人性光辉;
由第①段“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原来,这孩子无家可归。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可知,老木匠收留无家可归的孩子为徒,不仅传授技艺,还在生活中给予关怀,这种师徒之间的情感联系,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温暖;
由第⑦段“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在鱼身上动了筷子”,第⑧段“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第⑨段“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可知,徒弟犯错把“看菜”吃了,木匠没有苛责,充满温情;
由第 段“木匠说了句:‘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第 段“等到回屋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可知,在吃收工饭时,老木匠告诉殷家“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留下的“木鱼”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巧妙维护,也是对殷家的一份心意,充满了人情味;
由尾段“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可知,新木匠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更加用心地工作。这种从错误中学习并改进的过程,体现了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和对前辈的敬意,也让人感受到一种世代相传的温暖。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壶上的“祖国”
①同村的二娃子哥前阵子写信回来,说了部队好多新鲜事,什么“立功”“光荣”“祖国”,虽然他不太懂,但这些词听起来很神气,于是天天缠着教书先生给他讲信上的事。
②没等到二娃子哥的下一封信,却等到了朝鲜战场上的隆隆炮声,一时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
③1951年秋天,他终于穿上了日思夜想的绿军装。
④肥大的军装套在稚嫩的肩上,昔日的毛头小伙儿竟也添了几分成熟。他把腰带紧了又紧,展展衣服上的褶皱,不住地抚摸着帽子上的红五星。新发的绿漆水壶上也画着“八一”字样的红五星,背在身上别提多精神了。他捧在手里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⑤他拿起小刀,坐在地上往水壶上一笔一画地刻着什么。
⑥战友不解:“这是干啥呢?”
⑦“新发的水壶,得刻上字,拿混了我可舍不得!”
⑧天刚擦亮,和其他新兵一样,他在训练场踢腿、摆臂,水壶便跟着他摇摆、晃动。据枪瞄准时,班长让他们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前线战事吃紧,他恨自己不能立马学成一身过硬的本领上阵杀敌,便将水壶灌得满些、更满些。时间一长,他好像与水壶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们就像是一杆秤的两端,平衡而和谐。训练中,他目光如炬,汗珠滴落,双手却依旧稳稳地支撑着枪托,枪口的水壶不见丝毫晃动。
⑨很快,他们踏上列车奔赴前线。车上,连长做动员并配发武器。虽然每天都在和武器装备打交道,但接到弹夹的那一刻,他分明觉得比平时要重一些,连长眼神里似乎也多了些意味。
⑩涟川、铁原、华川、洪川,他一遍遍重复着地图上一个个陌生的地名。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他将在这些地方经历一场场生死战斗。
转眼月余,他已经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这一次又是一场硬仗,连长讲过,他们的阵地是志愿军屯集、转运物资的重要战略交通枢纽,一旦被敌军占领,就会割裂志愿军东西线的联系,对后方基地及整个战场局势造成严重威胁。而他们作为炮兵,担负的任务就是死守阵地,掩护前方战友。
敌人一次又一次发起猛攻,鏖战持续了几天几夜,他和战友趴在壕沟里,仔细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后方补给再送不上来,混着硝烟味的雪便是他们唯一的口粮。这时,他举起水壶,想再酣畅地饮一大口时,满满的一壶热水却早就冻成了冰疙瘩,没从瓶口流出一滴水。
敌军发了疯似的发起猛攻,炮弹雪花般砸向阵地,高地上没有任何可用的掩体,连炮架也被打坏了。没有炮架,他就扛起炮筒:“咱们的迫击炮可不能停啊,战友们还没撤下来。”炮弹在敌人中炸开,扛着炮筒的他一次次被震倒在地,又一次次口鼻流血地爬起来。
忽然,“扑通”一声,身旁的机枪手仰面倒下。机枪手捂着胸膛,躺在雪地上艰难地喘着粗气:“水……水……”
他的胸腔里就像塞满了棉花,每一次吸的气好像刚到嗓子眼就又呼出去了,胸口疼得像要炸裂一样。他颤抖着,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贴在身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当水壶接触皮肤时,刺刀般锋利的痛意盖过了寒意,一股冷飕飕的风声直直地钻入耳朵,在身体里蔓延。他咬咬牙,却将水壶抱得更紧。他想给战友喝口水,哪怕只是一滴也好啊。
拿起水壶,一滴,两滴,三滴……仅有的几滴水滴进机枪手干裂的双唇间。
敌人再度发起猛攻,他猛地抬起头,擦干被泪水模糊的双眼,颤抖着扛起炮筒,对准敌人的方向……
他牺牲在了那片冰冻的土地上,身边那个尚未被焐热的水壶一直陪伴着他。在军史里,人们或许可以隐约看到他的身影:志愿军部队在极度疲劳、粮弹缺乏的情况下,在每一个阵地上都与敌军展开反复争夺,并不断地以反击大量杀伤敌军。
70多年后,当人们小心翼翼地翻开那片埋藏了战火与硝烟的土地,用小刷子轻轻拂去泥土,人们发现了那个刻着字的军用水壶。深埋在地下70多年,瓶口的软木塞早已不见踪影,水壶身上的绿漆脱落殆尽,斑斑锈迹让人辨认不出它当年的模样。
不久,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
陈列在纪念馆的烈士遗物中,有生锈的纽扣、只剩下鞋底的战靴、残存的防毒面具……走到水壶跟前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目光汇聚在那个漆面斑驳、旧痕累累的壶身上,上面赫然刻着两个字:“祖国”!
(作者:田佳玉、吴安宁。有删改)
5.请以“水壶”为线索,简要概括“他”的从军故事。
① →② →寒冷战场上,满满的一壶热水被冻成冰疙瘩,没从瓶口流出一滴水→③ →牺牲时,刻着字、尚未被焐热的水壶深埋在了战场的地下→④
6.文章第⑤至⑦段独句成段有何用意?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7.文章除开头和结尾外,通篇未写“祖国”,却处处印刻着“祖国”。请从文中人物描写中找出例证并简要分析。
8.离家尚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可文中的“他”,作者为什么连姓名都没有提及?“他”的故事又带给了你怎样的触动?请在“写给最可爱的人”留言板上写下你的留言。
【答案】5. 刚入伍时新发的绿漆水壶,捧在手里怎么看也看不够,刻上了专属文字 新兵训练据枪瞄准,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 战场上为给受伤的战友喝水,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 70多年后,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 6.为后文埋下伏笔,与后文他在水壶上刻下的文字——“祖国”相照应;独句成段,突出他对水壶的珍视、刻字时的郑重和认真,凸显出他参军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深爱。 7.示例一:第④段“他把腰带紧了又紧,展展衣服上的褶皱,不住地抚摸着帽子上的红五星……他捧在手里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他对新军装、新水壶的珍视,体现了他强烈的自豪感和对祖国深深的爱,也为后文他在水壶上刻“祖国”字样做铺垫。
示例二:第 段“没有炮架,他就扛起炮筒:‘咱们的迫击炮可不能停啊,战友们还没撤下来。炮弹在敌人中炸开,扛着炮筒的他一次次被震倒在地,又一次次口鼻流血地爬起来”,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他在战场上奋勇抗敌、掩护战友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他作为军人,对祖国的责任和担当。 8.示例:今天的我们无法知道,你们在生命最后一刻究竟经历了什么,甚至不知道你们的具体姓名,但透过遗物,我们能穿越时空,感知你们的力量。“他”是你们中的一员,那刻着“祖国”字样的水壶背后是一缕忠魂,更是一份思念。志愿军将士不惧生死,浴血奋战,因为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以国之名,褒扬纪念,是缅怀,是铭记,是致敬,更是传承。
【解析】5.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概括。
根据第④段“新发的绿漆水壶上也画着“八一”字样的红五星,背在身上别提多精神了。他捧在手里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第⑤段“他拿起小刀,坐在地上往水壶上一笔一画地刻着什么”可以概括为:刚入伍时新发的绿漆水壶,捧在手里怎么看也看不够,刻上了专属文字。
根据第⑧段“天刚擦亮,和其他新兵一样,他在训练场踢腿、摆臂,水壶便跟着他摇摆、晃动。据枪瞄准时,班长让他们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可以概括为:新兵训练据枪瞄准,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
根据第 段“他颤抖着,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贴在身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他咬咬牙,却将水壶抱得更紧。”可以概括为:战场上为给受伤的战友喝水,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
根据第 段“70多年后……人们发现了那个刻着字的军用水壶。深埋在地下70多年,瓶口的软木塞早已不见踪影,水壶身上的绿漆脱落殆尽,斑斑锈迹让人辨认不出它当年的模样”,第 段“不久,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可以概括为:70多年后,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
6.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独句成段,字句简短、节奏明快,特别是在视觉上显得突出醒目。可以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收到突现强调的修辞效果。第⑤段“他拿起小刀,坐在地上往水壶上一笔一画地刻着什么”,为后文埋下伏笔,与后文他在水壶上刻下的文字——“祖国”相照应;第⑦段“新发的水壶,得刻上字,拿混了我可舍不得!”独句成段,突出他对水壶的珍视、刻字时的郑重和认真,凸显出他参军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深爱。
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首先要找到文中对人物的描写的句子,其次分析这些描写如何体现了“爱国”的主旨。
示例:第⑧段“天刚擦亮,和其他新兵一样,他在训练场踢腿、摆臂,水壶便跟着他摇摆、晃动。据枪瞄准时,班长让他们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用“踢、摆、瞄准、挂”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训练时的严格、认真,表现了他想练好本领,杀敌报国的思想,也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8.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分析和感想启示。
首先分析,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及他的名字。“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是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的一个典型代表,作者要歌颂赞扬的不是“这一个”,而是以他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这个群体,所以他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铭记志愿军战士不惧生死、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情怀。其次,我们的留言要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敬仰之情,然后还要表达自己继承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愿望。
示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70多年前,年轻的你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一次次和敌人展开殊死的搏斗,最终倒在了战场之上。70多年后,你魂归故土,一起回来的,还有你那心爱的水壶。我想你倒下的那一刻,一定是无怨无悔的,因为你的身后,是自己深爱的祖国、家乡和亲人。哪怕你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在血与火中淬炼而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依然历久弥新,意义非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从革命前辈的奋斗故事中洗去浮华、涤净灵魂,用革命前辈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②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③“哇——”我们惊呼连连。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众人摇头。
④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⑤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⑥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⑦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⑧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⑨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⑩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9.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
高中时,
前些年,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10.第②—④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11.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12.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
【答案】9. 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10.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11.(1)“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
(2)“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12.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
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解析】9.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第一空:根据提示“高中时”,答案可定位到⑧段,结合“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可知写秋明家庭发生变故,他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第二空:根据提示“前些年”,答案可定位到 段,结合“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可知,写秋明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10.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解答时首先审好题干,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再弄清细节描写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
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看,这一部分描写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一乐一悲,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这一部分描写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通过他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秋明对化学的热爱,表现了他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题干要求解答“笑”表现的人物心理,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行分析。
(1)“笑”出现在第③段,语境是秋明在他家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结合上下文的“‘哇!’我们惊呼连连”“众人摇头”可知,这处“笑”写出了秋明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和不知茶水变色原因时的高兴和得意之情;
(2)“笑”出现在第 段,语境是遭逢家庭变故,秋明的梦想没有实现。结合秋明的语言“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可知,这处“笑”是“苦笑”,表现的是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1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通读全文,结合第②段的“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⑤段的“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等内容可知,标题的字面意思指秋明给我们演示很有趣的化学实验。结合 段的“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可知,标题的深层含意指秋明虽没成为化学家,但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一些儿童读书,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倾听黄河
李雪峰
①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②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③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④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⑤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⑥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战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⑦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⑧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黧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凋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⑨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舶,只是欸乃欸乃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的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⑩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13.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 的声音,另一种是 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
14.请从不同角度赏析文中语句。
(1)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
(2)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
15.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16.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
【答案】13. 雄浑、恣肆、狂放、恢宏 清丽、舒缓、婉转、恬静 14.(1)从听觉角度,运用拟声词逼真的写出了浪涛声音之大,表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2)运用了比喻,把摇橹击水声比喻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表现了黄河的幽远慈祥。 15.不能删去。因为这里用静谧的夜景来衬托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宏伟声势。 16.倾听黄河时可以通过种种声音进行联想想象,听觉冲击力会让我们联想到有更深远的意境、更优美的画面,因此比仅仅看到画面更加具有震撼力。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⑦段的“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渐渐恬静了下来……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和 段的“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可分别筛选出:恣肆、狂放、恢宏、雄浑和恬静、舒缓、清丽,各任选一个即可。
1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句中“轰——哗——,轰——哗——”是写岩石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属于听觉描写,结合“浪推卷着另一浪”“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等词句可知,这两个拟声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给人以震撼。
(2)结合前句“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以及句中“像一双母亲的手”可知,把摇橹击水声比作母亲的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轻拍”“充满慈祥,充满爱抚”以及后句“幽幽地流远了”等词句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表现了黄河的幽远慈祥。
1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分析原因。
结合句中的“天空里的一钩弯月”“散落的星星”可以看出,这是对夜晚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景物的“十二分迷蒙”,写出了夜晚的静谧;结合②段的“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可以看出,它衬托出了下了文黄河的宏伟声势。
16.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理解。
结合 段的“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聆听黄河的声韵,虽然看不见其气势,但可以通过声音所意想的境界,比眼前所见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更能动人心魄,因此也就更有震撼力。
1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根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节选自《土地的誓言》)
(1)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B.本段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土地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C.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用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作者内心不可遏制的激情。
D.课文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幅又一幅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①赏析加点词语。
②仿写:
在校园的角落里,我留下无数的身影。 , , 。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4)如何理解结尾“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句话?
【答案】(1)B
(2) “埋葬”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和悲愤的感情。 在沸腾的操场上我洒下颗颗汗滴 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我如饥似渴地阅读 在教室的课桌上留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
(3)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对土地以“你”相称,与土地进行对话交流,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污秽和耻辱”指故乡被日本侵略者蹂躏、强占而至沦丧。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和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如“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等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此外,作者也将土地拟人化,用“她”来称呼土地,这确实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但这一描述与“间接倾诉”是相矛盾的。因此,选项说法“本段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是不当的;
故选B。
(2)(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埋葬,指掩埋尸体;消灭;掩埋或遮掩某样东西。结合“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的内容可知,“埋葬”一词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
首先,“埋葬”在这里被用来形容“作者的欢笑”,这种用法在修辞上极具创新,赋予了“欢笑”以生命和感彩。通过“埋葬”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过去的欢笑和欢乐时光的怀念与哀伤,这些快乐的记忆如同逝去的生命一样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无法再次被唤醒。
其次,“埋葬”也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沉痛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而现在他只能面对凄苦、哀愁和悲愤。用“埋葬”来形容这种转变,不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埋葬”一词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情感色彩。
综合来看,“埋葬”一词的运用,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对过去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注意需要保持原句的基本结构和情感氛围。原句“在校园的角落里,我留下无数的身影”表达了作者在校园中的活动和存在,而后续的句子则具体描述了这些活动。因此,仿写句也应保持这种结构,即在校园的某个地方,我进行了某种活动。
示例:在火热的操场上我的汗水如雨点般洒落,在图书馆的宁静角落里我沉浸于文字的海洋,在明亮的教室里我伏案疾书每一笔都镌刻着学习的痕迹。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的内容可知,文章起初用“她”来称呼“关东大地”,是因为作者在叙述时采用了一种较为客观、冷静的视角,将土地视为一个具有女性特质的对象,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眷恋之情。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营造出一种柔和、细腻的氛围,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深情。
然而,随着作者情感的不断升温和激动,文章后面的部分改用“你”来称呼土地,这种变化反映了作者情感的直接、迫切和强烈。通过与土地进行对话交流,作者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渴望和呼唤,同时也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对土地的解放和站立的期望和信念。这种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能够更深刻地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因此,文章从“她”到“你”的称呼变化,不仅反映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也体现了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巧妙安排,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和具有感染力。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结尾“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故土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念。这里的“她”指代的是作者的故乡——东北大地。作者愿意为了这片土地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和所有努力,这充分展示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决心。
接着,“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现实斗争的坚定态度。作者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牺牲,一定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美丽、富饶、自由的故乡出现在自己面前。即使自己牺牲了,也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故乡获得解放和繁荣。这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现实的勇敢斗争,是支撑作者不断前行的力量。
最后,“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句话,则深刻揭示了作者对自己故土遭受侵略和凌辱的悲愤之情,以及为之奋斗的决心。这里的“污秽和耻辱”指的是故乡被日本侵略者蹂躏、强占而遭受的屈辱和痛苦。作者愿意用自己的泪水和努力,洗去故乡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和屈辱,让故乡重新焕发出光彩和生机。这种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为之奋斗的决心,再次展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现实的勇敢斗争以及对故土所遭受屈辱的悲愤之情。它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故土的深情厚意和为之奋斗的不懈努力。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水浒传》(节选)
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了二十余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当时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正行之间,前面迎着那土冈子。
《骆驼祥子》(节选)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钢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钢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水浒传》《骆驼祥子》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18.背景说一说
两篇选文中,杨志和祥子的人生都经历几起几落。请说一说《骆驼祥子》(节选)中故事发生的背景。
《水浒传》(节选) 《骆驼祥子》(节选)
杨志因失陷花石纲丢官, 沦落东京, 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 无奈杀泼皮牛二, 流配大名府充军, 得到梁中书赏识, 被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
19. 写法品一品
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天气的炎热,请结合《水浒传》(节选)中具体语句品一品侧面描写。
《水浒传》(节选) 《骆驼祥子》(节选)
选文描写被太阳暴晒的树叶、枝条, 狗和骡马散热的细节, 侧面表现了天气的酷热。
20.环境探一探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等作用。请探究《骆驼祥子》(节选)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水浒传》(节选) 《骆驼祥子》(节选)
选文描写天气的炎热, 交代人物活动场景,烘托了军士们怨怒的心理,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买酒吃埋下伏笔。
21.人物评一评
两篇选文中的主人公都渴望以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命运。请结合《水浒传》(节选)的内容,评一评杨志这一人物形象。
《水浒传》(节选) 《骆驼祥子》(节选)
祥子以拉车为生, 最大梦想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此时他老实、健壮、坚忍,为了梦想不辞辛苦。后来买车三起三落, 最终让他彻底堕落, 变得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
【答案】18.祥子被孙侦探诈去买车钱,只得回到车厂,和虎妞结婚,并且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因为生活所迫和好胜心强的特点,他不得不在烈日中去揽生意。 19.选文描写“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的细节,通过人的感受,侧面表现天气的酷热。 20.选文通过写出天气的炎热、恶劣,衬托出祥子拉车之苦,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21.杨志是将门之后,一心要博个“封妻荫子”,他把押送生辰纲看做出人头地的最好机会,因而急功近利;加上以前几次押送都被劫,他担心出问题,故而行事周密,十分精明。
【解析】18.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骆驼祥子》(节选)第二段“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等内容可知,选段讲述的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
由原著内容可知,遭遇孙侦探敲诈后,祥子走投无路,又回到了人和车厂。后来虎妞在刘四爷生日宴时跟刘四爷话不投机,打了起来,虎妞公开了跟祥子的事情。刘四爷不买账。虎妞搬出了人和车厂,在大杂院跟祥子结了婚。 祥子百感交集,很不情愿这桩婚事。还是一心向往拉车。刘四爷卖掉了车厂,虎妞彻底傻了眼,无奈私房钱快要花完了,只得买了一辆二手车让祥子拉车,维持两个人的生计,祥子迫于生活压力,在烈日下拉车。
19.本题考查侧面描写。找出《水浒传》(节选)中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结合《水浒传》(节选)第三段“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可知,作者通过描写石头热,烫的脚疼这一细节,侧面烘托出天气的炎热。
20.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找出《骆驼祥子》(节选)中的环境描写并进行赏析。
结合《骆驼祥子》(节选)第一段“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等内容可知,描写烈日下柳树无精打采和马路上尘土飞扬的场景,渲染了天气的炎热酷暑,点明祥子拉车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祥子的艰辛不易,更能表达小说的中心思想。
2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
结合《水浒传》(节选)二段“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三段“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等内容可知,选文主要讲述杨志偕同众人一起押送生辰纲,督促队伍前行的情景。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取功名,好恢复祖上的 荣光,他使钱求见高太尉,还是押送生辰纲去东京,一路小心谨慎, 对随行兵士要求严苛,都是为此。他并不是急功近利,而是维护将门之后的体面,不致辱没门风。
班级同学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参与。
做一个穿皮鞋的人
鲍尔吉·原野
①我在麻黄堆上玩耍时,发现家属院走过来一个穿皮鞋的人。我放下钢叉,穿鞋,追随其人而去。
②麻黄即麻黄渣,如褐色的松针,气味绮靡腐败——家属院的人从制药厂买来,晒干作燃料用。我们在上面攀爬作耍,叉起散扬,一切做法都获主人满意,因为风干得快。而光脚在上面践踏,暖如酒糟。那时,哪一家卸下高如屋庐的麻黄,都让人雀跃而喜。
③穿皮鞋的人不理会麻黄,往小卖店走去。他难道不喜欢这么有趣的游戏吗?
④我尾随。以前见过穿皮鞋的人,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走在小卖店的砖地上,“咔、咔”,步子很慢,声音沉着清晰。卖货的女人全都停止了谈话,从栏柜里探头看这双皮鞋。“咔、咔”,他停下来,把架上所有的货看了一遍,说:“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
⑤两个女人抢着把搪瓷缸子放在玻璃柜上,两个,上面画着鸳鸯。这缸子能盛一斤开水。
⑥“请把……一下”,这是多么好的句式。后来,我曾在军工厂的旧仓库里练过这句话,然后递上两个一模一样的缸子,只是脚下没皮鞋。我把两块扁平的鹅卵石绑在脚底下,在仓库的轧钢板上走,“咔、咔”,停下。“请放回去”,后一句也是穿皮鞋那人说的,售货员赶紧把大缸子放回去。
⑦“咔、咔”,我脚下的鹅卵石没走几步就脱落了,而且走起来不合脚。穿皮鞋的人看起来双脚非常舒服。他沿着昭鸟达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体育场和回民商店,步履始终“咔、咔”,比钟表还准。我对这种节奏心仪,踩着同样的点儿,当然是走在他后面。
⑧“请把……一下”,我边走边在心里背诵他说的话,这话很像后来演的罗马尼亚电影的台词。小卖店的女人哪听过这个,吓成那样。他的皮鞋边缘沿脚踝露出灰袜子,鞋带系成横式,而非交叉。
⑨力量传到前脚掌时,皮鞋很自然出现一些褶,随即消失。当皮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楼房、马路牙子和桃花都显出意义。意义是它们和“咔、咔”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⑩突然,我想到了“理想”这个词。老师无数遍追问我们有没有理想,有,当然有,只是还没有遇上。当飞行员和农艺师都是当年骗老师的。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这不是理想是什么?如果不是,我能够从高高的麻黄堆上跳下、追随他走到遥远的向秀丽商店吗?再往前,就是发电厂了。
皮鞋是什么?威严、沉着,当然还闪亮。主要的是其“咔、咔”和我内心的节奏形成一致。我一定要穿皮鞋。为此,我走遍了赤峰的所有商店,那些皮鞋都太大。后来在直家大院边上的商店发现一双为我而备的皮鞋,深褐色,14元。我向我妈痛陈必须穿皮鞋的理由,要来14元,飞跑到直家大院,交钱、试鞋(牲有一股陌生的气味,而系鞋带使我激动得手忙脚乱),走两步,小。再走,脚疼得不能忍受。
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没有皮鞋,那些高级的话都没地方用了:——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请放回。
我把皮鞋放在商店的栏柜上,回到家属院的麻黄堆前,继续跳踉作耍,心中怅然:我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
(选自《白银的水罐——鲍尔吉·原野散文》)
梳理探究任务单
【探究任务】如何理解从“做一个穿皮鞋的人”到“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的心路历程。
梳理角度一:皮鞋的“咔、咔”声
④以前见过穿皮鞋的人,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走在小卖店的砖地上,“咔、咔”,步子很慢,声音沉着清晰。
④“咔、咔”,他停下来,把架上所有的货看了一遍。
⑥我把两块扁平的鹅卵石绑在脚底下,在仓库的轧钢板上走,“咔、咔”,停下。⑦“咔、咔”,我脚下的鹅卵石没走几步就脱落了,而且走起来不合脚。
⑦他沿着昭乌达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体育场和回民商店,步履始终“咔、咔”,比钟表还准。
⑨当皮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楼房、马路牙子和桃花都显出意义。意义是它们和“咔、咔”有一种神秘的系。
皮鞋是什么?威严、沉着,当然还闪亮。主要的是其“咔、咔”和我内心的节奏形成一致。
梳理角度二:A
梳理角度三:“我”对皮鞋心理认知的变化
⑩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
22.细读“梳理角度一”内容,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实写与虚写角度来看,前几段都是真实的“咔、咔”声,而⑨⑩两段中“咔、咔”声是虚写。
B.皮鞋的“咔、咔”声在文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节奏,它与“我”的心理节奏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C.皮鞋的“咔、咔”声贯穿全文,成为“我”和穿皮鞋的人之间直接沟通的纽带。
D.“我”试图用鹅卵石模仿皮鞋的“咔、咔”声,表达了“我”对穿皮鞋的向往。
23.“梳理角度二”从下面哪个角度梳理,能更好完成探究任务?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A.那人脚上皮鞋的样子 B.那人说话的句式
24.根据“梳理角度三”,联系全文,探究“我”回到家属院麻黄堆前跳踉作耍时心理“怅然”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25.文中“我”对皮鞋的心理认知发生了陡转,“陡转”是叙事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手法。结合备选名著中的“陡转”情节,赏析其表达效果。
[备选]A.《西游记》(如孙悟空被逐出师门) B.《简·爱》(如简·爱从桑菲尔德庄园出走) C.自选教材中涉及的名著
【答案】22.C 23.示例:选B。第④段写那穿皮鞋的人在小卖店说“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第⑥段写“我”在旧仓库里练过这句话,还通过写售货员听了“请放回去”后的反应,突出这个句式在我们心理产生的巨大震撼。第 段当“我”顿悟并不是所有人适合穿皮鞋时在心里重复那人说的这两句话,表达“我”对不能像那人般优雅说话的失望。这些内容与皮鞋的“咔、咔”声相配合,体现了作者将“做一个穿皮鞋的人”的作为理想的真正用意,是想拥有穿皮鞋那人从外表到内在的优雅风度。可见,梳理“那人说话的句式”能更好地达成探究的目的。 24.示例:作者理想是“做个穿皮鞋的人”,并为此执着努力,终于找到了自认为是“为我而备的皮鞋”。可当买来穿上时却觉得“脚疼得不能忍受”,这让作者顿悟“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再回到家属院麻黄堆前跳踉作耍时,不是之前的“雀跃而喜”,而是“我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的“怅然”。这“怅然”不只是因为理想没能在努力后顺利实现,这一巨大落差带来的感伤;更是“我”最终回到了原本生活后,对现实生活无奈接受的慨叹。 25.示例1:选A。孙悟空为学长生不老来到灵台方寸山,七年后才从须菩提老祖处得到机会,学到了七十二般变化等本领,这本是其他徒弟们所没有的优待,可就在他向众师兄弟们卖弄刚学成的本领时,被老祖逐出了师门。在这一陡转情节中,我们既感受到孙悟空天性爱炫耀、做事不计后果的性格,又会站在同情孙悟空的视角领略《西游记》中故事变幻莫测的奇妙风格。
示例2:选B。简·爱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在这里遇见了雇主罗切斯特。起初二人经常为某种思想辩论不休,也正是在交流中互生情愫,不断试探,又不断逃避。最终二人突破了身份的限制,直面了内心的情感。就在二人即将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时,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这是她决不能接受的。尽管痛苦煎熬,她还是果断选择了离开。在这一陡转情节中,我们感受到了简爱对自尊自主、平等独立人格的坚守。
【解析】2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C.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刚开始羡慕穿皮鞋的人,后来自己买皮鞋后却难以忍受疼痛,最后不得不放弃,回归以往的生活,全文中“我”与穿皮鞋的人并未直接沟通。故选项“直接沟通的纽带”表述有误。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选择A,根据第④段“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第⑨段“力量传到前脚掌时,皮鞋很自然出现一些褶,随即消失”等内容可知,文章中多次描写穿皮鞋人的样子,但这写内容都只是对其外表的描写,是“我”对皮鞋表面现象的认知。联系第⑦段“穿皮鞋的人看起来双脚非常舒服”,第⑩段“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可知,正是由于看到了“那人脚上皮鞋的样子”,才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更好地表现出“我”对穿皮鞋的人的羡慕和向往之情。
选择B,根据第④段“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及第⑥段“‘请把……一下’,这是多么好的句式”“后一句也是穿皮鞋那人说的,售货员赶紧把大缸子放回去”可知,穿皮鞋的人的这一句式对我们内心的巨大震撼。穿皮鞋的人和小卖店女主人之间的说话句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更好体现出“我”对穿皮鞋之人的羡慕和向往之情。“说话的句式”不仅包括表面现象,还包括内在的气质,更能体现“我”对穿皮鞋之人的羡慕和向往之情。根据第 段“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没有皮鞋,那些高级的话都没地方用了:——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请放回”可知,这些说话的句式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将“做一个穿皮鞋的人”的作为理想的真正用意,是想拥有穿皮鞋那人从外表到内在的优雅风度。据此任选一句作答即可。
24.本题考查探究性阅读,
根据第 段“再走,脚疼得不能忍受”及第 段“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可知,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穿皮鞋的渴望没有实现。文章中多次表达了“我”对穿皮鞋的向往,如“我一定要穿皮鞋”“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等。然而,“我”试穿皮鞋后却发现脚疼得不能忍受,这让“我”的理想破灭,因此在回到麻黄堆前时感到怅然。
根据第 段“我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可知,另一方面,是因为穿皮鞋的人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感悟没有实现。“我”原本以为穿皮鞋的人是威严、沉着的,但当“我”自己尝试穿皮鞋时,却发现并非如此。这让“我”对穿皮鞋的人和皮鞋的看法产生了变化,感到失落和怅然。综上所述,“我”回到家属院麻黄堆前跳踉作耍时心理“怅然”的原因是因为穿皮鞋的渴望没有实现,以及穿皮鞋的人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感悟没有实现。据此任选角度作答即可。
2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及名著的探究。开放性试题,任选名著分析其中“陡转”情节,条理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陡转手法在《简爱》中的运用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讲述了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陡转情节: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家庭教师,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相识并相爱。然而,在婚礼前夕,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经与他的合法妻子结过婚,而且他的妻子是精神病患者,被关在阁楼上。这个发现让简·爱感到震惊和绝望,她决定离开桑菲尔德庄园。
这个陡转情节的安排:增强情节的戏剧性:在婚礼前夕突然揭示罗切斯特已经结婚的事实,让读者感到意外和震惊,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凸显人物性格:简·爱的决定离开罗切斯特,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独立的性格特点,她不愿意成为罗切斯特的情妇,而是选择离开,追求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推动故事发展:这个陡转情节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简·爱的离开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她在劳埃德学校的工作,与圣约翰的相识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示例二:陡转手法在《西游记》中的运用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陡转情节:孙悟空被逐出师门。
这个陡转情节的表达效果如下:增加故事的波折:孙悟空被逐出师门,使得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队伍失去了重要的力量,增加了故事的波折和困难。展示人物性格:孙悟空的不服从管教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在陡转情节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他不愿意接受师傅的约束,最终被逐出师门。为后续故事发展做铺垫:孙悟空被逐出师门后,故事并没有结束,而是引入了新的情节,如孙悟空独自闯荡五指山,后来又回到师傅身边,这些情节为后续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无论是《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婚姻真相的揭示,还是《西游记》中孙悟空被逐出师门,陡转手法都使得情节更加戏剧化,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叙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看菜
①那是一九六零年的冬天。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原来,这孩子无家可归。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②他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木匠,活儿做得扎实精致,尤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③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二十多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就请了木匠。
④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
⑤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主家要管两顿饭。通常,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⑥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⑦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师徒俩一块儿用饭。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在鱼身上动了筷子。
⑧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小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⑨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⑩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是在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木匠说了句:“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
等到回屋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二十多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依然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了城里,在城里学的徒,他是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却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作者白金科,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又不失生动,这与汪曾祺作品的淡而有味类似。
B.第⑦段画线句展现出木匠的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后紧张焦急形成对比。
C.第⑩段中加点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情节连贯性。
D.新木匠来梅家上工后,由骄傲到郁闷,再由不解到羞愧,最后端正了态度。
2.文章第 段单独成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4.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各写两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壶上的“祖国”
①同村的二娃子哥前阵子写信回来,说了部队好多新鲜事,什么“立功”“光荣”“祖国”,虽然他不太懂,但这些词听起来很神气,于是天天缠着教书先生给他讲信上的事。
②没等到二娃子哥的下一封信,却等到了朝鲜战场上的隆隆炮声,一时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祖国大江南北。
③1951年秋天,他终于穿上了日思夜想的绿军装。
④肥大的军装套在稚嫩的肩上,昔日的毛头小伙儿竟也添了几分成熟。他把腰带紧了又紧,展展衣服上的褶皱,不住地抚摸着帽子上的红五星。新发的绿漆水壶上也画着“八一”字样的红五星,背在身上别提多精神了。他捧在手里上看下看,怎么也看不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⑤他拿起小刀,坐在地上往水壶上一笔一画地刻着什么。
⑥战友不解:“这是干啥呢?”
⑦“新发的水壶,得刻上字,拿混了我可舍不得!”
⑧天刚擦亮,和其他新兵一样,他在训练场踢腿、摆臂,水壶便跟着他摇摆、晃动。据枪瞄准时,班长让他们将水壶挂在枪口处负重加压。前线战事吃紧,他恨自己不能立马学成一身过硬的本领上阵杀敌,便将水壶灌得满些、更满些。时间一长,他好像与水壶达成了某种默契,他们就像是一杆秤的两端,平衡而和谐。训练中,他目光如炬,汗珠滴落,双手却依旧稳稳地支撑着枪托,枪口的水壶不见丝毫晃动。
⑨很快,他们踏上列车奔赴前线。车上,连长做动员并配发武器。虽然每天都在和武器装备打交道,但接到弹夹的那一刻,他分明觉得比平时要重一些,连长眼神里似乎也多了些意味。
⑩涟川、铁原、华川、洪川,他一遍遍重复着地图上一个个陌生的地名。那时的他还不知道,他将在这些地方经历一场场生死战斗。
转眼月余,他已经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这一次又是一场硬仗,连长讲过,他们的阵地是志愿军屯集、转运物资的重要战略交通枢纽,一旦被敌军占领,就会割裂志愿军东西线的联系,对后方基地及整个战场局势造成严重威胁。而他们作为炮兵,担负的任务就是死守阵地,掩护前方战友。
敌人一次又一次发起猛攻,鏖战持续了几天几夜,他和战友趴在壕沟里,仔细盯着敌人的一举一动。后方补给再送不上来,混着硝烟味的雪便是他们唯一的口粮。这时,他举起水壶,想再酣畅地饮一大口时,满满的一壶热水却早就冻成了冰疙瘩,没从瓶口流出一滴水。
敌军发了疯似的发起猛攻,炮弹雪花般砸向阵地,高地上没有任何可用的掩体,连炮架也被打坏了。没有炮架,他就扛起炮筒:“咱们的迫击炮可不能停啊,战友们还没撤下来。”炮弹在敌人中炸开,扛着炮筒的他一次次被震倒在地,又一次次口鼻流血地爬起来。
忽然,“扑通”一声,身旁的机枪手仰面倒下。机枪手捂着胸膛,躺在雪地上艰难地喘着粗气:“水……水……”
他的胸腔里就像塞满了棉花,每一次吸的气好像刚到嗓子眼就又呼出去了,胸口疼得像要炸裂一样。他颤抖着,将水壶死死抱进怀里、贴在身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壶里的冰疙瘩。当水壶接触皮肤时,刺刀般锋利的痛意盖过了寒意,一股冷飕飕的风声直直地钻入耳朵,在身体里蔓延。他咬咬牙,却将水壶抱得更紧。他想给战友喝口水,哪怕只是一滴也好啊。
拿起水壶,一滴,两滴,三滴……仅有的几滴水滴进机枪手干裂的双唇间。
敌人再度发起猛攻,他猛地抬起头,擦干被泪水模糊的双眼,颤抖着扛起炮筒,对准敌人的方向……
他牺牲在了那片冰冻的土地上,身边那个尚未被焐热的水壶一直陪伴着他。在军史里,人们或许可以隐约看到他的身影:志愿军部队在极度疲劳、粮弹缺乏的情况下,在每一个阵地上都与敌军展开反复争夺,并不断地以反击大量杀伤敌军。
70多年后,当人们小心翼翼地翻开那片埋藏了战火与硝烟的土地,用小刷子轻轻拂去泥土,人们发现了那个刻着字的军用水壶。深埋在地下70多年,瓶口的软木塞早已不见踪影,水壶身上的绿漆脱落殆尽,斑斑锈迹让人辨认不出它当年的模样。
不久,水壶和烈士遗骸一起,在专机的护送下终于回到了祖国。
陈列在纪念馆的烈士遗物中,有生锈的纽扣、只剩下鞋底的战靴、残存的防毒面具……走到水壶跟前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目光汇聚在那个漆面斑驳、旧痕累累的壶身上,上面赫然刻着两个字:“祖国”!
(作者:田佳玉、吴安宁。有删改)
5.请以“水壶”为线索,简要概括“他”的从军故事。
① →② →寒冷战场上,满满的一壶热水被冻成冰疙瘩,没从瓶口流出一滴水→③ →牺牲时,刻着字、尚未被焐热的水壶深埋在了战场的地下→④
6.文章第⑤至⑦段独句成段有何用意?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7.文章除开头和结尾外,通篇未写“祖国”,却处处印刻着“祖国”。请从文中人物描写中找出例证并简要分析。
8.离家尚是少年之身,归来已是报国之躯。可文中的“他”,作者为什么连姓名都没有提及?“他”的故事又带给了你怎样的触动?请在“写给最可爱的人”留言板上写下你的留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②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③“哇——”我们惊呼连连。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众人摇头。
④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⑤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⑥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⑦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⑧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⑨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⑩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9.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
高中时,
前些年,
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10.第②—④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11.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12.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倾听黄河
李雪峰
①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②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③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④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⑤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⑥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战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⑦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⑧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黧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凋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⑨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舶,只是欸乃欸乃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的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⑩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13.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 的声音,另一种是 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
14.请从不同角度赏析文中语句。
(1)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
(2)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
15.选文第①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16.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
1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根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节选自《土地的誓言》)
(1)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B.本段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土地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C.文段的精彩之处,在于用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作者内心不可遏制的激情。
D.课文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幅又一幅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①赏析加点词语。
②仿写:
在校园的角落里,我留下无数的身影。 , , 。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4)如何理解结尾“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句话?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水浒传》(节选)
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了二十余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
当时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再理会。”正行之间,前面迎着那土冈子。
《骆驼祥子》(节选)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钢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钢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祥子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就喘不上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水浒传》《骆驼祥子》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18.背景说一说
两篇选文中,杨志和祥子的人生都经历几起几落。请说一说《骆驼祥子》(节选)中故事发生的背景。
《水浒传》(节选) 《骆驼祥子》(节选)
杨志因失陷花石纲丢官, 沦落东京, 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 无奈杀泼皮牛二, 流配大名府充军, 得到梁中书赏识, 被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东京。
19. 写法品一品
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天气的炎热,请结合《水浒传》(节选)中具体语句品一品侧面描写。
《水浒传》(节选) 《骆驼祥子》(节选)
选文描写被太阳暴晒的树叶、枝条, 狗和骡马散热的细节, 侧面表现了天气的酷热。
20.环境探一探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等作用。请探究《骆驼祥子》(节选)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水浒传》(节选) 《骆驼祥子》(节选)
选文描写天气的炎热, 交代人物活动场景,烘托了军士们怨怒的心理,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买酒吃埋下伏笔。
21.人物评一评
两篇选文中的主人公都渴望以个人的奋斗来改变命运。请结合《水浒传》(节选)的内容,评一评杨志这一人物形象。
《水浒传》(节选) 《骆驼祥子》(节选)
祥子以拉车为生, 最大梦想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此时他老实、健壮、坚忍,为了梦想不辞辛苦。后来买车三起三落, 最终让他彻底堕落, 变得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
班级同学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参与。
做一个穿皮鞋的人
鲍尔吉·原野
①我在麻黄堆上玩耍时,发现家属院走过来一个穿皮鞋的人。我放下钢叉,穿鞋,追随其人而去。
②麻黄即麻黄渣,如褐色的松针,气味绮靡腐败——家属院的人从制药厂买来,晒干作燃料用。我们在上面攀爬作耍,叉起散扬,一切做法都获主人满意,因为风干得快。而光脚在上面践踏,暖如酒糟。那时,哪一家卸下高如屋庐的麻黄,都让人雀跃而喜。
③穿皮鞋的人不理会麻黄,往小卖店走去。他难道不喜欢这么有趣的游戏吗?
④我尾随。以前见过穿皮鞋的人,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走在小卖店的砖地上,“咔、咔”,步子很慢,声音沉着清晰。卖货的女人全都停止了谈话,从栏柜里探头看这双皮鞋。“咔、咔”,他停下来,把架上所有的货看了一遍,说:“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
⑤两个女人抢着把搪瓷缸子放在玻璃柜上,两个,上面画着鸳鸯。这缸子能盛一斤开水。
⑥“请把……一下”,这是多么好的句式。后来,我曾在军工厂的旧仓库里练过这句话,然后递上两个一模一样的缸子,只是脚下没皮鞋。我把两块扁平的鹅卵石绑在脚底下,在仓库的轧钢板上走,“咔、咔”,停下。“请放回去”,后一句也是穿皮鞋那人说的,售货员赶紧把大缸子放回去。
⑦“咔、咔”,我脚下的鹅卵石没走几步就脱落了,而且走起来不合脚。穿皮鞋的人看起来双脚非常舒服。他沿着昭鸟达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体育场和回民商店,步履始终“咔、咔”,比钟表还准。我对这种节奏心仪,踩着同样的点儿,当然是走在他后面。
⑧“请把……一下”,我边走边在心里背诵他说的话,这话很像后来演的罗马尼亚电影的台词。小卖店的女人哪听过这个,吓成那样。他的皮鞋边缘沿脚踝露出灰袜子,鞋带系成横式,而非交叉。
⑨力量传到前脚掌时,皮鞋很自然出现一些褶,随即消失。当皮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楼房、马路牙子和桃花都显出意义。意义是它们和“咔、咔”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⑩突然,我想到了“理想”这个词。老师无数遍追问我们有没有理想,有,当然有,只是还没有遇上。当飞行员和农艺师都是当年骗老师的。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这不是理想是什么?如果不是,我能够从高高的麻黄堆上跳下、追随他走到遥远的向秀丽商店吗?再往前,就是发电厂了。
皮鞋是什么?威严、沉着,当然还闪亮。主要的是其“咔、咔”和我内心的节奏形成一致。我一定要穿皮鞋。为此,我走遍了赤峰的所有商店,那些皮鞋都太大。后来在直家大院边上的商店发现一双为我而备的皮鞋,深褐色,14元。我向我妈痛陈必须穿皮鞋的理由,要来14元,飞跑到直家大院,交钱、试鞋(牲有一股陌生的气味,而系鞋带使我激动得手忙脚乱),走两步,小。再走,脚疼得不能忍受。
原来皮鞋不是人人都能穿的。没有皮鞋,那些高级的话都没地方用了:——请把茶缸给我看一下。——请放回。
我把皮鞋放在商店的栏柜上,回到家属院的麻黄堆前,继续跳踉作耍,心中怅然:我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
(选自《白银的水罐——鲍尔吉·原野散文》)
梳理探究任务单
【探究任务】如何理解从“做一个穿皮鞋的人”到“差点成了一个穿皮鞋的人”的心路历程。
梳理角度一:皮鞋的“咔、咔”声
④以前见过穿皮鞋的人,但这人的皮鞋高级,黑而亮,走在小卖店的砖地上,“咔、咔”,步子很慢,声音沉着清晰。
④“咔、咔”,他停下来,把架上所有的货看了一遍。
⑥我把两块扁平的鹅卵石绑在脚底下,在仓库的轧钢板上走,“咔、咔”,停下。⑦“咔、咔”,我脚下的鹅卵石没走几步就脱落了,而且走起来不合脚。
⑦他沿着昭乌达路一直往北走,路过体育场和回民商店,步履始终“咔、咔”,比钟表还准。
⑨当皮鞋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楼房、马路牙子和桃花都显出意义。意义是它们和“咔、咔”有一种神秘的系。
皮鞋是什么?威严、沉着,当然还闪亮。主要的是其“咔、咔”和我内心的节奏形成一致。
梳理角度二:A
梳理角度三:“我”对皮鞋心理认知的变化
⑩今天我终于可以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穿皮鞋的人!
22.细读“梳理角度一”内容,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实写与虚写角度来看,前几段都是真实的“咔、咔”声,而⑨⑩两段中“咔、咔”声是虚写。
B.皮鞋的“咔、咔”声在文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节奏,它与“我”的心理节奏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C.皮鞋的“咔、咔”声贯穿全文,成为“我”和穿皮鞋的人之间直接沟通的纽带。
D.“我”试图用鹅卵石模仿皮鞋的“咔、咔”声,表达了“我”对穿皮鞋的向往。
23.“梳理角度二”从下面哪个角度梳理,能更好完成探究任务?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A.那人脚上皮鞋的样子 B.那人说话的句式
24.根据“梳理角度三”,联系全文,探究“我”回到家属院麻黄堆前跳踉作耍时心理“怅然”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25.文中“我”对皮鞋的心理认知发生了陡转,“陡转”是叙事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手法。结合备选名著中的“陡转”情节,赏析其表达效果。
[备选]A.《西游记》(如孙悟空被逐出师门) B.《简·爱》(如简·爱从桑菲尔德庄园出走) C.自选教材中涉及的名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