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新区第二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自主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新区第二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自主检测二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0 14:0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自主检测二试卷
初三语文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shǔ光 雅 zhì 急不 xiá择 别出xīn裁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早在严酷的冬天,新叶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贞地等待着,积蓄着,一当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奈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
②看着这温心的场面,听着清脆的鸟鸣,我的思序渐渐地弥散在这殷红的花雨中……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② ▲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 。(《诗经》)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 ▲ ,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⑥ ▲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⑦ ▲ ,志在千里。( ▲ 《龟虽寿》)
⑧浮光跃金, ▲ , ▲ ,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4.阅读下列两则材料,问答问题。(共3分)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 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1分)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5.名著阅读。(5分)
①《格列佛游记》中,宫廷里有一种游戏是在特别重大的节日专门表演给皇帝皇后和首相看的,这个游戏是怎样的?优胜者会获得怎样的奖赏?(3分)
②《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为了表示对利立浦特小人国的忠心,他用绳子和钩子把敌方的战舰拉 了过来,为利立浦特小人国立下赫赫功勋,他后来为何还要离开利立浦特小人国,来到不来夫斯库国?(2分)
第二部分 (4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7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请分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话的作用?(3分)
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9——10题。(5分)
【甲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下面哪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2分) ( )[]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媵人持汤沃灌B.朝而往,暮而归朝服衣冠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山间之朝暮也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选出下面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1分)
A 春和景明 百废具兴 B 山行六七里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增其旧制
1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回答12——13题。(6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 ”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寻亦收至。
【注释】:①收:逮捕。②中外指朝廷内外。③琢钉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罪责。⑤不(fǒu),同“否”。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2)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13、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孔融儿的可贵之处。(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9分)
坚持“一件事原则”[]
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因此,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才能有所收益。
②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后终于完成了此项目标,而这项目标也使他成为成大事者。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在听了林肯的一次演讲后,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最成大事者的律师之一。从这些人物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某种明确而特殊的目标当做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
③那么,如何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呢?必须具有自信心和欲望。因为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成大事者的“专心致志”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毫无用处。为什么只有很少数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特别的欲望。
④自信心和欲望的获得,必须依靠“专心致志”这种神奇的力量来实现。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你就应该把你的眼光望向一年、三年、五年甚十年后,幻想你自已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拥有相当不错的收入;假想你利用演说的金钱报酬购买了自一己的房子;幻想你在银行里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假像你自己是位极有影响的人物;假想你自己正从事一项永远不用害怕失去地位的工作……惟一专注于这些想像,才有可能付出努力。
⑤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不要让你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你已经决定去做的那个重要项目,放弃其他所有的事,把你需要做的事想像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一旦你把一个抽屉推回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
⑥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全心专注于你所期望的必如所期。
1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5.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②段中的第三个事例,并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16.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2-5段的论证思路。(2分)
17.选文第⑤段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阅读《又见芦花》,完成18-23题。(17分)[]
①汽车奔驰在环湖大道上,摇下车窗,太湖涌动的水汽弥漫在空气里,扑入视野的是轻扬素袂、排空雪簇的芦花。我禁不住惊叫起来,一脚刹车,推开车门,奔入芦花丛中。
②我爱芦花,因了它是我童年生活中最自然的花。
③孩提时老屋后的河埠头种有一列芦苇,冬天里那枯芦黑根毫无生气,在水落石出的河滩上绝望得很,经了一冬的冰雪风霜,我想它们全完了。可在春天绿柳拂堤燕子南归的时候,它居然还挺出了绿芽,它枯枯的根里居然藏着翡翠,我是多么惊喜呀。小时候,去太爷家总是要过一座老得不能再老的木桥。木桥颤抖着,下面的苇尖刺破水面,长长地窜上来。我用小手轻轻一拔,便轻松地把芦尖拔出来。剥落一层蜷曲的叶,含在嘴里,我边爬边吹。在春天温热的空气里,那嗡嗡嘤嘤的声音,常惹存太爷发笑。哦,那青葱的苇尖里藏着美妙的乐音,那是自然之音,无须演绎,只在呼吸之间。
④芦花的童年是青葱的芦芽,而他的青年则是气势壮大的芦苇,它的美妙,同样是无法言喻的。我一直认为,芦苇是有思想的,夏季芦苇的生气让我们叹服。它郁,在天地间,在夏风吹拂的热浪中我们总能找到它最精彩的地方。蓝天下,烈日里,在家乡的湖荡边倒骑着黄牛看成片的绿苇,吹响芦笛,那是炎阳下极富诗意的生活。夏日的苇叶丰硕,苇干坚硬而不失青碧,摇曳在热浪里。夏风横扫,一株株苇杆挺立在风中,苇叶挤着闹着,那厚重的绿汹涌摇荡,苇叶哗哗啦啦,啦啦哗哗响成一片,那声音雄壮而富于力度,时而如千军奔腾呼啸而过,时而像昆曲里的袖袍猎猎作响。
⑤执着奔放,我一直认为,这是夏日最热烈的绿,最朴实的绿,如果没有这样的绿,芦苇的一生会变得暗淡无光的。然而,一到秋,芦就开始奔向生命的终点,日本平安时代的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说“芦花没什么看头。”(A)我小时候也这么认为,白花花的,枯枯的,有花无果,没有秋菊的馨香润泽,没有春花的姹紫嫣红。这是一种可怜死的花。后来读了书,有了情感的经见,我才明白如果没有秋的蒹葭,我们就不可能有对生命原始的拙朴的顿悟。由此,我就更爱秋的芦苇,因为秋天的芦花才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里早就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苍苍的芦花,在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太湖畔,舒舒地静静的开放,那花象征着对爱的执着,是一种掏心掏肺的执着。一朵芦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舒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然渡江。在那一刻,芦花是超脱之花,让我们的思想从此岸到彼岸。“枫叶获花秋瑟瑟”“黄芦苦竹绕宅生”,我更爱芦的下野和清平,它无法移植到点缀着矫情假山的园林中,它总让平民在钓得一尺鲈鱼后,享受“儿孙吹火获花中”的快乐。
⑥今天,在太湖畔,我又见到了童年的芦花,我把生命中最珍贵的芦花,送给了一个最牵念的故人。我想告诉她,碧绿的苇尖经历了春的萌芽,经历了夏的火烈,会在秋水边舒舒地绽放,(B)它比秋菊更耐霜,更朴实,比春花更静更美。我喜欢它舒舒地样子,而后绝不留恋地如雪如梦般飞向远方,消逝在碧水里,蓝天中,大地上。
18.文章第①段四个加点词连续使用,其表现力好在哪里?(2分)
19.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十分传神,请赏析理解这个句子。(4分)[]
20.仔细品读第⑤段,揣摩加点的“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写出了秋的“天”和“水”怎样的特征?(2分)
21.结合文章第⑤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秋天的芦花才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3分)
22.文中(A)(B)两处都写到了“秋菊”和“春花”,前后两处各有什么作用?(4分)
23.文中结尾语段作者写到“我把生命中最珍贵的芦花,送给了一个最牵念的故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 作文。(60分)
24.以“周末家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初三语文答案
1、略 2、冀-翼 奈-耐 心-馨 序-绪 3略
4、(1)央视台标引起争议(或央视台标要不要改)
(2)示例一:“CCTV”早已深入人心。首先,CCTV多年来作为央视的标识,早已为国人乃至世界认同,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文化意义,其品牌价值对央视,甚至对国家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次,央视还肩负着对国外宣传的重任,如果改成中文,肯定会给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造成不便。
示例二:“CCTV”没有中国味。首先,作为汉语载体的方块形的汉字,沿用五千多年,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具有中国味的。其次,汉字已经作为一种国家标准,他是国家形象的标志,央视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媒体,肩负着张扬我们文化自信的社会责任。
5、(1)皇帝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和地面平行,候选人一个个跑上前去,有时候跳过横杆,有时候在横杆下面来回爬几遍。第一名蓝丝线,第二名红丝线,第三名绿丝线。
(2)略
6、结构上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内容上极言其寒,暗示旅途的艰险,渲染悲凉气氛,流露送别的离愁别恨。
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8.A9、B
10、甲文写岳阳楼气象万千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乙文描绘山间早晚四季景色的变化是为了引出“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的观点。
11、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 ”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12、孔融儿从容(镇定、无畏)可嘉
13、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14、李斯特一心专注于成为一名伟大的律师这一目标上,结果成为美国最成大事者的律师之一。如: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说话,因此,尽管她又聋、又哑、又瞎,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
15、第2段列举名人事例论证成功的人都是先确定明确的目标,然后专注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第3、4、5段分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专
16、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到成功”的观点。
17、表现作者看到芦花兴奋激动的心情,从侧面表现芦花的壮美。
18、这个句子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主要调动了听觉写出了夏天芦苇雄壮而富于力度或者充满生机。
19、天净,水清。
20、因为芦花象征着爱的执着,是一种掏心掏肺的执着;芦花是超脱之花,让我们的思想从此岸到彼岸。芦花是下野和清平的。
21、AB两处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A处通过写没有秋菊和春花之美为下文芦花的独有的雄壮美作铺垫。B通过对比更进一步的强调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进一步表明作者对芦花的深切地喜欢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